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摘 要:微課是以教材知識為內容,緊密貼合教學大綱和教學要求所制作出來的微型課程。音樂作為一門藝術類學科,它對學習者的音律敏感度、畫面想象力、演唱表現力都有較高要求。在音樂課堂中運用好微課資源,教師可以通過預設環節、融入流程,輔助搭配、多元教學,豐富見識、開闊眼界,課后再學、重溫升華這幾個方面入手來挖掘微課,以幫助學生在感受音樂之美、享受音樂之美的過程中,更好地學習和掌握相關的音樂知識。
關鍵詞:高中音樂 微課程 教學實踐
微課作為一種以動畫視頻為載體,以濃縮精華、突出重點為目的,以聲音、影像為表現形式,以時長簡短為特征的教學工具,它相對于傳統的教學工具而言,可以最大限度地將教材知識由抽象變為具體,由平面變為立體,使教材知識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廣大教師在認識到微課的這一特殊教學價值后,紛紛將其引入日常的課堂教學之中。我結合高中音樂教學實踐,就高中音樂教學中微課運用談幾點實踐感受。
一、微課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價值
1.營造現場氛圍,模擬真實樂感
課堂氛圍是指學生在課堂中自發形成的,對課堂學習活動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情緒。課堂氛圍的重要性對于教學效果不言而喻。因此,許多教師也在想方設法地通過某種方式來激活整個課堂的氛圍,而微課恰好可以滿足教師的這一教學要求,它有利于營造教學氛圍,模擬真實樂感。比如,在講到“音樂之于情感的表達功能”時,教材給出了兩種情況,一種是在一部音樂作品中,不同的音樂段落會傳達出不同的情感;另一種是相似的內容,但不同的音樂作品會表現出不同的情感。這一音樂知識的難點在于:一方面,學生要從樂理角度上分析音樂作品是如何通過不同的曲調構成來傳遞情感的;另一方面,學生要從情感角度上感悟音樂作品所飽含的種種感情。基于此,我選擇了微課,在不同曲調的播放演示中設置旁白、注解等。當學生一邊欣賞曲調,一邊聽講知識時,這種理性與感性交織的現場感會很強烈,而這又會極大地提高曲調樂感的真實性,讓學生更易于理解音樂知識。
2.調動學生情緒,優化場景狀態
由于課堂氛圍是學生在課堂中自發形成的,因此,相對應的課堂氛圍也會作用并影響學生的情緒。當引入微課后,它將有利于調動學生情緒,優化場景狀態。仍以上面的課程知識為例,當教師在課堂上播放有關知識點的微課時,整個課堂被微課中呈現的音樂作品所環繞,學生的感官細胞會受到極大刺激與激發,加之微課視頻中不僅有音樂作品,還輔以旁白說明,這就意味著學生不僅要用耳朵聆聽,還要用大腦思考。如此一來,多種感官細胞被激活,學生就會更自然、更投入地被微課視頻中的氛圍所感染,從而情緒高漲。不難發現,與單純的教師講解或者教材閱讀對比起來,微課所營造出來的畫面感更強,情感更豐富,這些都有利于優化場景狀態,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二、如何在音樂教學中運用好微課資源
1.預設環節,融入流程
教師運用微課開展課堂教學時,應注意一點,那就是微課的運用只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環節,僅占用3~8分鐘,而不是整堂課時間,即教師不能完全依賴微課甚至讓微課取代面授教學,在堅守這一原則的前提下,教師在運用微課資源時,應當在課前將其預設在教學環節之中,將其融入整個教學流程。比如,在欣賞《遼闊的草原》《酒歌》《紡織謠》《黃河船工號子》等曲目時,教師要讓學生通過欣賞這些曲目來了解民歌的民族風格及地方風格、漢族民歌的基本特征等知識,那么,我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就會思考如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巧妙地嵌入微課,如先就歌的民族風格及地方風格等問題提問學生,以掌握學生對此了解的程度,然后再播放《遼闊的草原》這首曲目,讓學生在聽完之后,嘗試回答剛才的問題,接著再播放《酒歌》這首曲目,以檢查學生在聽完第一首曲目后所總結出來的內容是否正確。當學生經過一聽二答三驗后,我再播放關于這一知識點的微視頻(視頻的內容就是關于民歌的民族風格及地方風格、南方民歌的基本特征等知識點),學生看完了微視頻,掌握了知識點后,再欣賞《紡織謠》這首曲目,以加固所學的知識點。如此一來,微課就自然地融入課堂教學之中了。
