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思亮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多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工作,隨之產生規模龐大的留守兒童群體。監護缺失以及監護不到位,容易使留守兒童權益遭到侵害。改善包括醫療、教育、戶籍在內的各項配套制度,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監護缺失的問題。
【關鍵詞】留守兒童 監護 法律監護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識碼】A
在經濟社會迅猛發展的過程中,廣大農民工對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勞動力。由于城市生活成本的高昂,戶籍制度的限制,直接造成了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學接受教育的困難。因此,大量農民工并未將其未成年子女帶在身邊,而是選擇將其子女留在家鄉由其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看,形成隔代監護。由此,留守兒童監管缺失的現象便屢見不鮮。留守兒童屬于未成年人,其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在判斷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存在缺陷。近年來,出現了留守兒童權益受侵害的現象。與此同時,留守兒童輟學率居高不下,嚴重的甚至走向低齡化犯罪的邊緣。
農村留守兒童需要監護制度的法律保障
我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龐大,且呈逐年增長趨勢。農村留守兒童屬于未成年人,其父母雙方均到城市務工,或者一方離開家庭到城市務工而另一方沒有監護能力。由于未成年人在身心發展及行為認知方面存在缺陷,因此,世界各國法律普遍建立了未成年人監護制度。
農村留守兒童規模龐大。要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與救助問題,對留守兒童的摸底至關重要。近年來,關于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的摸排工作持續進行,但得到的數據多為估算。2016年3月26日,在天津大學一場有關農村留守兒童、城市流動兒童的研討會上,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宋英輝指出,我國有6000多萬留守兒童,加上3600多萬的流動未成年人,總數在1億左右,大約占全國3億未成年人的1/3。簡單說來,我國三個未成年人中就有一個處于留守或流動狀態。因此,農村留守兒童的監護與救助成為全社會應當面臨的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需要法律保障。針對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困難問題,我國民政部門和其他慈善機構,做了大量關于救助留守兒童的工作。然而,仍有貴州畢節五名流浪兒童垃圾箱取暖中毒身亡,四名留守兄妹喝農藥自殺,留守學生遭圍毆喪命。這些慘劇的背后,源于監護法律制度的缺失及不到位。因此,在對農村留守兒童提供救助的同時,從法律層面完善農村留守兒童監護法律制度,才能根本解決留守兒童監護存在的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權益為何易遭侵害
現階段,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監護的現狀是隔代監護成為監護的主流,具體而言就是由留守兒童的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履行監護職責。隔代監護不暢時,留守兒童的監護則出現無人監護的空白狀態,無人監護是造成留守兒童權益遭受侵害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留守兒童遠房親戚的監護也占了一定比例,寄養監護同樣存在監護不力的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隔代監護普遍。在所有留守兒童監護的方式中,隔代監護最為普遍。隔代監護相對于其他監護方式而言,由于履行監護職責的是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由于隔代監護主體通常情況下年邁體衰,知識觀念陳舊,因此在對監護對象的教育過程中,其監護效果往往不如人意。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孩子接觸的新事物也在發生變化。隔代監護主體接觸新生事物的能力有限,導致其在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過程中效果不佳。更為重要的是,隔代監護主體無法取代父母的教育與陪伴。長期缺乏父母陪伴的隔代監護留守兒童,雖然在物質上并不匱乏,在生活上并不缺乏關愛,但由于長期缺乏與父母的溝通交流,常常選擇將自己封閉起來,不愿與他人溝通,久而久之,會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進而逐步走向違法犯罪的邊緣。
