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淑英
高中數學“學困生”形成的“內因”及解決策略
雒淑英
在新課改的推動與實施下,教學一線的老師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改進師生關系,使課堂更加和諧,教學更加高效。可是也不得不面對這些現實:有些學生數學素養與基礎掌握程度知識較差,有些學生的空間立體感不好,有些學生邏輯推理混亂,有些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等等。面對班里的這些“學困生”,我們該怎樣做才能使他們對數學感興趣,才能提高他們的數學成績,才能使得我們的教育顯得更有“溫度”?
在教育教學中為,了尋找更好的轉化和改變的策略和方法,老師們的做法是借鑒和交流,通過行業合作,多渠道地獲取信息,達成共識。學生之所以成為“學困生”,與家庭、社會、學校等諸多因素都有關,所以改變“困局”要先從“內”找原因。
在提倡和推行提高教育質量的今天,老師們有時很無助,一面是社會和家庭極度依賴學校教育與家長文化素質偏低的矛盾,另一面是學生現狀與家長和社會期望值高的矛盾?!皩W困生”由于成績差,家長對孩子的考學、成才不抱太大的希望,甚至是選擇放棄,因此父母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沒有嚴密的思考和設計,家長與孩子平時的交流也沒有很好的溝通,這使得孩子在學校里得過且過,還能逃避父母整天的嘮叨與責罵,所以滋生了孩子過一天算一天,等到高中畢業再看怎么辦的想法。
鑒于這樣的原因,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樹立目標,從根本上把“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首先,教師應該與學生家長交流,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現,了解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了解家長對孩子未來的規劃。其次,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對自己在社會中立足的認識,了解學生對自己未來的規劃。最后,教師再找合適的時機與孩子交心,幫助學生認識到要在社會中生存,就必須學好知識,提高自己適應社會需求的能力。讓他認識到,放棄學習就會被社會淘汰,只有努力學好每門功課,自己才能對社會做更大的貢獻。所以教師要把握時機,促使學生將消極的情緒轉化為積極的動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不會學”的學生在“學困生”中占絕大多數。由于數學學科嚴謹、艱澀,知識生成過程嚴密,需要學生更加努力、專注,而這些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數學素養都較差,學習方法不得當,導致學習任務經常完不成。久而久之,這部分學生對數學產生了恐懼感,覺得數學很難,怎么也學不會。
鑒于這樣的原因,教師要在教學中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放緩教學進度。課堂中老師講完新知識后,一方面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及時對已有的知識進行信息的整合與提升,讓學生理清課堂思路,減少焦慮,慢慢提升學生的思維。另一方面讓學生加入有針對性到討論中,誘導學生思維,及時給予指導和肯定,激勵學生學習,讓他們說一說、議一議,讓他們在合作中學會探究,在品味探索的過程中重拾自信,使課堂更和諧、更高效。
數學中的很多知識學起來容易,但是用起來難。部分學生的數學素養差,學習數學的毅力不足,導致數學成了他們學習中的老大難,有時甚至是一看到數學頭就疼、心就慌,覺得數學題太難、學不會。
例如,學生遇到這個問題:6個停車位置,有3輛車需要停放,要使3個空位連在一起,有多少種停放的方法?一部分學生拿到這個問題時就開始套用排列數公式,沒有經過思考,沒有得出正確的結果。由此導致數學在他們的心目中是很難的,是高不可攀的。
鑒于這樣的原因,教師就要更加關注這些學生,在解決一個他們認為比較難的問題時,將這個問題進行分解,分成幾個簡單的、層次遞進的小問題,再逐步地進行引導,將這些小問題解決后,再將小問題升華,得出大問題的解決方法。
在教育教學中,教師不能用一把尺子度量所有學生,要發現和關注學生的差異性,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用從容的心態去對待他們,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用美好的心態,面對這一個個鮮活的個體;用耐心和關愛等待花開的聲音。
(作者單位:甘肅張掖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