2.輔助搭配,多元教學
微課的運用只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環節,它是教師眾多教學工具中的一種。因此,教師在運用時,應將微課與其他教學工具合理搭配,以打造多元化的教學課堂。比如,在開展《亞細亞民間風情》一課教學時,教材介紹了東亞民間音樂、東南亞民間音樂、南亞民間音樂等。我在上堂課結束時會布置學生預習這一課,即搜索一些與該主題有關的知識,不限形式與內容。當堂課上,有的學生帶了一臺收音機,播放了他聽過的一首非常美妙的東亞民間音樂;有的學生將自己在音樂雜志上看到的關于東亞民間音樂的一些介紹裁剪下來,集合成了一個簡報;有的學生則向大家介紹了一位很有名的東亞民間音樂家,等等。不難發現,整堂課就像一個沙龍分享會一般,知識的呈現形式也不再局限于教材的文字說明或者音頻播放上了。當學生把自己精選的內容分享后,我適時地用一則微課視頻來進行點撥。我精選的這則微課從多個方面介紹了東亞民間音樂,因此,它看起來就是對整堂課學生所分享內容的一個總結。如此,微課就與其他知識形式協同配合,為學生打造了一堂多元化的東亞民間音樂鑒賞課。
3.豐富見識,開闊眼界
高中音樂與初中音樂對比起來,除了傳統的“唱歌”這一要求外,更多的則注重于學生對音樂、藝術美感的欣賞與鑒賞,特別是對音樂知識的廣泛涉獵。而教材受限于篇幅與時間,呈現在學生面前的往往是最重要、最精華的部分,因此,教師可借助微課來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眼界。以《音樂——從宗教走向世俗》為例,這一課主要介紹了音樂從宗教走向世俗這一過程中的一些變化,在講解完教材中的相關知識后,我精選了一兩則微課,其內容是以講故事的方式(事理普及+例子曲目)向學生介紹教材之外有關這一主題的知識,以讓學生了解得更多。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精選微課視頻時,應當把握好兩個關鍵點:其一,是教材知識的外延,即它是與教材知識相關的,但比教材知識講得更豐富,而不是與教材無關的。其二,是教材知識的補充,即它能與教材知識形成補充,共同為學生構造一個完整的知識系統。
4.課后再學,重溫升華
與傳統板書對比起來,微課可以被反復使用、多次學習。因此,教師可以把課堂上播放的微課資源,放入班級QQ群、微信、云平臺上,鼓勵學生課后及時溫習。比如,我在《音樂——從宗教走向世俗》這節課中所用到的微課,我將其放在共享中,感興趣想再看的學生可以回家后自行下載。特別是當學生在別的地方接觸到類似的主題與話題時,他們可以回想起這個微課,當他們再次學習時,會有更多的體會,這種“溫故而知新”的方式有助于學生不斷地在重溫知識的過程中,鞏固和升華知識。除此以外,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如遇到比較合適的微課,如因課堂時間局限而無法在課堂上播放時,可以下載后放入班級共享中,并提醒學生自行下載觀看。總的來講,教師應盡可能地鼓勵學生多次地利用微課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使用價值。
教師可通過微課,以合理的方式去觸動與激發學生的音樂細胞,因為微課有利于營造現場氛圍、模擬真實樂感、調動學生情緒、優化場景狀態。基于此,為了更好地在音樂課堂中運用好微課資源,教師可以通過預設環節、融入流程,輔助搭配、多元教學,豐富見識、開闊眼界,課后再學、重溫升華這幾個方面最大限度地挖掘微課價值,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音樂知識。
參考文獻:
[1]范麗萍.淺談“微課”在高中音樂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6(23).
[2]張子靖.微課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1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