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新蓮
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訓練手段,它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對加強學生理解力、閱讀力的培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那么,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在朗讀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激發興趣,讓學生想讀
學生有著豐富的想象力,教師可以根據這一特點,創設情境,讓他們邊讀邊想象。這種豐富想象意境,能讓學生的朗讀興趣更持久,逐步實現有感情地朗讀。
例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筆者一邊用課件展示西沙群島的美景,一邊繪聲繪色地描繪西沙群島獨特迷人的風光。成功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后,筆者順勢引導:“同學們,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風景如畫,物產豐富的西沙群島。哪位小導游能帶大家領略一下那里的美景和物產呢?”學生們懷著愉悅、輕松的心情投入到學習中,課堂上立刻響起了朗朗的讀書聲。學生邊讀邊想象文字里所蘊含的畫面,充分感受文字魅力,有效地激發學生想讀的愿望。
二、明確要求,讓學生會讀
在日常的教學中,為了使朗讀訓練落到實處,筆者針對學段特點提出具體的朗讀要求。
1. 初讀課文時,要讀得正確。要對照生字表讀文中的生字詞,做到發音清楚響亮,不讀錯字,不添字。
2. 再讀課文時,要讀得流利。不復讀,不讀破,停頓間歇分明,語速適中,對課文有整體感知,試著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3. 細讀課文時要讀得有感情。通過朗讀體味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進入情境、角色,產生情感體驗。
比如,在學習《小柳樹和小棗樹》一課時,筆者給學生提出這樣的朗讀要求:(1)用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圈畫生字詞,讀準字音,認清字形,初步了解課文講述的故事。(2)通讀全文,結合有關的詞、句、段,想想小柳樹和小棗樹各有什么特點?(3)精讀課文,想想你喜歡誰?為什么?通過有感情地讀來表現你對它的喜歡。明確的朗讀目標成為學生朗讀活動的風向標,它引領著學生在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讀中有具體的落腳點和訓練點,同時,它也是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指南針,能有效指引教師朗讀的教學活動。
三、豐富形式,讓學生樂讀
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如果只用一種形式,一個腔調,長此以往,學生也會感到乏味。為了讓學生對朗讀有新鮮感,保持濃厚的興趣,在平時的教學中,筆者根據不同課文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朗讀形式。課堂上,筆者常用的朗讀指導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 范讀。“范”能起到正確引領的作用。教師正確流利、聲情并茂的范讀,將抽象的文字用學生較直觀感知的聲音呈現出來,學生就能在教師范讀的語氣、語速、語調中獲取文章的內容、情感等信息,感受文字之精妙。一篇文章的重點段落,含有獨特語言現象的文句、承載特殊情感的文段、句子都是范讀的關鍵處。此外,我們可以充分發揮學生朗讀榜樣的示范作用,讓班里讀得最好的同學范讀,讓學生在比較中鑒別,發現差距,找到方法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進取心。
2. 表演讀。低年級學生有很強的表現欲,在課堂上,教師應及時抓住時機,誘導他們進入角色。這樣,不僅可以使他們入情入境表演課文中的內容,加深對課文的了解,而且能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這樣,通過主動參與,學生不但更深入地理解了文本,而且還提高了朗讀水平。
3. 賽讀。針對小學生好勝心強的心理,在朗讀教學中引入競爭機制,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可以將賽讀滲透在日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也可以集中利用早讀課讓學生自己選擇課文片段或詩歌進行配樂朗誦開展朗讀比賽,評選出一名“朗讀大王”,讓得獎的學生當班級里的“帶讀小老師”,既讓他們嘗到成功的喜悅,又起到了引領示范的作用。
4. 引讀。對于文中一些構段比較整齊的句段,筆者常常采用引讀的方式來指導學生進行朗讀。在引讀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必須互相配合,這樣才能有效地督促學生集中讀文,對學生大有禆益。在引讀的強化訓練中,學生更加容易做到讀準音,讀好句,讀出情,語感在訓練中得以提高。
四、注重評價,讓學生愿讀
鼓勵的話語,贊許的眼神,會使學生有成就感。因此,教師應盡可能做到多鼓勵,多表揚。
1. 評價的方式要多樣。我們在對學生的朗讀進行評價時,語言要豐富,針對性要強,內容要具體,給學生以美的享受。當學生朗讀出色時,筆者會用真誠的言語給予表揚。有時,筆者還會用體態語言來給予評價:翹翹大拇指,鼓鼓掌,微笑著點點頭等。小小的鼓勵激勵了學生,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2. 評價要恰如其分。教師應用心聆聽學生的朗讀,充分肯定讀得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不足與需要改進的地方。如學習《鳥的天堂》,其中有一句:“真是一株大樹。”筆者請一位學生試讀,提醒他:“怎樣才算正確地讀?”結果,這位同學把重音落在“真是”上。筆者說:“你讀得很認真,有自己的見解,但沒有抓住重點。”第二位學生一見“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筆者表揚說:“你離正確就一步之遙,請聯系上下文有關句子理解,弄清楚這句話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勝利之果就是你的。”經過點撥。學生恍然大悟,應重讀“一株”,從而強調上文說的“許多株”“兩株”都是錯誤的判斷。朗讀到位了,對榕樹之大體會也更深了。全班同學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準確地把握學情,做出富有指導意義的反應,這是教師綜合素養的體現。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呈現的信息及情感都有“瞬時”的特點,教師想要抓住這些瞬時的教育時機,就必須對語言具備較高的敏感度和感知力,不僅如此,還要有迅速的反應力,才能準確把握指導時機,達到最優化的指導效果。
五、讀悟有機結合,提高學生朗讀能力
很多教師在指導朗讀時是從技巧上入手,告訴學生,這句要用歡快的語氣讀,那句要用憂傷的語氣讀,這個地方要讀得快些……把朗讀指導指向技術性,指導顯得生硬、抽象。朗讀情感是建立在學生對內容理解的基礎上,是發自內心的。因而,朗讀的指導從來都依托在對文本充分理解的基礎上,二者密不可分。在朗讀指導中,只有真正做到讀有所悟,悟中促讀,方能引導學生更好地實現與文本對話,從而受到教育。在教學《酸的和甜的》一文中的“……他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這段文字時,筆者從學生的朗讀中,發現他們并未理解“迫不及待”的意思,導致感情處理不當。于是,筆者問:“炎熱的夏天,當你非常口渴回到家,看見桌上有一杯涼水時,你會怎么做?”學生紛紛說:“我想沖過去端起杯子,一口氣把水喝光。”筆者順勢說:“當小猴子看見這一串串紫紅色的葡萄時,它想干什么?”然后再讓學生讀這句話,可是有些學生讀得語速偏慢,筆者再問:“小猴子很想吃葡萄,他的速度還會這么慢嗎?”通過以上朗讀指導,激活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將學生的情感從生活經驗引渡到課堂,轉化成一種學習動力,對課文的理解水到渠成了,朗讀就有了情感。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采用不同的朗讀方式,多樣的評價方法,讓學生想讀、愿讀、樂讀、會讀。讓平淡無奇的文字,通過富含感情的語言表達出來,傳播出去,使不夠活泛的文字轉化為“可觀可感”的絢麗畫面,讓語文課堂因為生動、富有情感的朗讀變得更加豐富動感,意蘊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