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琳+崔丹丹
摘 要:在經濟發展新形勢下,自主創新是我國當前及以后一段時期內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推進產業升級、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的中心環節。本文通過分析我國現行稅收政策在促進企業自主創新方面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鼓勵企業自主創新的稅收政策建議。
關鍵詞:自主創新;稅收優惠;研發支出
中圖分類號: F2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2-56-2
0 引言
經濟新常態下,全球經濟增長方式已從要素拉動轉變為創新驅動,加大科技投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已成為各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升級的必然選擇。然而,由于研發活動具有正的外溢性,通常私人部門進行自主研發創新活動得到的收益低于其為社會和其他個人帶來的收益,這就導致私人部門在研發創新方面的自主投入低于社會的最佳需求水平。因而,營造有助于自主創新的良好氛圍和稅收環境,加大企業對創新的投入強度,是當前稅收政策研究應該重點解決的問題。
1 我國促進自主創新的既有稅收政策
1.1 鼓勵企業對研發的投入
首先,在支持創新企業方面,對國家需要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企業所得稅減按15%的稅率征收。另外,針對經濟特區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及一些對經濟社會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新興產業(如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等)實行特別的優惠政策。
其次,在研發支出稅前扣除方面,研發成功并最終形成無形資產的這部分支出,在繳納企業所得稅時,準予按其所形成無形資產成本的150%進行攤銷;研發費用支出后未形成無形資產的部分,準予其在據實扣除的基礎上,再按研發費用的50%在繳納企業所得稅前加計扣除。
最后,在鼓勵研發設備投資方面,進一步擴大享受固定資產加速折舊企業的范圍和力度。財稅〔2015〕106號文(《關于進一步完善固定資產加速折舊企業所得稅政策的通知》)再將行業擴大至輕工、紡織、機械、汽車等4個行業,即共計是10個行業的企業。
1.2 鼓勵科技成果轉化
自2015年10月1日起,全國范圍內的居民企業轉讓5年以上非獨占許可使用權取得的技術轉讓所得,納入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的技術轉讓所得范圍。居民企業的年度技術轉讓所得不超過500萬元的部分,免征企業所得稅;超過500萬元的部分,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
1.3 簡化稅收征管
全國稅務機關持續開展“便民辦稅春風行動”, 全力推進稅務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簡化辦稅手續,方便納稅人享受稅收優惠。適應大數據趨勢,運用“互聯網+”技術,創新稅收服務措施。
2 現行稅收政策促進自主創新的局限性分析
2.1 政策要求嚴苛、部分規定不合理
一些優惠政策規定過于嚴苛、不合理,導致企業在享受稅收優惠政策時受限制。首先,現行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適用范圍過于狹窄,能夠加計扣除的項目僅限于在規定范圍之內的研發活動。其次,對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政策過于嚴苛,且在研發強度上,對中小企業有著比大型企業更為嚴格的規定。最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的一些規定不合理,如《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規定,企業“有偷、騙稅等行為的”應取消其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資格。該規定將稅收優惠政策與征管政策捆綁在一起,導致一些在實務中,因為非故意原因(如財務交接不規范)被認定為“偷稅”的創新型企業,喪失了認定成為高新技術企業的資格。
2.2 缺乏對研發前期的稅收扶持政策
