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淑梅 韓自華

摘要:目的 急救護理路徑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護理的效果進行分析,為臨床應用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將我院從2015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收治的1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給予常規護理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設為對照組,按照急救護理路徑模式給予護理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設為觀察組,比較兩組患者入院后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對照組患者在急診科搶救成功72例(占80.00%),死亡18例(占20.00%),觀察組患者在急診科搶救成功86例(占95.56%),死亡4例(占4.44%),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中發生心律失常6例(占6.67%)、心力衰竭3例(占3.33%)、休克2例(占2.22%),對照組患者中發生心律失常14例(占15.56%)、心力衰竭12例(占13.33%)、休克7例(占7.78%),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照急救護理路徑開展一系列急救護理措施,不僅可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概率和死亡率,而且提高搶救成功率,可明顯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急救護理路徑;護理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肌細胞急性缺血性壞死,是冠心病的嚴重類型,該病具有起病急、并發癥多、病情兇險、病情變化快、病死率高等特點,是急診科常見的危重急癥。在發病初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會發生心臟驟停、心室顫動甚至猝死,嚴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而出現心絞痛、心律失常等癥狀,嚴重者出現急性心力衰竭危害生命健康[1-2]。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急救與護理,危險性非常高,給其生命帶來極大威脅。有研究報若能及時搶救并給予合理的急救護理,可爭取搶救時間,提高搶救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3];也有研究報告早期及時有效的急救護理干預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改善疾病預后的關鍵[4]。本文選取1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對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給予急救護理路徑護理,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為臨床應用提供一定參考依據。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從2015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其間收治的1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其中給予常規護理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設為對照組,男67例,女23例;年齡38~76歲,平均年齡(47.8±3.9)歲;90例患者中有冠心病病史的71例,無冠心病病史19例,冠心病病史在6個月~19年,平均病程(7.2±2.4)年;按心肌梗死部位可分為:下壁梗死者51例,前壁梗死者21例,前間壁梗死者13例,高側壁梗死者5例。按照急救護理路徑模式給予護理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設為觀察組,男70例,女20例;年齡41~80歲,平均年齡(49.8±4.3)歲;90例患者中有冠心病病史的74例,無冠心病病史16例,冠心病病史在0.8~18年,平均病程(7.1±2.6)年;按心肌梗死部位可分為:下壁梗死者53例,前壁梗死者19例,前間壁梗死者14例,高側壁梗死者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臨床診斷標準,且經心電圖、心肌酶檢查確診。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5] 急性心肌梗死診斷標準參考王吉耀主編的《內科學》。
1.3方法
1.3.1常規護理 在急診治療過程中,對照組的90例患者進行常規急救護理,即監測患者的心率、血壓、脈搏、呼吸等生命體征的變化。
1.3.2急救護理路徑
1.3.2.1體位護理 將患者平躺(除非特殊情況,讓患者采取適當的體位),盡量避免移動患者,讓患者先放松下來,消除心理上的緊張情緒。
1.3.2.2快速準確的對患者病情進行評估 到達急診科后,醫護人員迅速檢查患者意識、呼吸、脈搏、血壓、相關病史及服藥等情況,給予心電圖檢查。
1.3.2.3吸氧 急診科護士要快速給予患者鼻導管吸氧,一般患者供氧2~4L/min;若患者伴嚴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其他并發癥,改用高濃度面罩給予吸氧。持續高流量吸氧可以避免重要臟器缺血缺氧或心肌梗死范圍增大。
1.3.2.4及時建立靜脈通道 護士迅速建立靜脈通道,保證急救藥物能夠及時輸入,最好采用套管針作靜脈留置,避免因搬運患者時針管脫落或刺破血管。
1.3.2.5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 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病情變化,具體包括患者意識、呼吸、心率、脈搏、血壓等基本情況。一旦患者出現血壓下降、心律失常等情況,及時通知醫生,做好搶救準備工作。
1.3.2.6快速止痛 劇烈疼痛煩躁不安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心臟負荷,誘發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休克[6]。所以疼痛時要盡快止痛,可給予杜冷丁或嗎啡止痛,專人密切觀察呼吸、面色的變化,以防止藥物對呼吸、循環的抑制,有效的止痛鎮靜措施不可忽視[7],需要注意藥物引起的低血壓、呼吸抑制、惡習嘔吐等不良反應,發現這些情況及時報告醫生并采取對應的處理。
1.3.2.7心理護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常由于突發胸痛、病情較為緊急,患者及家屬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恐懼、緊張、焦慮等心理狀態,護士在搶救患者的同時,需要護理人員加強與患者交流溝通,通過心理溝通給予患者心理安慰、鼓勵和支持,緩解其緊張情緒及不安心理,讓其盡量保持放松,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要向患者講解不良心理會導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導致病情加劇,使患者能夠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配合急救治療[8];另外要安撫患者家屬,避免因家屬的不良情緒而影響患者病情加重及搶救治療效果。有研究報告心理護理不但可以消除患者的心理恐懼,而且可以接近患者與醫務人員的聯系,使患者對醫務人員產生信任感,從而積極配合治療,提高患者恢復的幾率[9]。
