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宏升 郭德快 楊正權
(貴州理工學院化學工程學院)
大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問題的現狀、原因及對策*
■黃宏升 郭德快 楊正權
(貴州理工學院化學工程學院)
本文總結了目前大學生思考能力存在的七大問題現狀,并針對所存在的現狀從思想、教育觀念、知識認知、考核機制、教育體制和道德觀念六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了五個培養大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對策。
思考能力;大學生;分析;對策
第一,思維固化。指學生將某種對象的功能或用途看成是固有不變的。在學習當中突出表現為“一題一解”、“一問一答”的思維慣性,缺乏“一題多解”、“一問多答”的思維靈活性。
第二,迷信權威。指學生絕對相信所學過的知識、權威機構、人士的言行,無批判意識和質疑精神,它導致思想的僵化和禁錮。在學習上表現為:從教師、教材或其他途徑獲取的知識有錯誤,沒人敢質疑,即使認為有問題,也會認為自己的質疑是錯誤的或不應該質疑,更不會為此去深入探究。
第三,思維惰性。學生不愿對學習內容作深入的思考,通常是被動接收知識,沒有自己的思考和加工。在學習上表現為:一切跟著老師、學校的安排走,不會主動去思考、探索;在課堂上只是聽講,沒有思考;課后不會積極思考不懂的問題,或者只有教師提問、布置任務才去思考,遇到問題,通常先問別人。
第四,有好的思考能力,但興趣不高。很多學生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但他們的興趣、愛好主要在娛樂上,對他們喜歡的事情會積極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但由于對專業的學習興趣不高,導致專業學習上的思考興趣也較低。
第五,不知如何思考。很多學生表現較好的思考積極性,但不知如何去思考,缺乏正確有效的思維途徑、方式。如:學生碰到問題不知如何下手,從哪方面切入,需要考慮哪些方面知識,沒有較清晰的思維邏輯,導致越思考越混亂。
第六,思考缺乏深度、全面性、層次性和依據。一些同學喜歡思考,但他們的答案缺乏理論、實踐依據,有的就成了“胡思亂想”。如:有的同學在實驗課中提出的實驗方案或想法完全脫離理論、實踐,甚至相矛盾。還有同學思考能有一些理論或實踐依據,但考慮不全面、深度不夠。如:在分析結果時,一些同學分析很籠統,不具體,沒有針對性,分析的點很少。
第七,有思考的熱情,但缺乏毅力、耐心。很多學生特別是大一的學生,剛開始由于好奇和新鮮感,對思考有很大的興趣和熱情,但不斷的思考,直至最終養成習慣,需要長時間的堅持,這需要具有堅強的毅力,一些學生由于毅力不夠,思考積極性隨時間增加逐漸下降。
1 對老師、學校、家長的依賴性強
由于從小學到高中,所有的生活、學習基本上都是由學校、老師、家長安排,他們都是被管理者,自己的獨立選擇和思考的機會或空間很少,依賴性強。即使上了大學后,經濟上大多依賴家長,學習上主要需要依賴老師和學校。整體上,學生還缺少主體意識,缺乏思想上的獨立意識。這是造成目前學生學習、思考的主動性差的原因之一。
2 對同學、學長的依賴性強
現在的大學生在某些方面也越來越獨立,但對待學習卻存在比較嚴重的“跟隨”思想。很多學生不會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平時的學習、生活隨波逐流。這其實是從依賴學校、家長、教師擴充到了依賴同學、學長上。這也是導致學生作業抄襲嚴重、一遇到問題就問同學等現象的原因。
>1 教育、學習理念存在偏差或誤解
很多學生甚至教師認為教育、學習就是老師傳授書本等專業知識給學生,學生的任務就是接收這些知識,其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則是培養并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正是這種誤解或理解的不準確導致老師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知識傳授,很少有意識地去培養、引導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學生的主要精力則是學習相關專業知識,沒有意識到思考和運用知識的重要性,導致學生對于思考的動力不足。
2 學生對自己的角色認識不清
很多學生認為大學的學習,學校和老師仍然是主體,學習主要是靠教師和學校。他們認為學習的內容和目標都應是學校安排好的,沒有真正理解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要靠自己去尋找,學習主要是自己的事情。因此,很多學生不去思考自己要學什么,為什么要學,因而學習中顯得很被動,導致思考積極性較低。
1 知識無用論
目前教學的知識存在與實踐、社會生產脫節的現象,或者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體會不到知識的有用性,使學生感覺所學知識是死的、也毫無用途。這不僅會使學生很快淡忘所學的知識,也會使他疏于學用結合的思考,進而增強了思考的惰性。
2 知識面窄、不扎實
由于教學及學生自身興趣等原因,某些學生的專業知識不扎實,理解不透徹,知識面較窄,它使得學生機械、片面地看待各科知識的結構,不善于相互聯系、融會貫通。這使得學生思考缺乏深度、全面性、層次性和依據。
