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昭君
?
漢畫像石與中國古代劍文化研究
任昭君
為研究中國古代劍文化,采用實地考察及查閱文獻資料的方法,對目前出土的漢畫像石中含有劍文化內容的漢畫像石拓片進行收集整理,并結合歷史文獻進行分析,研究中國古代劍文化及其所蘊涵的時代精神。結論:信義之劍,說明中華民族古代就有推崇信義的美德;時尚之劍,揭示了佩戴寶劍在中國古代風靡至極;防衛之劍,暗示了佩劍在防衛中的作用重大;忠義之劍,充分展現了某種忠、信、義的原則與信仰,這些信仰正是被儒家文化所浸染的社會所頌揚和提倡的;情義之劍,展現了舍生取義的義氣和友情,而這也正是戰國秦漢時期最為推崇的游俠精神;表演之劍與格斗之劍,體現了劍道的高深與技藝的精湛。
漢畫像石;中國古代;劍文化;研究
劍文化是以人為本,以劍為載體,以劍術為主體,包括劍、劍器、劍舞和劍的理論文化等部分的龐大文化體系[1]。漢畫像石中有許多描寫劍文化的畫面,目前還沒有學者進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通過對漢畫像石中描寫劍文化的畫面進行收集整理,并結合歷史文獻進行分析,研究中華古代劍文化,為弘揚中華傳統體育文化,挖掘中華傳統體育項目,豐富中華民族傳統體育體系,提供一定的參考。
實地考察南陽漢畫像石館、滕州漢畫像石館、山東漢畫像石館等歷史博物館,并查閱《中國漢畫像石全集》《滕州漢畫像石選集》《南陽漢畫像石選集》等漢畫像石選集,并登陸中國知網查閱相關資料,收集描寫劍文化方面的漢畫像石拓片,并結合歷史文獻進行分析,研究中國古代劍文化特征及其所蘊涵的時代精神。
2.1 流行的佩劍
佩劍的習俗在中國古代曾很盛行,而且歷史悠久。早在周王朝就規定:“夭子二十而冠,帶劍,諸侯三十而冠,帶劍,大夫四十而冠,帶劍。”(《初學記》引《賈子》)《史記·秦本記》亦載有:“簡公六年,令吏初帶如。”一般而言,佩劍是貴族與官員的特權。
“劍者,君子武備,所以衛身,不可解。”(《漢書·雋不疑傳》)然而民間佩劍之風,仍然一度盛行,春秋戰國時期最為明顯。《楚辭?涉江》云:“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鬼”。可見朝野仕庶,佩劍是共同的時尚。
2.1.1 信義之劍 《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2]”季札贈劍的故事,畫像石多有體現。四川雅安高頤闕石刻,見圖1[3],有一畫面就是描寫季札贈劍的故事,畫中左側為一墳墓,墳旁有一樹,樹上一劍,另有一人在墳前祭拜,此人就是季札。季札在徐國君生前已將劍“心許之”,而在徐國君死后仍然信守這一承諾,并決心完成對徐國君的“心許”。當無人可以親手接下這把“心許”的寶劍時,季札執意把寶劍掛于徐國君墓前,以完成承諾。在《史記》記載中,完全把寶劍當成是高尚道德行為的載體。以后數千年流傳不斷的季札掛劍的傳說,也是把季札當成中華民族一諾千金的道德楷模。季札贈劍的故事一方面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好劍之風的盛行至極,另外也頌揚了季札的信義之舉,這同時也說明中華民族古代就有推崇信義的美德。
2.1.2 時尚之劍 漢畫像石中還有許多刻畫人物佩戴寶劍的畫面,也進一步表明了當時佩戴寶劍是一種時尚。陜北米脂縣官莊出土畫像石,見圖2[4],畫面是描寫二人相見的情景,圖中間兩人皆佩戴長劍拱手相見,二人后面皆有一侍童。山東臨沂沂南北寨出土畫像石,見圖3[5],畫面是描寫二人交談的場景,二人皆戴有旒的冕,并佩長劍。山東臨沂費縣潘家疃出土畫像石,見圖4[6],畫面二人佩劍相對而立,共持一簡冊。由以上畫面可以看出,在中國古代貴族社交場合中,佩劍不僅非常流行,而且還是當時的一種時尚。這同時也揭示了佩戴寶劍在中國古代風靡至極。
2.1.3 防衛之劍 當然佩戴寶劍不僅僅是一種時尚,而且還有防衛的作用。《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高祖被酒,夜經澤中,令一人行前。行前者還報曰:‘前者有大蛇當徑,愿還。’高祖酔,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7]”漢畫像石也有以“高祖斬蛇”為題材的畫面。河南省南陽市唐河縣針織廠漢墓出土的畫像石,見圖5[8],畫面為高祖斬蛇的場景,畫面中刻有一侍者戴冠,雙手持鉞,鉞柄折斷,人后仰。侍者前面一人應為高祖劉邦,頭冠拋于空中,瞪目張口,手持長劍力斬身前長蛇。高祖斬蛇之劍一方面被認為具有斬魔驅邪的功能,另一方面也說明長劍具有防衛的作用。