1.3.2.8維持管道通暢及設備正常 保證氧氣管和靜脈通路暢通,維持設備的正常運轉。
1.3.2.9早期并發癥的預防 因急性心肌梗死會引起多種并發癥,如心動過速、心力衰竭、休克等,這些并發癥都嚴重的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要對患者進行監護,并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提前準備好急救藥物,做好隨時除顫及心肺復蘇準備,對并發癥的早發現就是對患者的保障
1.3.2.10住院準備 積極聯系科室,根據患者的性別、病情提前準備好床位,向主治醫師介紹疾病情況、用藥情況及生命體征。
1.4觀察指標 記錄患者搶救成功率、死亡率、各種并發癥發生率等。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并發癥及死亡率比較,對照組90例患者中發生心律失常為14例(占15.56%)、發生心力衰竭為12例(占13.33%)、發生死亡為18例(占20%)、發生休克為7例(占7.78%);觀察組90例患者中發生心律失常為6例(占6.67%)、發生心力衰竭為3例(占3.33%)、發生死亡為4例(占4.44%)、發生休克為2例(占2.22%),兩組患者的并發癥和死亡例數相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AMI是冠心病的嚴重并發癥類型之一。急性心肌梗死在歐美最常見,美國每年約有150萬人發生心肌梗死。近年來,中國近年呈明顯上升趨勢,每年新發至少50萬,現患至少200萬[10-1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發病快、起病急、病情兇險、病情變化快、病死率高等特點,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初期,極易發生心臟驟停、心室顫動、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和猝死等嚴重并發癥,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早期及時處理和實施護理干預,可以降低心梗患者并發癥和減少梗死的面積。因此,積極搶救,有效護理是救治成功的關鍵[12],采取正確的搶救及護理措施對于挽救病人生命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護理工作是決定患者治療效果好與壞的重要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才能挽救AMI患者的生命,提高AMI救治成功率。近年來有研究表明,有效的護理方法可提高急診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療效果[13]。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90例患者中發生心律失常為14例(占15.56%)、發生心力衰竭為12例(占13.33%)、發生死亡為18例(占20%)、發生休克為7例(占7.78%);觀察組90例患者中發生心律失常為6例(占6.67%)、發生心力衰竭為3例(占3.33%)、發生死亡為4例(占4.44%)、發生休克為2例(占2.22%),兩組患者的并發癥和死亡例數相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時,醫護人員應快速準確的評估患者病情,迅速、積極的開展急救護理措施,如給予患者吸氧、建立靜脈通道,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并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護理和預見性護理;另外護士應準備好充足的急救藥物和設備,如心電圖機、除顫儀、氧氣等。通過采取急救護理路徑使護理人員可以按照護理標準與規范,以護理路徑為具體護理內容,不僅可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概率和死亡率,而且提高搶救成功率,可明顯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急救護理路徑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張學萍.多科室聯合護理查房優化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流程[J].中華護理雜志,2013,12(48):1102.
[2]程寶珍.急診全程優化護理在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2,5(27):9.
[3]梁肖霞,周華玲,彭雪梅.院前急救護理干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3):15-16.
[4]蔣鐸婷.院前急救與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預后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1,9(17):94-95.
[5]王吉耀.內科學[M].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6]張希鳳.舒適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20):154-155.
[7]陳洪英.急性心肌梗死的護理措施探討[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1):189-190.
[8]鄭艷,李玉肖,付沫,等.醫護閉合式循環溝通配合培訓在急性心肌梗死搶救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4,27(36):4511-4513.
[9]梁冬梅.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與轉運護理[J].中國美容醫學,2011,(5).
[10]馮翠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護理對預后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14):181-182.
[11]鄭小嫻.急性心肌梗塞的院前急救護理[J].中國保健營養,2012,22(10):3861.
[12]謝曉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護理[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1,20(21):133.
[13]鐘普.臨床護理路徑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救中的應用[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12,4(2):294.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