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宇雯+鄭振俊
【摘要】本文研究了我國現有基金會稅收優惠政策,發現我國高校基金會存在投資收益無法免稅、捐贈個人與企業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比例不高,且超出比例部分無法在今后年度結轉抵扣,尚未出臺專門針對高校基金會的稅收優惠政策等問題。我國應將投資收益納入免稅收入的范圍、提高個人與企業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比例且超出部分結轉以后年度、出臺高校基金會專項稅收優惠政策,以促進高校基金會的發展。
【關鍵詞】高校 基金會 稅收優惠政策
一、引言
基金會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捐贈的財產,以從事公益事業為目的,依法成立的非營利性法人。高校教育基金會,是指由高等院校依據《基金會管理條例》,在民政部注冊登記的非營利性公益組織。高校基金會通過社會各界的捐贈來籌集資金,通過合法運作,促進資金的保值增值,吸引后續捐助,具有推動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提高教育質量和學術水平,獎勵優秀教師和學生,資助貧困學生,改善教學設施,加強學校與社會的聯系等作用。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高校基金會數量已達398家。稅收優惠政策是指稅法對某些納稅人和征稅對象給予鼓勵和照顧的一種特殊規定。如免除其應繳的全部或部分稅款,或者按照其繳納稅款的一定比例給予返還等,從而減輕其稅收負擔。
近年來,國內高校基金會在稅收優惠政策上遇到了瓶頸,有關專項稅收優惠的政策受到一些制約,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基金會的發展。如投資收益無法免稅、捐贈個人與企業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比例不高且超出比例部分無法在今后年度結轉抵扣、尚未出臺專門針對高校基金會的稅收優惠政策等。本文將國內外不同稅收優惠政策進行比較,分析和探討了國內基金會在稅收優惠政策上存在的問題,最后對更好地完善我國稅收優惠政策提出了若干建議。
二、國內外高校基金會稅收優惠政策比較
(一)我國高校基金會稅收優惠政策
2004年國務院頒布了《基金會管理條例》,明確提出捐贈人、基金會和受益人應當享受稅收優惠的政策原則,體現了國家對慈善事業的扶持。2008年我國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明確了企業和個人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制度。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這兩部法規,國家稅務總局、民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有關問題的通知》,對公益組織獲得稅前扣除資格的條件、程序、申請材料作了明確的規定。現有與高校基金會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有:高校基金會自身的稅收優惠、捐贈企業的所得稅優惠、捐贈個人的所得稅優惠。
1.高校基金會的稅收優惠。
(1)《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第(四)項規定了“符合條件的非營利組織的收入”為免稅收入。符合條件的非營利組織,是指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組織:依法履行非營利組織登記手續;從事公益性或者非營利性活動;取得的收入除用于與該組織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外,全部用于登記核定或者章程規定的公益性或者非營利性事業;財產及其孳息不用于分配;按照登記核定或者章程規定,該組織注銷后的剩余財產用于公益性或者非營利性目的,或者由登記管理機關轉贈給與該組織性質、宗旨相同的組織,并向社會公告;投入人對投入該組織的財產不保留或者享有任何財產權利;工作人員工資福利開支控制在規定的比例內,不變相分配該組織的財產。前款規定的非營利組織的認定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
(2)根據《海關稅》《進出口關稅條例》的規定,外國政府、國際組織無償贈送物資免征關稅。
