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太忠+曲愛香
摘 ? ?要: 由于各種社會因素造成的影響,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的中國傳統節日文化日漸失落。傳統節日文化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德育資源,如愛國主義教育價值、感恩教育價值等,是對人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載體,有利于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形成,因此重新重視傳統節日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這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 傳統節日文化 ? ?失落原因 ? ?解決對策
中國傳統節日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一系列節日,它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長期以來不僅以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形式展示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而且以達觀向上、蓬勃熱情的文化內涵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理想、智慧與倫理道德的追求與向往,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積淀,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情感傳承的重要載體[1]。然而,種種因素導致人們對傳統節日文化意識日漸淡漠,傳統節日文化的失落現象日漸凸顯。
一、傳統節日文化失落的現狀
雖然中國傳統節日眾多,但現在一些年輕人只知道像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這些常提到的傳統節日,對于像上巳節、中元節等傳統節日聞所未聞,其中所賦予的精神內涵就更不知曉了。許多傳統的中國節日文化只剩下了吃穿文化,把傳統節日演變成了“飲食節”“狂歡節”,春節吃水餃、中秋嘗月餅、端午食粽子,僅僅把對傳統節日的認識停滯在“器物”層面,單一、片面地了解傳統節日的作用,其精神品質卻難以得到發揚。相反,西方節日卻成了越來越多都市年輕人輕松、快樂的理由,張揚自我的個性需求和日益高漲的消費熱情使他們不再深究洋節的宗教背景和傳統意義而熱衷于過西方的節日。
筆者曾對自己所在的大學進行了簡單的問卷調查。問卷圍繞大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名稱、時間、來源、習俗等內容的了解程度等問題展開。調查顯示,大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知普遍較低。對于傳統節日的名稱,75%的大學生不能說出我國主要傳統節日的名稱,甚至有的連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這四大中國傳統節日也說不清,還有不少人混淆了中國傳統節日和法定節的概念,把國慶節、兒童節、勞動節、建軍節、婦女節等列入中國傳統節日,同時也有部分混淆了中國傳統節日和“洋節”的概念,把圣誕節、情人節等也列入中國傳統節日。對于每個傳統節日的時間,部分大學生不甚明確,以小年時間為例,選擇臘月二十三的只占60%,而對于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的中秋節的時間,甚至有20%的學生不知道是農歷八月十五。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絕大多數人卻能準確說出圣誕節、愚人節等西方節日的具體時間。對于中國各個傳統節日的來源,以端午節和七夕節為例,50%的學生不知道端午節與屈原有關,55%的學生不知道七夕節與牛郎織女有關。對于中國各個傳統節日的習俗,還是以中秋節為例,選擇中秋節吃月餅、賞月習俗的只占50%。顯而易見,中國傳統節日在現代社會特別是青少年群體中的失落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
二、傳統節日文化失落的原因
造成傳統節日文化失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總體說來,是來自于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
從政策層面來說,近代以來,對傳統文化的革命式態度加上西方文明的沖擊,讓傳統節日只剩下一些美食等形式上的東西,這是導致傳統節日深受冷落的根源所在。中國傳統節日的失落和西方節日的強盛并不是現在才開始的,自鴉片戰爭就開始了演變歷程。鴉片戰爭后,西方文化開始在中國傳播,并逐漸在各個層面影響中國,包括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精神信仰、風俗習慣等,中國近代節日的演化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了。特別是民國時期使用公歷,同時廢除舊歷和禁過舊歷年,無疑削弱了春節等傳統節日在國家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在“文化大革命”運動中,有些傳統節日及習俗又因為被認為是封建迷信而被邊緣化、被淡化,直到2007年,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才和春節一樣被列入法定節假日,這就沒有為弘揚傳統節日文化提供時間上的保證。現在幾大傳統節日有了休假安排,仍處在起步階段,沒有養成社會習慣。與此相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都市化進程的發展,西方的洋節隨之滲入了現代都市生活中,導致傳統節日文化式微。
