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鰈+石瑜+吳志明+廖映燁+單娥仙



摘要:《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學專著,文中首載了十六郗穴的名稱并厘定在人體的分布、刺灸的方法及主治病證。通過淺析《針灸甲乙經》中之郄穴,闡述郄穴在臨床中應用,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針灸甲乙經》;郄穴;臨床應用
中圖分類號:R24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349(2017)01-0014-04
《針灸甲乙經》[1]簡稱《甲乙經》,由晉·皇甫謐所編撰。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學專著。其收集、整理晉以前的《素問》、《針經》(即《靈樞》)、《明堂孔穴針灸治要》三書之精要,“使事類相從,刪其浮辭,除其重復,論其精要”,它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理論系統、臨床豐富的針灸學專著,也為后世針灸學術發展奠定了基礎。該書所載的針灸理論及實踐內容非常豐富,尤其首創郄穴,是其一大特色。在《甲乙經》中首次記載了郄穴的具體名稱、在人體的分布及刺灸之方法,同時還闡釋了郄穴的主治病癥。本文僅對其所述之郄穴進行淺析。
1郄穴的名稱與定位
“郄”與“隙”相通,是為“空隙”之意,意指經脈氣血匯聚之“孔隙”。郄,作為針刺治療部位,首見于《黃帝內經》,如《素問·刺瘧篇》曰:“足太陽之瘧,刺郄中出血”[2],此處之“郄中”指委中穴的別名,并非郗穴之意。郄穴作為針刺治療的穴位,首見于《甲乙經》中,有“十六郄穴”之說,即十二正經每條經脈各有一個郄穴,加之陰陽維脈、陰陽蹺脈也各有一個,合為十六郄。且大多分布于人體四肢肘、膝以下部位,除足陽明胃經之郄穴(梁丘)位于膝上以外,是各經脈氣血在四肢深聚的部位。
《甲乙經》中首次明確的厘定出十六個郄穴的具體位置及部分郗穴之別名,對于穴位的描述也更為詳細,現就十六郄穴的名稱及具體位置見表1。
2郄穴刺、灸之法
在《甲乙經》中,除了對十六郄穴的名稱和位置有詳細的描述之外,也對其針刺深度及艾灸施灸的壯數也做明確的規定,見表2。
當然,古代的度量衡與現代的度量有所差異,今時之人亦不同往日,需因人施治?,F代在臨床針刺和艾灸過程中應針對不同的穴位結合個體的高矮、胖瘦來確定針刺的深度及艾灸施灸的壯數?,F對十六郗穴現代針刺深度與《甲乙經》做一比較,以便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能更好地掌握和運用郗穴來治療疾病。見表3。
3郄穴主治的病癥
《甲乙經》中對于郄穴的主治病證雖沒有單獨列出卷宗,但在文中亦有相關闡述。現對陰經和陽經的主治病證分別列表說明。見表4、5。
4郄穴主治病癥的選穴規律
4.1循經取穴“經脈所過,主治所及”這是針灸治療疾病選穴的基本原則,其首見于《黃帝內經》?;矢χk在其編撰的《甲乙經》中運用郄穴治療病癥,也體現了《內經》的這一思想。如:《甲乙經》記載足陽明經之郄梁丘主治“大驚乳痛;脛苕苕痹,膝不能屈伸,不可以行”;手太陽之郄養老主治“肩痛欲折,臑如拔,手不能自上下”等??梢娵芍委煴窘浹兴^部位的病癥。
4.2病候辨經取穴病候辨經,早在《靈樞.經脈》中就記載了十二經脈“是動病”和“所生病”的病候辨經。如在其記載的手太陰肺經病候“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暓,此為臂厥。是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喝,煩心,胸滿。臑臂內廉痛厥,掌中熱。”即是當患者出現上述病候時,辨為手太陰肺經病,可選肺經的腧穴進行治療。故病候辨經即是根據經絡主病特點,對病候進行歸經并選其腧穴治療病癥的取穴方法。
在《甲乙經》中,皇甫謐根據病候所屬經脈之郄穴,來治療其所屬臟腑之病癥。如“心痛,衄,噦,嘔血,驚恐畏人,神氣不足,郄門主之”,郄門乃手厥陰心包經之郄;又如“疝;溏瘕,腹中痛,臟痹,地機主之”,地機乃足太陰脾經之郄。由此可見,臟腑功能異常,常取郄穴來治之。郄穴在生理上為氣血深聚之處,在病理上也是臟腑經脈病癥的反應點[4]。臟腑疾患可在相應的郄穴上出現疼痛或壓痛等陽性反應點,刺激這些反應點可以明顯地提高療效。
4.3急性痛癥多選陽經郄穴,急性血癥多選陰經郄穴從表4、表5可以看出,《甲乙經》首次記載了應用郄穴治療急性病及痛癥的取穴規律,如“孔最治熱病汗不出,厥頭痛”;筑賓治療“癲狂”;金門治療“尸厥暴死”、“小兒馬癇”。且陽經郗穴多用于治療急性痛癥,如:手陽明大腸經之郄溫溜,治療“腸鳴而痛;癲疾,吐舌鼓頷,狂言見鬼;狂仆;口齒痛;喉痹不能言”;陽蹺脈之郄跗陽,治療“痿厥風頭重,頞痛,樞骨腨外廉骨痛,瘛疭,痹不仁,振寒,時有熱,四肢不舉”等。陰經郗穴多用于急性血癥,如:手少陰心經之郄陰郗,治療“凄凄寒嗽,吐血,逆氣,驚,心痛”;手厥陰心包經之郄郄門,治療“心痛,衄,噦,嘔血,驚恐畏人,神氣不足”等?;矢χk對郄穴的貢獻,為后世醫家診治疾病,選穴配穴,尤其是在診治急性病癥方面,常常依據“陽經郄穴多治急性痛癥,陰經郄穴多治急性血癥”的理論來選取郄穴主治疾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