在研發前期,企業的投入較多但收益甚少,這個時期是企業最需要扶持的時期之一,然而我國現行的稅收優惠政策多傾向于事后優惠,即在研發成功后才能享受一系列的優惠政策,而在研發前期,卻缺乏相應的扶持、鼓勵政策,不能提高企業進行研發活動的積極性。
首先,在企業所得稅方面,雖然企業虧損及一些費用可以在以后年度進行結轉,但是一般都有結轉年限的限制,這對于研發期較長的企業是很不利的,因為在研發初期,企業一般盈利水平不高甚至處于虧損狀態,這就導致虧損結轉缺乏實際意義。
其次,進行自主研發活動因前景不明,所以承擔較大的風險。因此企業進行研發活動一般會提取各種準備金,如風險準備金、技術開發準備金等,但是目前我國對此類準備金在所得稅稅前扣除方面缺乏專門的稅收優惠政策規定。另外,自主研發企業的風險大也導致其在籌、融資方面存在困難,而我國在利用政策優惠去吸引風險投資者方面的規定也是一片空白。
2.3 對創新需求方的政策激勵不足
對技術轉讓的政策優惠有利于提高創新企業對研發活動投入的積極性。技術轉讓活動一般會涉及技術轉讓方、技術受讓方和技術轉讓服務機構,所以完善的技術轉讓稅收優惠政策應該是從這三方的角度制定的,然而目前我國對技術轉讓的稅收優惠政策,僅對技術轉移方才有,而缺乏對技術受讓方和技術轉讓服務機構的政策優惠。僅對轉讓方才有的稅收優惠政策不利于轉讓活動產業化,特別是由于缺乏對技術受讓方的稅收優惠,不能有效刺激社會對技術創新的需求,從而不利于技術研發方對研發活動的投入。
2.4 優惠政策繁復,缺乏操作性
優惠政策的制定應該是出于讓所有滿足條件的企業都能夠依法享受得到優惠。然而一些政策由于規定不明確,導致在實際操作中過于繁復,如固定資產加速折舊政策對中六大行業的規定,只說應按《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GB/4754-2011)》確定,卻沒有對行業的主營業務做出統一標準,從而使企業在享受該項政策時要填報很多東西,一些企業會因享受程序太復雜而最終選擇放棄。
3 對促進自主創新的稅收政策建議
3.1 放寬優惠政策
目前對合格研發支出稅前扣除上,有對研發領域的限制,然而不管是哪個領域的企業都要進行創新,因而為實現稅收優惠的普惠性,應取消對研發領域的限制。同時,由于我國中小企業數量較多,為促使眾多的中小企業積極從事創新活動,應綜合考慮中小企業的特點,放寬對中小企業的優惠政策。首先,通過明確稅收方面對中小企業的判定標準,改變目前對中小企業的判斷標準過于復雜的狀況。其次,可以考慮通過加大研發支出加計扣除比例和延長費用結轉年限的方式給予中小企業更為便利的優惠政策實現形式。
3.2 完善初創期稅收激勵政策
為降低處于初創期企業的風險投資成本,應完善企業初創期稅收激勵政策,給予其投資稅收抵免政策,如對企業用于技術引進、吸收等方面的投資可抵免所得稅。同時,借鑒國外市場經驗,允許企業、研發機構沖銷諸如購置相關設備、建造實驗室等基礎研發及與之相關的一系列資本性支出。
另外,建立鼓勵風險投資的稅收優惠政策體系。一方面,可以給予各類風險投資公司,可享受同高新技術企業一樣的稅收優惠政策的權利。另一方面,對參與風險投資的企業、單位和其他個人,其取得的投資收益可以免征所得稅。最后,對于企業用于購買高新技術企業股權的支出,視為企業的研發支出,允許抵免企業所得稅。
3.3 增加對創新需求方的激勵政策
改革現行單純從創新供給方激勵創新的稅收支持政策,在促進企業自主創新的過程中,應更加注重對創新需求方的激勵。在激勵創新需求方面,消費稅有著引導消費的作用,因此,可以通過改革消費稅征稅范圍及對各種產品制定不同的消費稅稅率,來調節對創新產品的消費。一方面將諸如“三高”(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類的產品及非創新限制類產品納入征稅范圍并實行高稅率;另一方面,將自主創新產品排除在征收范圍之外,或實行低稅率并輔之給予減免稅優惠。
3.4 進一步簡化稅收政策
為保證稅收優惠政策能夠順利實施,應進一步簡化企業對優惠政策的申請程序,并降低申請成本,可考慮通過密切稅務部門與科技研發部門的聯系,建立二者的聯合工作機制。另外,為保證小微企業也能充分享受到優惠政策,稅務機關應加強對小微企業的政策宣傳及政策實施反饋工作。
參 考 文 獻
[1] 王璽,姜朋.鼓勵自主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探析[J].稅務研究,2010(08):01.
[2] 張國鈞.促進自主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研究[J].稅務研究,2015(12):01.
[3] 梅月華.關于促進自主創新的稅收政策及相關稅政管理體制研究[D].北京: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2-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