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嘉梁
[摘要]長笛演奏有一定的技巧性,長笛的演奏技巧水平會給作品的音色和音樂表現帶來直接影響。要想用長笛演奏高水平的中國民樂作品,演奏者必須熟練掌握長笛演奏技巧,正確運用長笛音色來演奏。
[關鍵詞]長笛演奏 民樂運用 音色
長笛作為一種現代管弦樂樂器,具有音質動感、音色圓潤等特點。長笛演奏的聲效特點與長笛音色有著密切關聯,在長笛演奏中,影響長笛音色的因素也非常多,長笛的完美演繹要建立在對音色的合理掌控、運用之上。因此,有效運用和控制長笛音色,也成為長笛演奏者必備的一個技能。在民樂演奏中,演奏者只有將長笛演奏技巧與音色完美結合起來,才能完美表現民族聲樂的旋律美和意境美。
一、長笛民樂及其演奏技巧
長笛是一種吹孔氣鳴樂器,與其它氣鳴樂器相比,長笛的發音原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是通過吹孔處產生的連續性壓力來激發氣簧而發聲的。長笛是樂器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員之一,它是由德國人律利(1633-1687)發明的德國笛演變而來的,至今已流傳了好幾個世紀。中國風格的長笛曲目非常多,許多長笛民樂都是在民歌旋律和音調基礎之上加工、改編來的,這些長笛民樂題材多樣、內容豐富,許多作品都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在民眾中流傳極廣。長笛民樂最大的特色就是它在內容和旋律上總是帶有一股淡淡的憂傷,但是,也就是這種憂傷最能打動人心。由民歌直接加工而成的長笛樂曲有安徽民歌《小小魚兒粉紅腮》、山西民歌《秋收》等,這些民歌改編的長笛曲很大程度地保留了民歌的音調特色,同時在樂曲演奏中又體現了長笛演奏氣息、方法、音色、顫音等方面的技巧,演奏者可以根據樂曲旋律和風格來決定演奏方法。關于這一點,我國音樂界人士認為,樂曲的風格表現在一首樂曲的有機整體上,其中,曲調和節奏是最生動的、也最能感染觀眾的部分。以我國著名音樂家賀綠汀創作的長笛獨奏曲《幽思》為例,這首曲子將五聲調式旋律與奏鳴曲曲式結構巧妙結合起來,通過完整的結構和典型旋律,營造了一個旋律動聽、富有情趣的藝術境界。樂曲中的華彩樂段處處有精彩,音樂表現力和張力都非常強,音樂節奏也非常流暢,這些,都展示了作曲者高潮的創作技巧。當然,在演奏中,演奏者也要深入感受、全面把握這首江南曲調樂曲的風格特點,用細膩華麗的旋律和柔婉嫵媚的曲風來演繹作品,以給聽眾帶來美的享受。
二、長笛演奏中影響音色的各要素
1、持笛方式。各種樂器都有自己特有的演奏姿勢,正確的持笛方法,是影響長笛演奏音色的重要因素。養成正確的持笛方式,要從解決身體重心問題開始,然后才是手臂持笛姿勢,鍛煉和提高手指的敏感度、靈活性。正確的長笛持笛姿勢為:手臂與前胸環圍成橢圓形空間,自然放松肩膀和手臂,力量由肩部到手臂然后傳送到手指。下唇與左手食指根、右手大指頭三點持笛,放開其余9個指頭,長笛要保持穩定不動且發音正常。而吹奏時確保長笛穩定的關鍵是,靠左手食指第一關節和右手拇指固定保持長笛平衡,左手食指關節觸到笛身八度音鍵下。在持笛時,肩臂各身體部位的姿勢要點是:肩關節打開,左右胳膊與身體呈45-50度角,不過肘關節禁止上翹,因為長時間的持笛會導致肩膀肌肉堅硬;大臂與身體兩側保持距離,避免因為大臂抬得過高而導致手腕筋脈和手指靈活性不足。不過,右臂肘關節可稍微向前,但是不可拱起或塌下,否則會加重背肌勞損。在初練長笛時,許多人都不注意手臂姿勢和身體協調性之間的關系,也不重視持笛姿勢理論學習,這必然會影響他們今后的發展。
2、吹奏口型。口型正確,是奏出悅耳動聽的長笛曲的關鍵。長笛構成主要分笛頭、笛身和笛尾三部分,其中,笛身是音孔主要分布地,笛音就是由音孔發出的。長笛發聲原理是:唇部吹出的氣流在長笛吹口邊緣被分成兩部分,一份入吹口,一部分被吹出吹口外,人吹口的氣流會引起長笛震動,發聲。長笛的基本演奏口型為微笑型,即嘴唇上下并攏貼住牙齒,嘴角兩端抬高向外溢出。然后唇口成小圓孔,雙唇中部自然放松,讓氣流從雙唇間射出。在演奏低音時,吹口的1/3被下嘴唇擋住,演奏中音時下顎和嘴唇要稍微前突,超過1/3的吹口會被嘴唇擋住。通常來說,在長笛演奏前,演奏者就要做好口型準備,最好不等嘴貼到吹口上時才開始活動嘴唇、準備口型。此外,那種初練長笛時直接對著吹孔中央吹奏的方法是不合適的,那樣下嘴唇會直接壓住吹孔,影響長笛發聲效果。還有,在吹奏時,口型既不要開得太大也不可過小,同時還要根據旋律及時調整吹口與唇口的位置、角度。長笛初學者可以借助英文元音發音“0”來訓練氣流掌控能力,塑造正確的口型。