(3)《增值稅暫行條例》規定,外國政府、國際組織無償援助的進口物資和設備,免征增值稅。
(4)根據《契稅暫行條例》的規定,基金會在承受土地、房屋用于辦公、教學、醫療、科研等設施的,免征契稅。
2.捐贈企業的所得稅優惠。
《企業所得稅法》第九條規定,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不超過年度利潤總額12%的部分,準予扣除。年度利潤總額,是指企業依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規定計算的年度會計利潤。
3.捐贈個人的所得稅優惠。
《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規定:個人將其所得對教育事業和其他公益事業捐贈的部分,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從應納稅所得中扣除。其中所指的個人將其所得對教育事業和其他公益事業捐贈,是指個人將其所得通過中國境內的社會團體、國家機關,向教育和其他社會公益事業以及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地區、貧困地區的捐贈。捐贈額未超過納稅人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30%的部分,可以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二)西方國家高校基金會稅收優惠政策
1.美國。
(1)主要免稅種類。美國包含基金會的非營利組織涉及的免稅稅種主要有公司所得稅、財產稅、銷售稅、消費稅、聯邦失業稅等。主要有:慈善組織的稅收優惠、捐贈收入的稅收優惠、在美國捐贈所得無需繳納所得稅。這項規定不僅適用于慈善組織,美國所有類型的組織收到捐贈都不納稅;投資所得的稅收優惠:對慈善組織和其他非營利組織而言,還能享受投資所得免稅。
(2)個人捐贈者的稅收優惠:如果個人向公共慈善機構捐贈現金,則捐贈額在個人收入50%以內的部分都可以享受稅前扣除;如果向公共慈善機構捐贈首飾等非貨幣財產時,則捐贈額在個人收入30%以內的部分都可以享受稅前扣除。在捐贈額超過當年扣除限額時,超過限額的部分可以往后結轉5年。
(3)公司對教育事業的捐贈不超過應納稅所得額10%的部分,可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扣除,超過部分可在5年結轉扣除。捐贈給高校或符合規定的研究機構,用于生物、物理和應用科學的教育、研究和科學實驗,可超限額。
(4)對總遺產扣除教育捐贈等所有捐贈項目后的余額計征遺產稅,即對用于教育捐贈的遺產免稅,且沒有任何比例限制。
2.英國。
英國不僅從收入的來源性質確定是否具有免稅資格,還從這些收入的使用目的上確認是否可以獲得免稅資格。英國現行增值稅稅率為20%,而符合公益性質的基金會所購買商品和勞務產生的增值稅可以免征,這與美國關于銷售稅方面的優惠措施相似。在歐盟成員國中,英國是減免增值稅最多的國家,所以對于基金會而言,優惠幅度更大。
三、我國高校基金會稅收優惠政策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優惠政策
現行稅收優惠政策對高校的捐贈收入免征企業所得稅,但不包括投資收益。我國除銀行存款利息不征稅外,其他投資收益如短期投資等理財收入或產業化投資收入,在現階段都會征收25%的企業所得稅。對比美國基金會的消極投資收入是可以免稅的,消極投資的范圍包括利息、股利、租金、版稅和出售資產。高校基金會自成立以來,其累計的資金逐年增加,為了使捐贈資金發揮更大的作用,許多高校基金會開始考慮從更多的投資渠道運作資金,增加投資收益,更多地為學校的發展及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單純的定期存款已無法滿足高校的投資需要,許多高校嘗試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等風險較小、但收益明顯高于定期存款的投資,有些高校還嘗試長期股權投資等風險性較大的項目。高校基金會投入人力、財力運作資金,錢生錢的目的是更好地滿足基金會及學校的發展,其收益也是用于公益性的用途。如果能夠借鑒美國的做法,對投資收益免稅,對高校基金會無疑是重大利好,能更好地調動保值增值捐贈資金的積極性,使得物盡其用。
(二)手續復雜