圖1 四川雅安高頤闕石刻

圖2 陜西陜北米脂縣官莊出土

圖3 山東臨沂沂南北寨出土

圖4 山東臨沂費縣潘家疃出土

圖5 河南南陽唐河針織廠出土

圖6 山東濟寧嘉祥武氏祠畫像(7頁)
2.2 俠義的劍客
2.2.1 忠義之劍 “義”的典型是漢畫像石故事最豐富的一類題材。其所反映的主要思想是重然諾和恩義報答,具體事例多是仆從為主子或是朋友舍生取義的故事。如“荊軻刺秦王”“高漸離刺秦王”“聶政刺韓相”“專諸刺吳王僚”“豫讓二次趙襄子”“要離刺慶忌”。這些基本都是《史記·刺客列傳》記載的故事。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中對刺客給予了高度評價:“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豈妄也載![9]”除了刺客故事之外,還有“二桃殺三士”中為了兄弟義氣而自盡的故事。
目前出土的畫像石中,以“荊軻刺秦王”為題材的畫像為最多。山東嘉祥畫像石,見圖6[10],畫面中間有一立柱,柱上有一短劍,此劍就是荊軻擲向秦王的短劍,立柱左側一人為荊軻,立柱右側一人右袖已斷,此人就是秦王,地上仰面躺一人,此人應是秦舞陽。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在民間備受歡迎的原因,應該是在荊軻這種悲劇性人物身上,充分展現了某種忠、信、義的原則與信仰,這些信仰正是被儒家文化所侵染的社會所頌揚和提倡的,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劍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2.2.2 情義之劍 漢畫像石中有關劍客的畫面除了以刺客的故事為題材外,還有以“二桃殺三士”故事為題材的畫面。南陽漢畫像石,見圖7[11],畫面中間一勇士正把手伸向放有二桃的高足盤,另有兩個勇士正橫劍割頸自刎,右邊有三人,其中個子比較矮小的應為晏嬰。《晏子春秋》將晏子殺三士的故事記錄宣揚,是鼓吹晏子的聰明與智慧,但漢畫像石上“二桃殺三士”的故事可能另有寓意。因為漢畫像石上好多圖像只是表現了三士在取二桃的形式,而最應該歌頌的晏子卻往往被省略掉。如此的表現可能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刪去或忽略晏子的形象,三士的形象更加簡練突出;二是以三士形象來標榜朋友之間的義氣,宣揚舍生取義的精神。畫像將三士突出的做法表明,人們與其說欽佩晏子的智慧,倒不如說更加看重三士舍生取義的義氣和友情,而這也正是戰國秦漢時期最為推崇的游俠精神。

