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議
摘 要:叉車屬于特種設備,針對教學用叉車無副駕位,無供教練員操作和觀察的副制動踏板和副后視鏡,車身無完備的安全保護裝置,訓練場地無安全隔離保護措施,以及培訓師生比例失衡等問題,提出將翻轉課堂理念應用到叉車培訓課程,建立叉車模擬駕駛實訓室的對策。通過構建從在線觀摩學習到模擬訓練,再到上車實訓的教學新模式,在解除訓練安全隱患的同時,提升叉車駕駛與作業培訓效率和效果。
關鍵詞:物流專業;叉車培訓;翻轉課堂;問題及對策
中圖分類號: F25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2-150-2
0 引言
叉車屬于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廣泛應用于物流園區、倉儲配送中心、車站碼頭及各類工廠車間的裝卸搬運作業,受到各界廣泛關注。近年,舉辦的四川省青年職業技能大賽叉車司機工種比賽,“林德杯”叉車職業技能巡回賽,中職物流叉車單項賽等活動,讓人們對叉車司機工種有了全面的深入了解。為培養企業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職業院校陸續開設叉車培訓項目,但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一些特殊問題制約著培訓活動的開展,培訓效果不佳。
1 叉車培訓課程在教學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1.1 訓練車輛問題
在汽車駕駛培訓時,我們都知道教練車有兩個制動踏板,學員側一個,副駕教練員側一個,在遇安全隱患時教練可進行及時制動避免事故發生,同時教練車上安裝有副后視鏡供教練觀察周邊環境,預估安全隱患并做出反應。但訓練用叉車只有一個制動踏板在學員一側,沒有設置副駕位置、副制動踏板和副后視鏡,而且車身安全保護裝置不完備,當學生誤操作造成危險時,教練很難進行危險控制,也很難預估周邊環境給訓練帶來的安全隱患。
1.2 實訓場地問題
在叉車實訓場地建設方面,部分院校選擇建在室外,雖然場地空間便于訓練科目的開展,但受天氣因素影響較大,且室外訓練場地大多未設置學生觀摩學習場所。在以班級為單位的培訓中,學生只能站在場邊等待,教師對學生的課堂監管變得較為困難。部分院校選擇在室內建立實訓場所,因空間局限科目訓練較困難,可容留學生的空間也有限。經考查,多數院校叉車實訓場地并無安全防護設施,唯一有的是膠帶隔離帶,若訓練時學生操作失誤或車輛失控將可能導致嚴重安全事故。
1.3 叉車保險問題
據調研,部分院校教學用叉車未購置保險,原因是叉車只在校內活動,且國家沒有強制要求保險。雖然叉車不會上路行駛,但是叉車作業危險系數較高且校園內人群密集,叉車仍屬于一種事故易發的車輛,如發生側翻、車輛之間剮蹭、兩車之間碰撞、叉車上貨物掉落等。因此,即使不能購置交強險,也可以投保商業險,既能保叉車安全同時也能保駕駛人員安全,當出險時可以減少損失。
1.4 學生年齡問題
根據質量技術監督教育培訓中心關于叉車司機培訓要求,“年齡凡未滿18周歲和超齡(男不超過60周歲、女不超過55周歲)、文化程度低于初中的人員,一律不得報名參加培訓。”而中職學生年齡并未達到規定考證培訓年齡,所以大多數院校有叉車培訓但并未要求學生考取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證書,不過年齡偏小導致的行為不穩定讓培訓過程存在安全隱患。
1.5 教學實施問題
叉車培訓課上,因一名教練一次只能指導一名學生上車練習,這就意味著有三十多人在場外觀摩等待。教練在進行技能演示時,學生只能在安全區域進行觀看,因視角限制,很多關鍵點難以看到,上車后難以正確操作。由于一次課留給學生練習的時間非常短,很難達到熟練掌握的目標,教學效率和效果差。同時,由于教師需要反復講解操作要領,增加了教練疲勞程度。
2 主要對策
2.1 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叉車培訓課程建設
借助校內綜合學習平臺,積極推進電子書包、微課程、翻轉課堂等理念在教學模式中的創新實踐,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推動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變革。主要建設內容如下。①撰寫校本教材。通過對叉車訓練科目的分解,編寫便于項目教學或任務驅動教學的理實一體化教材。內容涵蓋《中華人民共和國特種設備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和安全技術規范;車輛結構及工作原理;專業工作屬具;車輛駕駛及安全操作;車輛日常檢查與維護保養;常見事故的預防及處理;應急及救援預案等相關內容。②拍攝微課視頻。基于訓練科目和任務進行微課教學設計和拍攝腳本撰寫,布置標準訓練場景,借助攝像機多角度拍攝理實一體化教學實施過程,同時收錄語音動態,借助視頻剪輯軟件完成精品視頻制作。