我國《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可從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的捐贈額為未超過納稅人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30%部分,這一比例與國外相比略低。如美國個人捐贈現金,捐贈額在個人收入50%以內的部分可稅前扣除,且超過限額的部分可以往后結轉5年。并且個人捐贈者稅收優惠的知曉度還不高,同時稅收抵扣辦理手續十分復雜,致使捐贈者特別是小額捐贈者,一般不會申報稅收抵扣。曾有人試驗辦了兩個月,走了10道程序,才拿到應予免除的稅款返還。美國個人捐贈退款程序十分簡便。由于美國個人所得稅大都采用以家庭為單位的申報制度,美國個人捐贈后的稅收減免十分快捷方便,每個家庭只需將基金會簽發的抵稅發票附在報稅單上,不用再進行任何步驟即可收到稅務局郵寄來退稅發票,這種快捷方便的退稅過程值得學習。高校基金會的個人捐贈者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職教師與畢業校友,許多都是每年定期捐贈,如果能簡化申報抵扣手續,使得個人捐贈者方便易操作,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捐贈者的捐贈積極性。
我國《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公益性捐贈扣除比例為年度利潤總額的12%,美國公司的捐贈扣除是不超過應納稅所得額的10%,由于兩者的基數不同,因此,無法單從比例上比較。但美國規定超出扣除比例的捐贈可以向后結轉5年,這種可持續性的做法能更大程度地減輕公司的稅負。
我國缺乏高校基金會稅收優惠政策。高校基金會與其他慈善機構相比有其獨特性。社會慈善機構更多是救助,高校基金會除了助學,還要獎勵優秀師生、鼓勵創新、支持人才建設等。高校基金會專項稅收優惠的政策更能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
四、我國高校基金會稅收優惠政策完善建議
(一)擴大高校基金會所得稅減免收入的范圍
將投資收益也歸入其中。投資收益是對外投資所取得的利潤、股利和債券利息等收入減去投資損失后的凈收益。如果投資收益能免稅,會激發高校基金會對外投資的積極性,形成高校基金會從募集到錢,然后進行投資,獲得的收益再投入到慈善活動的良性循環。如果高校基金會從事與其免稅目的無關的活動取得收入時,需要像普通的營利機構一樣納稅。如上海高校基金會中規模最大的基金會,2014年的投資收益達到5000多萬元,如投資收益能免征企業所得稅,則基金會能減輕千萬元稅負。
(二)適當提高可抵扣捐贈額占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比例
能使超過限額的部分可以往以后年度結轉,同時簡化個人捐贈者辦理減免稅收的手續。適當提高可抵扣比例及超額部分往以后年度結轉,可進一步激發個人捐贈的積極性,并且有利于一次性大額捐贈的抵扣。現行個人稅前扣除手續較為繁瑣,可利用網上納稅申報平臺,將個人取得的公益事業捐贈統一票據掃描上傳作為申報憑證,申報與批準的程序都利用平臺完成,使得捐贈稅前扣除程序高效、清晰、便捷。捐贈者對于稅收優惠政策知曉度不高的問題,可通過稅務局網站的介紹、高校財務部門網站增加相關鏈接等加以宣傳。如高校基金會可在給與捐贈人捐贈證書的同時,附上個人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的說明。
(三)適當提高企業所得稅中捐贈企業準予扣除比率
目前企業可扣除的上限是利潤總額的12%,如果適當提高扣除的比例,則能進一步減輕企業的稅負。如果按照現行制度,則當年度虧損的企業無法享受到捐贈的抵扣額度。因此,如果能在以后年度結轉扣除,則可以使那些當年度無法享受稅前扣除的企業,也可以有機會在以后年度扣除。現行稅收優惠政策不利于一次性大額捐贈的扣除,實行以后年度結轉后使大額捐贈的企業享受更多的抵扣,更能激發大額捐贈的積極性。
(四)頒布高校基金會稅收優惠政策
高校基金會與普通慈善機構存在差異,希望能結合高校發展實際,給予高校基金會相關的專項稅收優惠政策,鼓勵高校基金會的發展與創新。現行針對高校捐贈的優惠政策主要是中央級普通高校捐贈收入財政配比資金項目。捐贈配比的實施有利于引導和鼓勵社會各界向高校捐贈,拓寬高等學校籌資渠道,進一步促進高等教育發展。然而,至今還未有單獨針對高校基金會的稅收優惠政策,隨著高校捐贈對高校發展作用的日益突顯,希望會有結合高校基金會特點的稅收優惠政策出臺。
五、結語
高校基金會稅收優惠政策的改進和完善,將會有助于減輕基金會的稅收負擔,提高捐贈者的捐贈積極性,對高校基金會的健康發展影響重大。本文對擴大收入減免企業所得稅的范圍、提高捐贈企業準予扣除所占年度利潤總額的百分比、簡化個人捐贈者應納稅額中扣除的手續、給予高校基金會專項稅收優惠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改進建議,以期促進公益捐贈事業和高校基金會的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