圖7 河南南陽英莊出土4
2.3 精深的劍道
《漢書·藝文志》記載《劍道》三十八篇,非常遺憾的是目前已經全部失傳。《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12]”這一方面說明項羽不愛學習劍術,另一方面也間接表明劍道的高深,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夠掌握的。《史記·刺客列傳》記載:“荊軻好讀書擊劍,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13]”這說明像荊軻這樣名垂千古劍客的劍術都算不上高明,可見劍道的精深之極,并不是一般人能夠掌握的。漢畫像石中關于劍術的描述主要集中于具有表演性的劍舞以及戰爭中的格斗。
2.3.1 表演之劍 由于劍術動作變化多樣、強勁有力、流暢英武,并且韻律優美,不僅具有搏擊、健身的功能,而且還有抒情表演的功能。《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鴻門宴的情景:“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14]”由此可見劍舞是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娛樂的一種表演形式。淮北宿縣曹村東崗出土畫像石,見圖8[15],畫面應為《公莫舞》的場景。(《公莫舞》是劉邦稱帝后,追念戎馬生涯,以“鴻門宴”為史實,用歌舞的形式編演了大型歌舞《公莫舞》。)畫面左側一舞劍者應為項莊,右側舞劍者應為項伯,項莊持劍欲刺劉邦,項伯則持劍撥擋項莊刺來的劍,并用身體護住劉邦。項伯后面一人應為劉邦,頭戴圓方形冠,身穿長袍,雙臂張開,故裝鎮定,好像在說不要傷及他人。劉邦右側一人應為項羽,雙手伸直,身體右轉做舞蹈之狀。劉邦左側一人應為張良,身穿條狀紋飾的衣袍,兩手作恭迎狀,似內心極度不安。鴻門宴中的劍舞表演一方面展現了當時驚心動魄的一幕,另一方面也說明在中國秦漢時期劍舞表演是軍中常見的娛樂形式之一。
山東鄒城看莊鎮八里河村出土漢畫像石,見圖9[16],則是反映民間的劍舞表演,畫面左側樓內一人頭戴冠,身穿長袍,正面供手端坐。樓外有一人雙手伏地跪拜。上面兩人在表演劍舞格斗,右邊劍客身穿長袍,右手持一短兵器,在頭上架住對方劈來的長劍,左手持長劍,弓步向前刺向對方頭部,動作一氣呵成,形如流水。左側一人身穿短裙,左手持長劍攻擊對方的同時,雙腿彎曲,身體后傾躲避對方刺來的長劍,并用右手中的短兵器格擋對方刺來的長劍。二人一來一往刀光劍影,動作迅速飄逸,仿佛聽到“嗖嗖”的揮劍之聲,場面精彩紛呈,展示了高超的劍術。此畫面中的劍舞表演者顯然是主人請的或養的專供表演的劍客。
濟寧市鄒城市郭里鎮黃路屯出土的畫像石,見圖10[17],則是描寫百戲中劍舞表演的情景。畫面左側有二人皆雙手持劍進行對決,右側劍客呈左弓步姿勢,左手持劍并上左步快速刺向對方頭部的同時,右手手臂伸直,持劍后引欲作第二次攻擊,左側劍客呈左虛步姿勢,左腿微曲在前,右腿在后半曲,身體稍后傾,在快速躲避對方刺來的長劍的同時,左手持劍撥擋對方刺來之劍,右手則持劍引向后下方欲作還擊。二人動作飄逸流暢,剛勁有力,姿態壯美,把劍客高超的劍術表現的淋漓盡致。

圖8 淮北宿縣曹村東崗出土

圖9 山東鄒城看莊八里河出土

圖10 山東濟寧鄒城郭里鎮黃路屯出土
2.3.2 格斗之劍 格斗技擊是中國古代劍文化主要的組成部分。《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記載:“元朔五年,太子學用劍,自以為人莫及。聞郎中雷被巧,乃召與戲。被一再辭讓,誤中太子。[18]”由此可見漢代習劍之人進行劍術比試是常見的事情。山東滕州龍陽鎮出土的畫像石,見圖11[19],畫面為兩武士格斗前的準備姿勢,二人皆戴長纓冠,并且都是單膝跪地,左腿屈膝在前,右腿跪地在后;左側武士腰佩長劍,目不轉睛盯著對方,左手握著劍鞘,右手在體前準備拔劍;右側武士左手在前胸前抬起做比賽前的行禮狀,右手持短鉞后引,欲作攻擊狀;二人中間地上插一短劍。應為右側武士的兵器;畫面靜中有動,格斗一觸即發。重慶璧山縣出土的畫像石,見圖12[20],畫面也是描寫格斗者比賽前的姿勢,圖中二武士皆持短劍,二人相距有三步之遠。左側武士身穿長袍束腰,右手持劍,手臂伸直向前,劍尖垂直朝下,左手持盾,直視對方;右側武士身穿短衣,右手持劍,手臂伸直指向對方,劍尖斜向前上方,左手持盾與胸前,目視對方,精力集中不敢怠慢。通過以上畫面我們可以了解中國古代劍客在格斗前的準備姿勢,也是中國古代劍文化的一部分。
戰爭中的格斗技擊更為慘烈驚險。山東嘉祥洪山村出土的畫像石是描寫胡漢戰爭的場面,見圖13[21],圖中有五人進行生死對決,左側一人左手持盾放于身體左側,右手持劍放于左肩上,面向前方格斗者,正準備加入戰爭行列,左側第二人與中間一人激戰正酣,中間一人頭戴尖頂帽,顯然是胡人,右手持劍,上左步,由右向左掃向左側第二人,左手持劍順勢后擺,在這危機時刻,左側第二人,應為漢兵,身體快速下蹲,兩腿呈歇步姿勢,躲過對方的利劍的同時,右手持劍快速刺向對方,左手持劍后上舉,欲作第二次攻擊,大有反敗為勝之勢。右側二人的戰斗勝負已經決出,右側第二人右手持劍上右步快速刺中右側第一人的腹部的同時,左手持劍順勢向后上方引劍欲作再次劈殺;右側第一人頭戴尖頂帽,應是胡兵,腹部中劍身體后仰倒地。
從以上畫面可以看出,武士們在格斗技擊時展現了多變的劍術及精湛的技藝,這也成為中國武士的濫觴。

