趙俊彬
摘 要: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部分高校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作為主要專業課程之一。然而,絕大多數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模式落后、實踐教學環節錯位等問題十分突出。基于此,本文重點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內容及實踐教學環節改革策略展開詳細闡述,旨在提高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水平。
關鍵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實踐教學;改革策略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普及,社會對技術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的需求量進一步增大,要求高校切實提升整體教育教學水平,加大實踐教學環節改革、創新力度。從而達到革新教學思路、優化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踐水平的目的。研究表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環節是對課堂理論知識和動手操作能力的統一整合,旨在培養大學生動腦、動手和問題分析、處理能力[1]。因此,研究和探析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內容及策略,將是我國高等教育部門和學術界共同關注和亟需解決的重大課題。
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主要內容
(一)上機操作
作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上機操作的主要目的是對課堂理論知識的升華和鞏固,旨在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計算機運用能力,并且起到理論聯系實踐的真正作用。
(二)課程設計
為了讓學生能夠對課本理論知識有一個系統、全面的理解和掌握,高校將會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進行課程設計實踐環節的設置,課程設計環節重點進行實踐操作和專項訓練。首先由教師進行課程設計目標的確定,然后由學生利用計算機軟、硬件進行課程設計任務的完成。學生通過進行課程設計,一方面能夠提高其計算機運用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專業知識的掌握和問題分析、解決能力的提升[2]。
(三)組織競賽
高校及教師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學習情況進行考核評估,認為學生已經能夠獨立完成課程設計,并且基本掌握了所學理論知識、具有一定的實踐操作能力之后,便會通過組織專業知識競賽和專業技能大比拼活動的方式來進行集中檢驗。所有的規則由學院和專業教師共同制定,其目的在于提升學生理論聯系實踐、學以致用的能力和水平。
(四)畢業設計
作為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最后一個實踐環節,此時學生已經學業完成,并且完成了本專業教學大綱和課本內容的系統化學習,接下來需要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畢業設計。首先由教師進行畢業選題的確定,學生可以結合自身實際,進行畢業設計題目的選擇。畢業設計涉及到本專業所有理論、實踐知識,需要學生系統、全面運用所學知識,培養自身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策略
(一)轉變傳統實踐教學理念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強學生理論聯系實踐能力、提升學生實踐、探索和創新能力,其意義深遠而重大。通常而言,實踐教學主要涉及到實驗、實習、實踐、課程設計、知識競賽、畢業設計等環節內容。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為指導主體,學生為實踐主體,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完成實踐任務。然而,傳統的實踐教學理念陳舊、方式落后,無法滿足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基礎所需,也不能達到計算機專業化人才培養目標[3]。因此,要轉變傳統實踐教學理念,結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現狀和學生學習實際,以學生為實踐核心,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改革和創新。
(二)堅持以市場人才需求為導向
調查發現,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盡管如此,但是用人單位在專業化、技能型、高素質人才選聘過程中,卻無法找到合適的人選。究其原因,正是由于高校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未遵循市場人才標準和要求,沒有以市場人才需求為導向,所培養出來的人才缺乏針對性和價值性。因此,堅持以市場人才需求為導向,將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環節改進和創新的主要方向之一。
(三)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環節要注重專業化、技能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這就需要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突出實踐教學體系的系列性和系統性。首先,將實踐教學體系視為整個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分支,通過四年時間的學習,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達到了較高水平,具備一定的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學習結構較為系統、全面,這便為實踐教學體系的系統性特征;其次,實踐教學環節中,需要將之前所學知識連貫起來,形成統一整體,便于后期集中使用,即為系列性特征[4]。大學一、二年級學生學習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知識的時候,通常以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掌握為主,到了大三的時候,重點運用重點核心知識,參與實踐創新,大四的學生基本上已經學習完專業知識,并且掌握了專業核心技能,實踐能力較強,此時,需要通過實踐教學,繼續鞏固和完善知識、技能體系,進而來達到提升專業水平的目的。
(四)提高師資隊伍建設水平
對于高等院校而言,師資隊伍建設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的高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過程中,同樣需要專業化、技能型、高素質、復合型教師隊伍的建立。同時,需要打造一支理論教學經驗豐富、實踐技能水平高超的“雙師型”師資隊伍。長期以來,我國高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師不僅缺乏先進的教學理念,而且由于自身知識能力十分有限,教育教學手段過于落后,嚴重影響和制約到最終的教育教學成效。因此,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環節中,需要加大專業教師的教育和培訓力度,聘請校內外專業人士前來指導,有條件的高校,可以指派教師前往國內外其他高校和企事業單位學習新知識、借鑒新做法,從而達到豐富自身知識體系和提升專業化素養的目的。
(五)創新考核機制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成效的大小,取決于考核機制。為了突出實踐教學成效,在考核機制創建過程中,需要與理論教學相獨立。同時,為了滿足考核公平性、客觀性、公正性所需,需要進行三個指標的科學設計:一是實驗過程。通過實驗能夠全面了解學生的理論知識運用能力和實踐技能操作水平;二是實驗報告。作為實驗過程的總結,能夠通過實驗報告進行實驗過程所開展工作進行歸納、總結,并形成實驗成果,為實踐工作提供基礎依據;三是實驗答辯。學生通過實驗操作、實驗總結,結合實驗原理,參與實驗考核、答辯,其目的是教師對學生所掌握知識和技能運用情況的系統化檢驗,并且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價[5]。
(六)強化校企合作
為了滿足社會用人單位人力資源基礎需求,高校有必要與用人單位建立合作關系,建立訂單培養模式,深入企業內部,全面了解企業對人才的真正需求。同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環節中,融入企業生產模式,讓學生提前對企業的相關操作有所熟知和掌握,進而達到增強技能和提高業務素養的目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師可以帶領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前往企業參與頂崗實習,通過深入企業生產線和內部組織管理體系,對企業運作模式有一個系統、全面的掌握。另外,高校要結合市場用人實際,及時對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大綱內容進行調整,對教學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唯有此,高校才能把握市場機遇,為學生創造出更寬、更廣的就業路子。
三、結語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含上機操作、課程設計、組織競賽及畢業設計等內容。為了提高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成效,需要從轉變教學理念、完善教學體系、創新考核機制、提升師資隊伍建設水平和強化校企合作等層面入手。可以說,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環節改革和創新,將有利于符合社會人才市場需求的計算機專業化人才的培養和人才創新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周啟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環節探討[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05):74-76.
[2]宮潔,李穎,劉長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環節探討[J].電子測試,2013(14):154-155.
[3]吳海超.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與構建[J].電子制作,2014(14):84-85.
[4]李展翹.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6(32):195.
[5]李榮利.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環節探討[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6(02):2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