從環境層面來說,營造傳統節日文化氛圍的社會環境欠缺或多或少導致了傳統節日文化的失落。為了謀求利潤的商家對西方節日進行大肆渲染炒作以營造節日氛圍,如每年情人節到來之前各大商家就會推出“情人節套餐”,而巧克力、玫瑰花更是暢銷之至,傳統七夕節的節日熱鬧程度卻遠遠不及西方情人節。年輕人是張揚時尚的群體,對于經過商家媒體渲染之后的西方節日更是格外感興趣。此外,新聞媒體是營造社會氛圍的主力軍,西方節日被新聞媒體、娛樂刊物美化宣傳,而對于傳統節日卻不太關注,無意間也在社會上起到了負面作用。
從學校來說,由于種種原因,傳統文化節日文化熏陶教育在學校教育里是有所缺失的?,F在各級學校無論是從教育理念上,還是課程設置上,有關傳統文化教育的科目和內容都較為缺乏,學校教材上很少介紹傳統民俗、傳統節日等方面的內容,直接導致青少年對傳統節日文化缺乏必要的認知,使青少年對傳統節日的歷史豐富內容和悠久的淵源,以及相關的慶?;顒佣疾簧趿私猓M而對這些節日的情感漸漸淡漠,傳統節日離今天青少年的生活越來越遠。這種現象如果任其發展而不加以引導,顯然不利于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如何重新讓人們愛上傳統節日,使傳統節日文化在當今社會中得到新生,成為擺在全社會面前的一道難題。
三、傳統節日文化失落的解決對策
其實,傳統節日文化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德育資源,具有極其重要的德育價值,如愛國主義教育價值、感恩教育價值等,是對人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載體,有利于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形成,因此重新重視傳統節日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這需要國家、社會、學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第一,從政策角度來說,必須高度重視對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這牽涉到社會上方方面面的力量,需要做的工作很多。首先,政府方面應該承擔起對傳統文明的傳承和維護這一重要使命,加強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立法保護、大眾教育等。2007年四大傳統節日被定為法定節假日,這本身就說明了國家對傳統節日的重新重視,在形式上對傳統節日進行肯定。政府還要創設各種條件,引導民眾喜愛傳統節日,使傳統節日既不失文化意蘊,又在新時代下,增添新的載體、新的方式為青少年所喜愛。
第二,從環境層面來說,宣傳媒體和學術界要共同開發傳統節日文化的優秀資源,在新形勢下,挖掘、提煉、闡述其現實的社會意義與功能。例如,在電視臺、網絡平臺、報紙雜志上開辟傳統節日文化的專欄,同時組織專題講座讓中小學生浸潤在大眾文化之中,時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另外,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也要關注傳統節日文化的教育,充分意識到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性,利用傳統節日的契機對子女進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家長要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利用優秀的傳統文化思想言傳身教,如春節期間的祭祀活動,教育晚輩要追念先人的養育之恩、追本溯源,而不是簡單的對子女賦予鬼神之說。另一方面,要創新傳統的慶祝形式,營造良好的家庭節日文化氛圍。如春節期間的“壓歲錢”是普遍的慶祝形式之一,其本意是壓邪驅鬼,祝福庇佑,而在現實社會已經扭曲了本意,將其庸俗化成了純粹的金錢交往,在社會上掀起了拜金攀比之風,帶來了負面影響,因此,家庭之間可以對此進行形式的改造,使其彰顯積極意義。
第三,從學校層面來說,現代社會,學校應當是普及傳統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有責任將傳統節日納入教育的范疇,向青少年灌輸這些節日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傳統思想,將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傳承下去。首先,利用課堂教學的主陣地,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作用,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深入挖掘傳統節日文化的優秀教育資源,對學生進行系統全面的傳統節日文化教育,教師要做到言傳身教、為人師表。其次,要開設與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相關的本土課程,將優秀的內容納入教材教程,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了解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再次,要發揮高校社會實踐的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主題活動,并不斷創新活動形式,使民族文化與現代時尚相結合,增加學生的心靈體驗。比如,清明節可以組織學生前往烈士陵園掃墓同時由幾名學生講述清明節的由來風俗內涵,號召大家將自己的感悟相互交流,讓學生在緬懷民族英雄時牢固樹立熱愛祖國的觀念。另外,校園文化的營造還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完成,如校園廣播、報紙、黑板報、宣傳欄、橫幅、草坪中的警語等,讓學生在校園的所到之處在一點一滴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熏陶。通過高校教育,不僅能增強中小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記憶,而且能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參考文獻:
[1]常為,韓震,徐惟成等.重建傳統節日的虔敬——“傳統節日與和諧文化論壇”精彩觀點摘要——傳統節日昭示著中華民族之魂[J].人民論壇:雙周刊,2008(4):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