農村留守兒童監護空白。與隔代監護不同的是,仍有部分留守兒童在監護上存在監護空白的情況。部分留守兒童沒有隔代監護,常常出現的現象便是留守兒童自己獨自生活。無民事行為能力留守兒童獨自生活的案例屢見不鮮,他們的年齡在十周歲以下,在沒有任何人監護的情況下,難以想象其生活的艱難。現階段,對這部分留守兒童,實踐中普遍的做法是由村委會或者學校履行監護的職能,但是其監護往往也存在空白的情形。由于留守兒童監護的空白,常常導致留守兒童輟學、參與違法犯罪、沉迷于網絡游戲等行為的發生。
農村留守兒童監護不力。留守兒童監護涉及多部門諸領域,監護不僅體現在對留守兒童的生活照看方面,還體現在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以及引導方面。監護缺失以及監護空白,使得留守兒童在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容易誤入歧途。青少年犯罪低齡化日趨嚴重,暴力犯罪時有發生,對這些典型案例的分析,不難發現犯罪主體的童年缺少充足的關愛與陪伴。在對留守兒童監護的過程中,不僅是對其生活上的照顧,更應注重對其價值觀引導,而在教育引導方面,需要更多社會力量的參與,其中學校應承擔塑造留守兒童人生觀價值觀的引路人職責。
健全農村留守兒童監護法律制度
針對留守兒童監護缺失以及監護空白等問題,如何做到讓留守兒童不再留守,需要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個方面,讓留守兒童隨其父母進城生活學習,這關鍵在于掃清讓留守兒童進城生活學習的障礙。第二個方面,就是留守兒童父母就近解決就業問題,這會受到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城鄉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影響。經濟發展水平滯后,對于勞動力的需求少,因而農民工進城務工成為必然。因此,解決問題的關鍵,還是如何掃清留守兒童和進城務工父母一起生活學習的障礙。
改變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我國戶籍制度改革的呼聲已久,同時戶籍制度改革也在如火如荼進行。改革戶籍制度的目的,就是要讓城鄉居民享有同等的權利。留守兒童父母在城市的建設過程中,其作用功不可沒。部分留守兒童父母離開家鄉很長時間,但其戶籍仍然在農村,當然有的是由于其自身不愿將戶口遷入城市。戶籍制度的壁壘產生了諸多障礙,如造成留守兒童進城入學障礙。按照現在入學的普遍做法,即采取戶籍地的屬地入學原則,使得農民工子女在入學資格上被拒之于公立學校之外。
創造留守兒童城市入學條件。前文已述及,由于農民工子女沒有城市戶籍,因此在戶籍入學屬地原則下,農民工子女進入公立學校異常困難,甚至成為不可能。我國在進城務工人員聚集的城市或地區,建立了一定數量的農民工子女學校,這些學校從性質上說大多屬于私立學校,收費較高,并且師資力量沒有保障,進而導致教學水平不高。要解決留守兒童城市入學難的問題,不僅需要逐步完善入學條件,更需要改善教育教學設施,提高教育教學師資力量,縮小教育資源不公產生的教育差距。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留守兒童本就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不僅涉及到民政部門,還涉及到教育部門,甚至醫療部門。要解決留守兒童不再留守的問題,從根本上就是讓留守兒童隨其父母一同生活學習。留守兒童隨其父母進城生活學習,不僅要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遭受意外或者疾病如何獲取醫療救助的問題。我國現已基本建成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制度,對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適用條件及程序相當嚴格。通行的做法是農村合作醫療只能在當地享受醫療保險服務,如果在異地就醫使用農村合作醫療則需當地醫院出具轉院證明等手續。城鄉醫療保險的人為分割給農民工就醫產生巨大時間成本及金錢成本,因此,應掃清城鄉醫療障礙,為農民工子女就醫提供便利。
教育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可行的排查機制。留守兒童的監護缺失以及監護不力,常常導致留守兒童遭受侵害的案件發生。與留守兒童接觸最緊密的是學校,當留守兒童出現輟學或者其他心理問題的時候,最先知曉的也應當是學校。在已發生的留守兒童自殺或者其他暴力犯罪案件中,留守兒童往往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正常上學。因此,教育主管部門應當建立科學可行的留守兒童排查制度,真正做到對留守兒童的排查摸底工作,鑄牢留守兒童監護工作的最后一道防線。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人文科技學院)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