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然而,其本質應該是人性的悲劇。人是社會性群居型的獨立個體,無論是父母與子女之間、夫妻之間、親朋好友之間,都應該在依賴、守護他人之前,安撫好自己身為一個人的本性,就如高老頭終其一身,終于承認那無休止、無底限的父愛也需要女兒的呼應與回報。而我們只有先滿足它之后,我們才會更好地去滿足別人,然后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才會成為一個被滿足的社會。
關鍵詞:高老頭;人性;悲劇;社會
作者簡介:王岑岑(1995.5-),女,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02--01
《高老頭》講述了主人公——一位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發財致富的面粉商人,高老頭,在中年失去妻子后,便對自己的兩個女兒格外疼愛,把自己所有的愛都放在兩個女兒身上。
一、高老頭的父愛——人性的變質
高老頭是個典型的時代矛盾縮影。他擁有封建宗法思想,卻利用法國大革命投機致富,成為一個坐擁200萬資產的暴發戶,然而最后的結局卻是被自己的兩個親生女兒以金錢至上的道德原則所戰勝,被遺棄在歷史的角落。
這樣一個“慈父”,讓巴爾扎克如此“稱贊”:“他無異于一個基督教神圣的殉道者”。其實,這句話很恰到好處地點出了高老頭的悲劇,殉道者,一個看似多么神圣、高貴,實則悲哀的角色。那太神圣化了,神圣化地忽略了身為一個“殉道者”、一個“慈父”之前,高老頭的本質——他只是一個人,普通的,有血有肉、知痛知癢的人,而已。
此外,當我們再來單純地看看高老頭的父愛時,會發現其實那父愛并不單純,而是帶著階級的復雜性,他的父愛里交織著封建宗法觀念與資產階級的金錢至上原則。這矛盾的出發點、矛盾的操作過程注定釀造了悲劇的結局,高尚的感情變得庸俗化,庸俗的世態悲劇化。巴爾扎克有意識把高老頭的父愛夸張到“荒謬的程度”,“任何東西都不足以破壞這種感情”。其實,這種父愛是巴爾扎克的理想家庭形式,借以批判“污穢、狹小、淺薄的社會”。高老頭的父愛并不偉大,但從客觀效果而言,他真實揭示了病態“父愛”產生、發展和終結的社會原因,這一點倒是偉大的。[1]
之所以稱之為“人性的變質”,這里的“變質”不是貶義詞,僅為中性詞,是指事物改變了原本應有的情態。而高老頭的父愛,它不是單純的出自于一個父親對于女兒的疼愛,而是兩種社會交接替換時期的產物,因而,這種愛具有自我抹殺性,忽視了人產生愛的本質,更忽視了人的本質。正如高老頭自己所說:“一切都是我的錯誤,是我縱容她們把我踩在腳下的。”
二、女兒的冷待——人性的本能
妻子去世后,高老頭對女兒的愛開始無限地膨脹,以致發展到了有悖常理、不可思議的地步。很多人說高老頭的悲劇是當時的社會造成的,是推崇金錢的社會使他的兩個女兒開啟了無止境的享樂的欲望,從而摧毀了她們與其父親之間的感情,毒化了父女關系,甚至使人變得禽獸不如。
然而,我們卻忘記了,兩個女兒也僅僅是普普通通的人,而已。試想,換做任何一個人身為高老頭的女兒,水又有把握說不會恃寵而驕呢?人的本性之一便是“得不到的便是最好的”,而高老頭的愛不僅近在眼前,而且幾乎將他們密不透風地包裹著。這對于兩個女兒來講,難道不是一種莫大的悲哀嗎?而在這悲哀中,她們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只能任由著本性而隨著父愛溺游在資本主義階級的金錢世界里。
三、高老頭的孤單——人性的回歸
兩個女兒不斷地逼迫使得最后高老頭患腦溢血,病危期間,他盼望看到的兩個女兒卻忙于參加晚會,“即使是踩著父親的身體過去也在所不惜”。在這一刻,高老頭才終于明白他是被女兒拋棄了,承認了:“我把一輩子都給了她們,今天她們連一小時也不給我。”、“一切都是我的錯誤,是我縱容她們把我踩在腳下的。”而那句“錢能買到一切,買到女兒。”是醒悟后的反諷,是頓悟后的悔恨。高老頭去世了,他的女兒女婿甚至沒有一個人來料理喪事,只而在出殯的那天,僅僅派了兩輛漆著爵位徽章的空馬車來。
他在她們15歲的時候送她們馬車,她們在他終老的時候還他兩輛,真是辛辣諷刺又好笑至極。就像是輪回終于回轉,爵位徽章不僅僅頂在馬車上,也寓味著高老頭這孤寂的一生終于在最后幡然醒悟,承認成為了一個丟失自我、失去人本性的“好父親”。
很多人說,高老頭的悲劇是那個時代的悲劇,是社會的交錯鑄就了封建宗法倫理的心與資本主義金錢至上的身之間的矛盾;也有很多人說,高老頭的悲劇是高老頭父愛自己的悲劇,“高老頭為自己的悲劇也應付不可推卸的責任。外因要靠內因起作用,環境的影響是通過人物自身的內因起作用的。他不為自己內在的情感所奴役,不把感情全部傾注到女兒身上,不把他的父愛發展到極端,他對女兒們的愛也不會變畸形。”[2]
然而,其本質應該是人性的悲劇。人是社會性群居型的獨立個體,無論是父母與子女之間、夫妻之間、親朋好友之間,都應該在依賴、守護他人之前,安撫好自己身為一個人的本性,就如高老頭終其一身,終于承認那無休止、無底限的父愛也需要女兒的呼應與回報。而我們只有先滿足它之后,我們才會更好地去滿足別人,然后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才會成為一個被滿足的社會。
注釋:
[1]孫達丹主編:《歐美小說中的法學思想探究》,上海市:上海三聯出版社2012年,第157頁。
[2]丁禹丹、龐美琪、尹夢玉著:《淺談<高老頭>一文中高老頭父愛悲劇的原因及意義》,《神州》(下旬刊)2013年9期,第63頁。
參考文獻:
[1]阮航.外國文學藝術名著導讀[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9.
[2]桑臣.不知道會被人笑話的100部文學名著[M].武漢市:武漢出版社.2009.
[3]孫達丹.歐美小說中的法學思想探究[M].上海市:上海三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