通過微課視頻,學生可以觀摩教練整個操作過程,而且清楚看到每一個操作細節,解決了傳統培訓模式中微操作難以觀察的問題。③制作課程資源。制作與微課視頻匹配的教學課件、測試題、教學案例和輔助教學視頻,上傳在線學習平臺,學生便可借助手機或電腦在課前完成知識儲備。有利于學生檢測學習效果,掌握叉車操作規范,提升安全責任意識。④設計導學案。設計導學教學一體化方案,讓學生清楚了解每一次課具體的學習任務和學習目標,明白老師授課意圖。通過教師點撥和方法建議,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在自學時,在學案中記錄學習筆記和疑難問題,用于小組交流、問題分析和操作驗證。
2.2 叉車模擬駕駛實訓室建設
購置帶有自動評測功能的叉車模擬教學設備六至八臺,建立模擬駕駛實訓室,架設理論與實操之間的過渡橋梁。學生完成在線學習任務并通過考核后,由副講安排其進入模擬駕駛實訓室進行對應任務的模擬駕駛訓練,通過手腦并用和手腳協調配合,讓學生快速掌握操作要領和技巧,在通過模擬操作考核合格后,便可安排上車進行對應任務的真實演練了。
2.3 叉車訓練場改造
根據叉車培訓需要,合理規劃設計實訓場所。室內實訓室進行叉車駕駛科目訓練,室外實訓場進行多科目綜合訓練和叉車作業訓練,要求實訓場地應設置安全防護設施,將訓練區和觀摩等待區進行隔離,確保駕訓安全。在訓練環境上按物流企業工作環境進行布置,包括貨架、托盤和貨物等。
2.4 課程教學安排
通常,中職學生進校年齡約15歲,并不符合培訓年齡要求,為降低低齡行為不穩定給實訓帶來的安全隱患,叉車訓練安排在第四學期進行,此時學生約17歲,即將踏入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培訓結束后,學生根據自身需要確定將來是否考取叉車作業人員證。
2.5 構建教學新模式
在叉車培訓過程中應充分應用行動導向教學法,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六人左右,按組分配學習任務和實訓資源。小組成員通過互助學習和頭腦風暴等方式達到知識掌握的目的,在訓練時小組成員可以互相交流經驗教訓,便于技能技巧掌握,同時還可以避免傳統叉車培訓中訓練等待時間的浪費。
3 預期效果
3.1 實訓安全提高
學生通過在線微課視頻觀摩,完成理論和操作方法學習;通過事故案例分析,增強安全責任意識;通過模擬訓練,提升操作技巧;通過上車實操,提升實踐應用能力。整個學習過程,從理論、意識、模擬三個層面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估,避免了因教練無法跟車指導及學生誤操作所造成的安全事故發生。
3.2 教學效率提高
通過學習分組,每組領取不同學習任務,同一時段,有的組在進行理論學習,有的在進行案例討論,有的在進行模擬器練習,有的在上車實操,人人都有事做,都在不同的環境中進行,入課率顯著提高。
3.3 教學效果提升
由于在新的教學模式中采用了多種新教法和學法,有利于學生對知識及技能的掌握。同時,由于任務清晰,目標明確,方法適用,每個環節都有考核,整個學習過程具有進階性,更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激情。授課教師通過學法指導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通過一對一指導,較傳統叉車培訓模式,教學目標更易實現,教學效果更好。
4 結束語
基于叉車培訓課程在教學實施中所面臨的問題,進行叉車培訓課程改革勢在必行,一方面作為理實一體化課程,叉車培訓與機械類、汽修類一體化課程存在較大差異,難以實現規模化訓練也不適合規模化訓練;另一方面叉車培訓內容的多樣性和危險性也較其他理實一體化課程更為突出。因此,構建新的一體化教學模式,開展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課程改革,建立模擬駕駛實訓室和更具安全性的實操環境,符合學生學習特點,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最終達到提升教學效率和效果的目的。
參 考 文 獻
[1] 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2014-2020年)[Z].2014年.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技術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考核規則[Z].2013年.
[3] 陳布寧.淺談如何提高叉車作業人員培訓的質量[J].探討與研究,2014(02).
[4] 付海.淺議高職院校的叉車技能培訓[J].教育探索,20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