1 主要考核及評價方式單一
目前大學的考核仍帶有嚴重的應試性,考試基本上是以理論考試為主,其他考試方式,如論文、調查報告等主要是考查課中,而這些課程往往是不太受重視的課程;此外,考試主要是以期末考試為主,雖然有平時成績,但平時成績主要是考查考勤、紀律和作業,而這些涉及學生的思考能力的內容較少,整體考核及評價方式仍顯單一。
2 考核、評價內容偏重知識記憶
內容基本是強調對課本知識的記憶。判斷、選擇、填空題、計算題較多或分值較大,對于思考題、分析、實踐性題較少,即使有一些思考題和簡答題,也比較簡單,缺少綜合性和細致性。
3 考核、評價標準唯一、不全面
每個題基本上是唯一的標準答案,評價標準本身不全面,評核時不鼓勵學生的創新的答案。導致學生易形成思維固化,認為一題只有一解或一個問題只有一種解決方案。
我國大學基本是“窄進寬出”的教育,而歐美發達國家是“寬進窄出”。學校、教師對學生的要求大多是完成所要求課程和專業知識的學習,對于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等的要求低或處于忽視的角色,這也是我國學生獨立思考能力比歐美學生弱的原因。
由于傳統思想的原因,大部分教師不愿受到學生的質疑,或不鼓勵、不支持學生的質疑。對于學生來說,認為完全聽從教師,做個乖學生才是“尊師”,認為老師、專家等一定比自己強,特別是在專業學習上不敢質疑老師。這些導致學生不敢去思考、質疑,形成迷信權威。
很多大學生已成年,但只是生理上的“成年”并不是思想上的“成年”,因此,大學生的思想還有很強的依賴性,獨立性和自主性意識還較弱。因此,我們的教師、學校應給學生灌輸思想上成年的理念,幫助學生盡早的形成思想獨立性,并教導學生如何培養思想的獨立性。
要培養大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我們的教育觀念應做以下改變:(1)要從傳授知識為主轉向培養學生會學習、思考和創新為主。(2)要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作用,引導學生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3)教師要有較強烈的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貫穿于教學中。
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創造活動的一般規律,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態度、運用創造性思維、充分發揮自身的潛力來吸收已有知識,探索某些未知問題,如:潛科學教學法、內容不完全教學法、社會探究法和多角度教學法等。
思考需要有充分的依據、理由,這需要有扎實的知識,寬闊的視野。離開實際、理論及前人成果,思考就變成了“幻想”和“瞎想”。因此大學生應盡量理解、掌握所學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提出問題,此外更多注重其他知識、跨學科的學習,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解決問題的思路,豐富知識結構。
大部分學生的學習功利性和目的性很強,而考核、評價成績對學生的學習導向起到非常關鍵甚至決定的作用。目前的考核、評價不太重視學生思考能力,因此,我們需要作一些改革:
1 增加其他考核評價方式的比重
主要是增加平時考核比重,其中在平時考核中增加能考核學生思考分析能力的考核方式,如課堂提問、小組答辯、課程論文等。
2 考核、評價內容中增加思考、分析型內容比重
目前考核、評價內容中對于思考題、分析、實踐性題較少,為此我們可在試題中增加思考、分析等考查學生思考能力題型的數量和分值,降低知識記憶型題的比重,或者設計靈活的題型,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并設計一些能體現學生綜合思考能力、水平的題。
3 考核、評價標準以答案有理有據為主要評判標準
在評核標準上,不要設定唯一答案,并對學生的新的有理由的答案給予成績上的鼓勵,讓學生認識到答案不是只有一個,認識到只有肯思考,只要有理由都算是正確答案,這將大大激發學生的思考積極性,也會解放、拓展學生是思維視野。
[1]高有濤.大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引導與培養[J].科教導刊,2012(6).
[2]呂衛.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思考[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
[3]楊玉東.培養學生思考品質著力推進素質教育[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0(1).
[4]徐春明.培養大學生創新素質的思考[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9).
G642
A
1008-2549(2017)07-0012-02
貴州理工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無機化學實驗雙語教學探索與實踐”(2015QNXM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