3、氣息。長笛音域寬廣,長笛各音區的音色及表演力都有所不同。氣息是長笛發聲的動力,長笛演奏本身就是依靠演奏者呼出的氣流施功于吹控發聲棱形成周期性的震動來發聲的。長笛在氣息運用上需要較高的技巧,不同速度、力度的氣息形成的振動是不同的,然后,氣息不同又會以音色不同的形式來呈現。長笛低音區音色柔和,但是在演奏時卻很費力氣。在運氣時,演奏者需要做到以下幾點:將口腔打開,自然放松喉嚨,增強氣流的流暢度和流動性。與低音區相比,長笛中高音區的氣息運用難度較低。長笛中高音音色柔美,如春風一樣輕靈,如月色一樣柔美。概括來說,長笛中高音區的運氣技巧相對容易掌握,不過高音區耗氣量也大,它對演奏者的氣息支撐力有一定的要求。在吐氣時,為了保證腹部支撐力足夠強,演奏者要合理掌控氣流速度,既要避免氣流速度太快使聲音聽起來尖銳刺耳,還要避免因為氣流速度太慢而使樂音顯得散亂無力。長笛氣息呼吸方式主要有胸式呼吸法、腹式呼吸法、胸腹式聯合呼吸法三種。長笛演奏呼吸要用到的器官主要是腰、腹部,因此,初學者要重視和加強腰部、腹部肌肉鍛煉。長笛呼吸練習要義是:(一)吸氣位置要低、深。吸氣深指氣要吸到“橫膈膜”的位置,這樣呼吸系統可以吸到更多的氣,還能減輕胸肺部的壓力。(二)氣息要舒緩平穩。長笛呼吸講究快吸慢呼,即吸氣像從長龍吸水一樣吸氣,而呼氣要想呵手一樣,這樣才能確保演奏出來的樂音更具穿透力。(三)保持呼吸的熱情。換而言之,在氣息呼出時,腹部支撐力要強大穩重,胸部、喉部要放松,整個呼吸過程要一氣呵成。
三、長笛民樂技巧與音色
提高長笛演奏技巧,豐富長笛表現手法,是長笛民樂吹奏的重點。長笛演奏風格多樣,可粗狂奔放,也可寧靜典雅。長笛民樂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旋律親切感人,節奏動感活潑。我國許多長笛民樂作品都帶有西方音樂的烙印,一些長笛民樂作品都是民族和世界文化在音樂層面上不斷碰撞的產物。但是,我國長笛演奏和教學沿用的都是蘇聯和東歐模式,雖然在文革后,長笛教學也受到了德奧音樂體系的影響,但是,許多人對長笛民樂的民族性和國際化始終認識不清。如何繼承和發展民族音樂,完美演繹長笛民樂作品委婉優雅的旋律,對許多長笛學習者來說,仍舊是一道難題。民族樂曲是中國的語言和符號,民族音樂深邃、幽婉是其獨特魅力所在,也是最能體現民族樂曲“擊魄”意境的東西。在長笛民樂演奏過程中,演奏者只有理性看到民族音樂與西方樂曲的不同,只有依靠個人領悟和修養、豐富的演出經驗和精湛的演奏技巧提高對作品的把控能力,才能將中國風格的長笛民樂完美演繹出來。如在演奏《草原上的牧羊人》這首長笛曲時,演奏者首先要全面了解這首曲子的風格和特點,這首曲子是我國著名作曲家廖勝京先生創作的具有云南和青海音樂風格的長笛曲,曲子重點描寫了草原牧羊人的孤獨與粗狂,該曲在多處用到了音色、氣息、氣顫音、泛音等長笛演奏技巧。獨特的民族調式與和聲是該曲的最大特色。該曲開頭第一段由六句組成,音色虛薄、暗淡,目的是要用這種音色來營造一種孤獨而又充滿期待的蒼涼感、孤獨感。在演奏時,要用慢板自由的風格來演奏,同時要充分調整氣息狀態,確保吹奏所需要的氣息量,以營造孤寂、蒼涼的感覺。如第六句中的每一句都是從低音進入的,演奏者要用比較弱的音量開始,接著是逐漸加強力量,最后以一個主音B來結束長音。樂曲第二段音色粗狂、激動而靈活,對應的氣息應該是f和ff,演奏者的氣息量要變得富有跳躍性,尤其是在26、27、30小節的幾個全音符上,氣息要像從身體里甩出來一樣具有爆發力。但是在57-65小節音樂拉開后,要放緩氣息,減弱力量使其落在mp上,以塑造草原上狂歡過后牧羊人孤獨的形象。
綜上所述,技巧和音色是長笛民樂演奏中必須要關注和解決的重要問題。因此,長笛練習者必須要加強長笛演奏技法學習和練習,積極參加各種舞臺實踐,同時在民樂演奏時投入更多的情感,注意細節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準確表達長笛民樂作品的內在情感,取得最佳演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