圖11 山東滕州龍陽鎮出土

圖12 重慶璧山縣出土

圖13 山東嘉祥洪山村出土
中國古代劍文化蘊涵于社會生活、百戲表演、戰爭格斗、游俠刺客等為題材的畫面中。信義之劍,說明中華民族古代就有推崇信義的美德;時尚之劍,揭示了佩戴寶劍在我國古代風靡至極;防衛之劍,暗示了佩劍在防衛中的作用重大;忠義之劍,充分展現了某種忠、信、義的原則與信仰,這些信仰正是被儒家文化所侵染的社會所頌揚和提倡的;情義之劍,展現了舍生取義的義氣和友情,而這也正是戰國秦漢時期最為推崇的游俠精神;表演之劍與格斗之劍,體現了劍道的高深與精湛,這也是中國武術的濫觴。
[1] 張繼合,王 震.春秋戰國劍文化探析[J].搏擊(武術科學),2010,7(10):38~40.
[2][7][9][12][13][14][18] 司馬遷著.史記[M].湖南:岳麓書社出版社,1988:240,94,645,76,640,83,854.
[3][20] 龔廷萬,龔 玉,戴嘉陵編著.巴蜀漢代畫像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240,108.
[4] 李 林,康蘭英,趙力光主編.陜北漢代畫像石[M].陜西:陜西人民出版社,1995:21.
[5][6] 臨沂博物館編.臨沂漢畫像石[M].山東:山東美術出版社,2002:114,161.
[8][11] 韓玉祥,曹新洲主編.南陽漢畫像石精粹[M].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2005:13,4.
[10][21] 孫青松,賀福順主編. 嘉祥漢畫像石選[M].2005:7,74.
[15] 高書林編著.淮北漢畫像石[M].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149.
[16][17] 胡立新著.鄒城漢畫像石[M].文物出版社,2008:111,66.
[19] 山東省博物館,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山東漢畫像石選集[M].齊魯書社,1982:111.
Study the Stone Relief of the Han Dynasty and Cultural of Ancient Chinese Sword
REN Zhaojun
To study the ancient Chinese sword culture, based on field visits and access to literature method, the Stone Relief of the Han Dynasty rubbings currently unearthed Han Dynasty stone contains Sword cultural contents were collected,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analysis and study of ancient sword culture and its implied zeitgeist. Conclusion: The Sword of faith, there is the ancient Chinese legend Praise Lutheran virtue; fashion sword, revealing the sword worn extremely popular in ancient China; the sword of defense, suggesting the role of the sword in defense of the major; loyalty of the sword, full of some kind of loyalty, trustworthiness, justice principles and beliefs which are exactly the glorification and promotion of Confucian culture infecting society; sword of brotherhood, sacrifice justice show of loyalty and friendship, and this is what Warring States period most respected ranger spirit; sword fighting with the sword of the show, it reflects the profound fencing and superb artistry.
Stone Relief of the Han Dynasty; Ancient Chinese; Sword culture; Research
1007―6891(2017)01―0001―04
10.13932/j.cnki.sctykx.2017.01.01
G80-054
A
2016-06-10
2016-06-25
棗莊學院2015年國家級基金預研究項目部分成果,項目編號:2015YY15。
棗莊學院體育學院,山東棗莊,277160。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Zaozhuang College, ZaoZhuang ShanDong, 27716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