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梅
讓英語口誤從“忌諱”走向“善待”
宋海梅
英語課堂是最容易發生口誤,也是最應當發生口誤的場所。教學的本質就是在不斷地發生錯誤并不斷地糾正錯誤。關鍵就要看你如何讓英語口誤從“忌諱”走向“善待”。
拳不離口,曲不離手。一口流暢的英語,離不開科學的操練。學生的口誤,不會在老師的忌諱中減少。相反,越是擔心學生口誤,學生越是錯誤百出。只有善待這些錯誤,注意操練的方式,這些口誤才會慢慢遁跡。例如,牛津小學英語5BUnit3中學習hobbies,重點句型是like后面接動詞的ing形式,同時還涉及第三人稱單數,動詞加-s者-es。這個單元是學生最容易犯錯的地方。幾年的教學經驗證明:大多數學生會顧此失彼。因此在教學這個新的語言點時,為了避免錯誤,老師應該在學生容易犯錯的地方埋下伏筆,多做示范,多強調,強化記憶,讓學生多操練。因為小學生詞匯量有限,要保持孩子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提高學習趣味性,又要保證語言的流暢性和完整性,可以在他們說完以后挑幾個或者個別的嚴重的錯誤進行糾正。如果老師過多地介入學生“說”的過程,勢必會影響學生流暢地用英語來表達,還會打擊孩子學習英語的信心。
教育是慢的藝術,糾正語音錯誤更是慢中之慢的藝術。我在教4B教材中“Saturday”一詞時,其他同學都在大聲讀時,有個學生讀得不正確,吞了中間的音。我發現學生只是聽其音,而沒有觀其型,于是我改變了一下教學形式,分音節拍三下手大聲讀Sa-tur-day,Saturday。小組競賽看哪組讀音最準確,拍得最整齊,小組間互評,此時他立刻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接著,我讓學生排火車讀,輪到他時,我對他給予肯定的眼神。他也鼓足了勁正確讀出3單詞,此時我讓全班學生伸出大拇指對他說:Good,good,verygood!他也露出了自信的笑容,一句普通的鼓勵,就是對他的肯定,對他的學習興趣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接下來的學習中,他安靜多了,能認真聽課了。我還在微信群里糾正學生的發音,這樣給了學生訓練的技巧,也避免當面糾正時候的尷尬。然后對普遍問題在班上集體糾正,再讓學生相互發音。我把學生發音情況進行了歸納,比如k,d結尾的單詞發音太重,應該輕輕發音;區分w和v,v要上齒輕輕咬住下唇發音,w不用;學生結尾的語音,大多數都是升調,應該有降有升;中間be動詞發的太重,輕微讀過就可以。
全身反應法(TotalPhysicalResponse簡稱TPR),是美國加州圣約瑟大學心理學教授阿歇爾 (JamesAsher)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這種方法倡導把語言和行為聯系在一起,通過身體動作教授外語。這樣,學生說得不緊張,說得很自然,口誤也不多。比如,《小黑羊》教學中針對“BaaBaa”,我把雙手舉起放在嘴唇兩旁,合攏五指,手心向前方,模擬小羊咩咩叫的動作,同時口中吟唱“BaaBaa”。學生在后面有節奏地跟唱,興致很高。每個學生都愿意開口,每個學生都在學唱中調整自己的口型,緊跟整個班級的聲音??谡`,在全身反應中漸漸變少。再如,針對“Haveyouanywool?”我將雙手舉在頭兩旁,食指伸出,并轉圈。接著我雙手側向身體左右兩邊斜下方不斷伸出,表示長在身上的羊毛。我讓學生邊做動作,邊模仿語音。學生一點也不感覺枯燥,相反,學生越練興趣越高。開始有學生聲調讀不準,單詞讀不準,在真實的情境里,竟然慢慢標準了。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口語練習時,要放下身段,和學生平等對視,進入學生口語訓練的“場”,不能游離在外。在練習“oneforthe littleboywholivesdownthelane”的時候,我伸出食指,分別指向并挨著兩邊臉,表示一個可愛的小男孩;接著我雙腳輪流踏地,雙手前后擺動,做出原地踏步的動作,表示小男孩住在巷子里。學生分組模仿動作,也模仿發音??谡`在具體的情境中,在我的這種全身反應教學中慢慢變少。
口誤,是英語教學中一個正常的現象,教師不必忌諱。在糾正學生的錯誤時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關注學生的性格特征以及語言水平。教師要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培養他們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口誤會在善待中變少。
(作者單位:江蘇啟東市惠萍鎮香格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