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 ? ?要: 隨著近些年社會環境與人類精神需求的不斷轉變,音樂已成為人類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高校音樂教學面臨新的生機與挑戰,基于此,本文從當下高校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出發,并結合社會的發展需求對高校音樂教學改革提出建議,以期促進高校音樂教育的長遠發展。
關鍵詞: 高校音樂教學 ? ?教學改革 ? ?學科發展
音樂是一門理論與技能相結合的學科,對學生的實踐要求很高,而傳統的高校音樂教學由于管理機制與課程設計的不合理,致使教學質量及當代音樂學科的發展都受到很大影響。因此,在教育改革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只有從社會的發展需求出發,注重教學質量與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才能促進我國音樂教育的蓬勃發展。
1.高校音樂教學現狀分析
在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中,我國的高校音樂教育質量不斷提升,但在發展過程中暴露出一些問題,這對于未來高校音樂學科的發展形成一定阻礙[1]。首先,高校音樂教學管理機制不夠完善。雖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國的音樂起源較早,但是具體的教育歷程與教育規劃起步卻較晚。在這短暫的發展歷程中,高校音樂教學的管理機制在很多方面并不完善,例如現下我國很多高校,其內部的音樂教育管理人才很多并不是專業的音樂教育人員,顯示出我國音樂教育管理人才比較稀缺。此外,還有一部分高校,在管理機構設置上并沒有對音樂學科進行具體的劃分,致使高校音樂教學管理機構出現不同程度的混亂和缺失。其次,音樂課程設置不合理是現下高校音樂教學中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雖然教學改革在不斷地深入,但是仍然有許多高校沿襲傳統的課程設置模式,與此同時,有一些高校在音樂課程設置上完全模仿藝術類院校的教學模式,很少能夠從自身的實際教學情況出發,并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去設置課程,長期在這種不合理的課程下學習,無論是對于學生音樂潛力的發掘,還是未來的高校音樂教育發展都會造成不利的影響。
2.高校音樂教學改革措施
2.1完善教育管理機制
若實現高校音樂教學的全面改革,首先就應該完善高校音樂教育的管理機制,若實現對教育管理機制的完善,就要從提高對音樂教學的重視程度入手。雖然近些年我國教育部門針對音樂教學已經頒布一系列的發展政策文件,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除了專業類音樂院校之外,大部分綜合類院校對音樂教育缺乏重視,而這也是高校教育管理機制不夠完善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未來的高校音樂教學改革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強對音樂教學的重視程度,轉變傳統音樂教育觀念,注重音樂改革與發展的并存關系,加強對音樂教學管理機制的完善。對此筆者認為,高校可以從三個方面開展教育管理機制的完善工作:第一,加大對音樂學科的教育宣傳力度,提高對音樂學科的重視程度;第二,注重對音樂學科之間的實際聯系,加強對學科管理的探索;第三,明確教學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管理制度。做好以上三點工作,實現高校音樂教育管理人員配置與管理制度的統一。
2.2合理設置音樂課程
當下高校音樂教育課程中最主要的一個弊端是在課程設置上沒有從我國的音樂教育國情出發,導致課程設置我國國情違背。為改變這一教育現狀,探索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高校音樂課程模式,首先,在未來的教學改革中,應重新對音樂課程進行設置。在設置過程中,從實際教育情況出發,結合學生的自身發展需要,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確保音樂課程設置的合理性[2]。其次,在課程設置中,應該更注重對學生音樂感受過程的教學,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音樂愛好,進而通過課程的設置,為學生拓展一個更寬廣的舞臺和發展空間,達到現代音樂教學改革實施的主要目的。最后,在課程設置中,要注重對學生的分層設置與因材施教,通過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為學生設置更多可選擇且多樣性的選修課程。如:音樂鑒賞、現代流行音樂、音樂填詞創作、舞臺音樂劇表演等,實現學生音樂感受與參與程度的統一,進而全方位地培養學生對于音樂的感知與表現,提高學生音樂的創作能力與評價能力。通過遵循音樂教學的基本規律,激活高校音樂教學工作,并以審美教育為核心,滲透理論知識教學模塊,進而促進學生音樂情感的升華,實現學生音樂素養的全面提升。
3.當代高校音樂學科發展方向
3.1注重高校音樂教學的思想文化建設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其體現出的應該是社會發展中的方方面面,而對于高校而言,高校的品牌與形象主要是通過其社會人文性進行體現,因此在未來的高校音樂建設中,應注重從人文環境入手,加強音樂教學的思想文化建設,才能說明高校音樂教學改革實現了全方位的滲透[3]。針對高校音樂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其教學并不是單純地為社會輸送音樂技能型人才。而是具有全方位的音樂素養且具有高尚情操的音樂人才,因此在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應該從音樂的角度進行實踐音樂教學,才能使培養出來的學生更符合社會的發展需求。
例如在學習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或者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時,教師應引發學生向往大自然及生命的美好,而在學習《黃河大合唱》等激昂的音樂歌曲時要激勵學生形成民族自豪感,在音樂學習中實現對學生的人文教育[4]。
3.2將高校音樂教育發展為音樂文化的輻射源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音樂教育取得一定的成績,在某種程度上要歸功于我國高校對大批音樂人才的輸送,無疑為我國的音樂傳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但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變革,高校音樂教育方向漸漸地難以適應社會的多元化發展需求。某些高校音樂專業畢業生存在就業困難的現實問題,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只有將高校音樂教育從專業化教育向基礎性教育過渡,才能為高校音樂教育提供更大的推動力量[5]。若想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將高校音樂教育發展為音樂文化的輻射源。高校音樂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養音樂文化的傳播者,而若想達到這一要求,僅憑音樂理論知識教學是不夠的,還需要學生專業文化與專業素養的全面提升。只有讓學生不斷吸收新音樂文化,才能讓學生更好地發揮音樂文化的傳播作用。
例如在學習現代流行音樂時,可以引入更多的古典元素,包括戲曲唱腔、古典詩詞、傳統樂器等,通過多角度的融合,使現代流行音樂更具中國古典特色,既陶冶學生的身心,又推動我國古典音樂的發展,進而更好地弘揚我國的音樂文化。
目前,我國高校音樂教育仍處于發展的時期,且依然存在諸多的問題。面對當今多元化的社會環境,只有轉變傳統音樂教學模式,加強對高校音樂學科的改革,才能促進當代高校音樂教育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明飛.當代音樂學科的發展與高校音樂教學改革[J].黃河之聲,2015,(22).
[2]趙嫻科.素質教育背景下高校音樂教學改革問題的若干思考[J].北方音樂,2016,(14).
[3]康曉丹.創新人才培養視閾下高校音樂教學改革論述[J].北方音樂,2016,(14).
[4]王海玲.論當代國外音樂教學模式及對我們的啟示[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3).
[5]張景艷.音樂學科教學對健康人格形成的作用[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