5郄穴的現代臨床運用
郄穴首次由皇甫謐在《甲乙經》中的提出,為后世醫家在診治急性病癥選穴配穴上提供了可靠的依據。依據“陰經郄穴多治急性血癥,陽經郄穴多治急性痛癥”的選穴法,在臨癥運用上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郄穴是臟腑氣血深聚的地方。因此在臨床上觸診穴位的異常反應如:感覺過敏(痛、酸、麻脹感)、穴位的皮下組織松弛、凹陷、隆起或堅硬,穴位皮下結節狀或條索狀等反應物是人體內外臟腑肢體病變在體表的直接反應[5]。通過郄穴的觸診,可以發現陽性反應點,刺激這些陽性點,可以改善臨床癥狀,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如孟令成,徐敏,李國強等報道[6]:“指壓養老穴及周邊反應點配合運動治療急性踝扭傷28例”,總有效率92.9%。
如:范郁山,易輝報道[7],治療急性胃扭轉取穴梁丘、地機、溫溜、養老,用平補平瀉手法,一次即愈。李淑賢,李國相報道[8]:取足少陽膽經郄穴外丘、手少陽三焦經郄穴會宗配合局部取穴治療枕神經痛患者80例,各穴行提插捻轉瀉法,每隔10 min行針1次,運針3 min,連續治療5 d為1個療程,68例疼痛消失,隨訪半年未復發,12例疼痛基本消失。許明輝,李人民報道[9]:針刺養老穴治療急性腰扭傷586例體會,養老穴在治療急性腰扭傷,更是立竿見影。由上我們看到,在臨床上運用郄穴治療急性疼痛療效確切。選取陰經郄穴治療急性血癥也有很多報道,如汪文濤報道[10]:針刺上星、孔最穴治療鼻衄2例。郄穴善治血癥,肺開竅于鼻,故取肺經郗穴孔最穴,治療鼻衄效果良好。李蔚江,趙琛報道[11]:針刺郄穴地機治療原發性痛經療效觀察。痛經既是急癥,又屬于痛癥和血癥,因此選取脾經郄穴,體現了郄穴臨床主治的特點。莊子齊報道[12]:“電針郄穴為主對血瘀型頸椎病療效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一文,針刺太陽、少陽經之郄穴會宗、養老等穴,可改善血液流變學,從而改善微循環,消除神經根炎癥水腫,消除頸肩背痛等臨床癥狀。從以上報道可以看出,郄穴在治療急癥及痛癥方面療效肯定,臨床醫師也常選郄穴治療急性痛癥?;矢χk所著之《針灸甲乙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針灸學專著,它開創郄穴及應用其治療急性病癥之先河,為后世醫家在診治急性病癥中的選穴,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郗穴在臨床中的應用,尤其是后世醫家,在歸納可《甲乙經》選穴規律及主治病癥的基礎上,提出的“陽經郄穴多治療急性痛癥,陰經郗穴多治療急性血癥”的論點,[13]在臨床診治疾病上,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山東中醫學院.針灸甲乙經校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0:上卷420-下卷1267.
[2]常小榮,趙釗,潘思安,等.論《針灸甲乙經》特定穴的學術價值[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34(7):1-4.
[3]王華,杜元灝.針灸學[M].第3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31-106.
[4]王偉,孫占玲,劉海靜,等.辨證取穴治療哮喘探要[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2,16(4):196.
[5]張穎,楊穎.穴位反應在癌癥普查及癌癥診斷中的意義[J].針灸臨床雜志,1996,11:53-54..
[6]孟令成,徐敏,李國強,等.指壓養老穴及周邊反應點配合運動治療急性踝扭傷28例[J].中國針灸.2016,36(6):636.
[7]范郁山,易輝.郄穴治療痛癥臨床舉隅[J].中醫藥導報.2009,(15)11:40.
[8]李淑賢,李國相.針刺郄穴為主治療枕神經痛80例[J].浙江中醫雜志,2007,42(8):473.
[9]許明輝,李人民.針刺養老穴治療急性腰扭傷586例體會[J].針灸臨床雜志,1999,09:57-58.
[10]汪文濤.針刺上星、孔最穴治療鼻衄2例[J].江蘇中醫藥,2013,01:75.
[11]李蔚江,趙琛.針刺郄穴地機治療原發性痛經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1,(30)12:817.
[12]莊子齊.電針郄穴為主對血瘀型頸椎病療效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05,(24)11:3.
[13]王湃,孫瑜,高碧霄.淺析皇甫謐對郄穴的貢獻[J].四川中醫.2001,(19)4:5.
(收稿日期: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