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小農
【摘 要】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以學生發展為本,教師要由一個簡單的知識傳授者和生活管理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引導者和幫助者,在教育方式上,要體現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
【關鍵詞】導讀法;學會學習;中學歷史;教學
“導讀法”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我發現去激發其智慧的潛能,培養其強有力的內在的學習動機。出發點是以學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宗旨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成為其學習的主人;核心是將學生的發展置于核心的地位。本人以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結合當前課改的理念總結出“導讀法”教學,具體做法分五步走。
一、課前預習:這是“導讀法”的準備前提。預習基本原則是:設計出符合學生心理特征,認知規律,切實可行的問題。教師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學的重難點,對新課巧設思考題、引示閱讀方法、導示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指導學生看課前提示、課文插圖、知識鏈接、資料卡片等,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對問題的設計應精思巧設,以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獲取知識為目的,要適合學生層次水平,要突出啟發性、探索性、靈活性等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訓練,問題的設計能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
二、課程學習:這是“導讀法”的關鍵環節。要求學生在自我學習中結合教材內容寫出知識提綱,理清知識脈絡,構建知識結構,形成自己的問題,以使下一步在課堂中進行交流討論。對學生自學教師要對所導讀的重點內容和知識內在聯系作介紹,要依據教材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指出自學中應注意的問題,對各模塊的知識結構給予及時的、恰當的提示和指導,啟發學生思路,拓展學生思維,使之理清頭緒并能較清晰地感知和逐步理解掌握教材。總之,教師要善于教會學生自學的方法,努力培養其自學能力。正如古人所云:“授人以魚,頓餐三食;授人以漁,終身受用”。
三、課堂討論:這是“導讀法”的核心步驟。課堂的討論核心就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過程。課堂討論一是學生據自己對知識的見解,針對思考題分組討論交流,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去體驗知識,二是要注意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探究討論的興致,三課堂討論教師不能放任,當出現偏差教師要引導把握方向;當討論出現沉悶時教師要點撥思路;當討論出現新意時教師要引導進一步去深入拓展;當學生有與教師觀點不同時教師應允許學生充分表達思想。“教師要善喻、做到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知識乃是一個過程,不是結果”,這些都非常精辟的指出了課堂討論的重要道理。如在了解“雅典民主政治”之后,學生能否對所學知識理解和消化,設置以下問題情景:四位學生扮演一個成年男子雅典公民,一個他的妻子,一個他10歲兒子,一個在他家作客的斯巴達公民,明天要去參加雅典公民大會。設置問題一誰能進會場參會,誰不能,為什么?問題二參會人被抽簽中有什么結果?問題三你認為這種現象在當時可能發生?這種情景的設計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使學生對雅典民主制度從抽象到具體的理解。
四、課堂解疑:這是“導讀法”的重要環節。“學生是教學的對象,中學生處于發育成長的高峰階段,各種能力開始發展和趨向成熟,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欲,喜歡思考問題,需要能夠自行解決學習中的困惑”。歷史《大綱》明確地提出中學歷史教學應該“教會學生初步掌握記憶、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法”,因而,教師在這一環節中應激勵學生敢于發言,要創設情境使學生有發言的欲望,運用多種方式使學生有感而發,發言過程中也是學生能力不斷形成過程,發言過程學生的疑問也得到逐步的解讀,當然對于解疑發言教師做好善導,引導學生在發言中多運用因果比較分析、橫向比較分析、系統比較分析、縱向比較分析、逆向比較分析來發掘歷史內在的知識,闡述歷史規律,分析歷史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從而達到通古鑒今,汲取、遷移,對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分析評價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從客觀史實出發、一分為二地看待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以及受到的啟示。如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組織學生討論“第一次世界大戰能否避免”,學生分組討論,一部分觀點認為可以避免,是從薩拉熱窩事件導致戰爭爆發分析,若沒這事件戰爭就不會發生;一部分觀點認為不可避免,是從帝國主義本性角度出發,就是要侵略掠奪,即使沒薩拉熱窩事件戰爭也會發生,只不過遲早,通過這樣激烈的交流討論,學生對歷史事件認識深刻了,看問題全面了,而且從歷史價值觀的角度也得到啟示:熱愛和平,遠離戰爭。
五、課堂總結:這是“導讀法”的總結提升。課堂總結是全課的高度概括,是整個教學的精華所在,首先教師要對本課的知識要點作系統歸納,整合本課的框架結構,理清全課線索,并引出下節課學習任務;其次課堂總結要有啟發性,有利于對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能夠形成一些簡單的歷史觀點;再次總結應體現對學生的歷史價值觀教育,以培養學生對歷史客觀規律的認識為目標。
總之,“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是“導讀法”的靈魂,通過“導讀法”,使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腦,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同時在交流合作、討論釋疑培養學生的歷史情感價值觀,塑造學生優秀的思想品格。
【參考文獻】
[1]古代教育學專著《學記》
[2]王育民主編.《中學歷史教學參考》陜西師范大學雜志社出版社,1998年第3期
[3]邵宗杰主編.《教育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年5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