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艷
摘要:“立德樹人”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終目標,如何提升高職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是每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本文介紹了如何從“六個融入”出發,即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宣傳教育全過程、師德師風建設全過程、社會實踐服務活動全過程、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教育教學全過程、校園文化建設全過程,覆蓋到師生員工,形成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輿論引導等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
關鍵詞:六個融入 高職校 思想政治 教育
一、融入宣傳教育全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雖然現在宣傳思想工作的環境、對象、范圍、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宣傳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務沒有變,也不能變。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因此,高職學校要努力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宣傳教育的全過程。
高職學校要充分利用校報、廣播、校園網、官方微信、微博、電臺等媒體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思想政治教育、身邊的典型等專欄,用生動的事例講好學校故事,傳播校園正能量。
學校網絡建設有易于建設、管理方便的優勢,又有相對完善,信息量大、更新快、實效性強的特點,是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有效載體。“在社會發生深刻變化、人們思想空前活躍、信息傳播途徑日益多樣化的新形勢下,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積極宣傳黨的主張,通達社情民意,努力營造顧全大局、珍視團結、維護穩定的良好氛圍”。因此,各高職學校應努力抓好網絡思想教育宣傳平臺建設,牢牢把握正確的網絡思想輿論導向,使之成為向高職學生宣傳科學理論,倡導科學精神,傳播先進文化,弘揚社會正氣,塑造美好心靈的主流輿論,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核心價值認同。
二、融入師德師風建設全過程
學校要牢固樹立“德育為先”教育理念,明確提出學校以德治校,干部以德行政,教師以德育人,學生以德立生,讓師德師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強師德師風制度建設,嚴格執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健全和完善教師任職資格準入制度、合理交流制度,把師德師風建設與教師教學研究、教書育人等工作有機結合,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考核、聘任和評價的重要內容,形成促進師德師風建設的長效機制。
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師德師風教育全過程,就是要求廣大教師以自主發展為目標,以愛為核心,以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為基礎,折射人文精神。培養學生,首先要尊重學生;要教育學生,其次要關愛學生;要把言談舉止、儀態儀表與內在的教養、涵養與修養聯系起來思考。再次要以師德師風促學風,良好的教風和師德師風直接影響學風和校風。最后還要以師德師風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將師德師風建設落實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學校積極開展“比修養、比學習、比奉獻、比業績,爭創職業道德優秀、教育教學優良,學生家長滿意”的“四比兩優一滿意”師德主題教育實踐活動,讓廣大教師成為“勤奮學習的模范、師德修養的模范、教書育人的模范、服務學生的模范、遵紀守法的模范”。
三、融入社會實踐活動全過程
深化社會服務實踐。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增強高職學生對社會的了解,讓學生能夠運用在學校學習的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讓課堂上學習的理論在實踐中落地生根,學生通過從認識到實踐再到新認識的過程也就是自身價值觀、人生觀不斷成長成熟的過程。通過與社會生活接軌,可以幫助高職學生學到社會道德規范及準則、增強勞動觀念和技能、鍛煉意志和品質,提高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高職學校團學組織要注重拓展學生社會實踐的途徑和渠道。如通過深入貧困山區,走進弱勢群體,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對農村、教育、醫療等熱點問題的調研,提高學生對構建公平正義與和諧社會的認識。通過組織學生深入農村、工廠、企業、社區等體驗時代變革,增強學生對社情的全面認識。通過組織參加敬老院、福利院、農民工子弟學校等愛心活動,培養學生責任心和感恩之心。
學校學生管理部門要把社會實踐活動作為評價考量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重要依據,在時間和內容上精心安排,同時對學生社會實踐的效果進行跟蹤、反饋,建立評價機制,鞏固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四、融入精神文明創建全過程
學校要堅持精神文明創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做到形式多樣、拓寬載體,力求實效,不斷提高師生的道德素質和文明素養。開展好系列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通過校報、校園網、微博微信等媒體,依托黨、團陣地,廣泛開展文明禮儀宣傳教育和培訓活動,道德模范先進典型事跡報告會,五四、七一、國慶、一二九等重要紅色節慶日教育活動。
開展好文明單位、文明部門、文明班級的創建工作,扎實開展好法治宣傳教育和平安校園創建工作,切實增強師生員工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完善突發事件處置工作預警體系,實施校園環境潔、綠、亮、美工程,建活潑嚴謹、文明有序、安定和諧高職校園。
五、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
學校要注重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和多學科協同育人功能,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營造全員參與、全方位育人的良好環境。在高職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要引導高職學生樹立高尚的理想情操,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樹立體現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和時代精神的價值標準與行為規范。職業學校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當中,要把傳統文化教育作為重要內容,在課堂上向學生講授,并著力引導學生熱愛傳統文化,從中汲取營養。另外,要通過加強課程與教材建設,根據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手段,不斷增強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高職學校教師還要努力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專業課堂中進行滲透。比如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可突出信仰信念、民族精神、榮辱觀、特別是社會公德和職業道德觀等內容的教育。
要充分發揮黨、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舉辦黨、團積極分子培訓班,開展馬列主義基本理論和黨史基礎知識教育;舉辦黨、團發展對象培訓班,重點開展增強黨、團員意識、增強黨性修養的教育;舉辦學生黨員骨干培訓班,通過邀請大師級學者授課、開展戶外素質拓展等,在全體學生中起好示范輻射效應。
六、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全過程
校園文化全員共建,要發揮高職學生思想活躍、參與能力強的特點,通過各級學生組織的有力實施,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諸如開展弘揚集體和愛國主義精神與社會主義主旋律等為內容的紅歌會、朗誦會、演講會、書畫展;開展節約資源、愛護環境環保活動,關注弱勢群體的青年志愿者活動;組織參觀歷史博物館,革命烈士紀念館等。這些集教育性、知識性、思想性、娛樂性于一體的文化教育活動,能讓學生在健康向上的氛圍中潛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提升素養。
“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網絡文化,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在我國社會建設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有利于擴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輻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因此,學校黨委宣傳部、學生工作部、團委等思政教育職能部門還要努力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園網絡文化建設,使其成為先進思想政治理論傳播的有效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