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露+張睿峰



摘 ? ?要: 高校家具設計課程以教授學生家具設計基本程序與方法為主,培養學生獨立完成原創家具設計的能力,究其長遠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從設計預想到家具實際生產等一系列轉化過程,最終得到能夠給使用者提供提升生活品質,愉悅心情的優秀家具作品。家具設計教學不但要強調家具外形與結構的創新,更應以實際生產為依托,使其具有可實現性。家具外形與結構設計不局限于設計者腦海中的個人想象,應在對家具實際生產制作的了解中不斷合理化、人情味兒化。
關鍵詞: 家具設計 ? ?實際生產 ? ?課程優化
家具設計是處于眾多學科交叉領域的一門課程,多數院校把其劃分到工業設計、環藝設計學科領域,也有院校把其劃分為城市規劃領域。由于其涉及的設計領域之廣泛性及人們對室內居住條件的不斷追求,家具設計課程目前在許多院校已受到高于以往的重視。如何設計出更好的家具作品,如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家具設計課程進行符合實際生產的優化,進而培養出一批具有正確設計思想與信念的家具設計者,值得我們一直不斷地研究。
一、新時代背景賦予家具設計全新概念
家具歷史悠久,不同時代背景下,家具設計被人們賦予的概念不同。遠古時代,家具設計只是為滿足坐、躺、放等基本使用功能的需求,家具設計中沒有投入情感性因素,甚至談不上“設計”;封建社會,各式材質與制作工藝的家具在滿足功能性的同時是使用者社會地位的象征;如今,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對于家具早已不滿足于對功能的追求,商場琳瑯滿目的家具中,真正勝出的是可以洞察使用者心理,滿足他們情感需求的家具。結合時代特征、消費心理特征,我們可以重新把家具設計定義如下:家具設計以滿足基本使用功能為基礎,選用適當的材料,在兼顧機器生產或手工制作的過程中對外形、結構進行更合理的創新,并充分考慮使用者情感的設計。
二、家具在當今實踐設計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剖析
家具具有“實用特性”、“藝術特性”、“技術特性”、“材料特性”和“文化特性”[1],在實踐設計中,設計者常常容易忽略其中某點而令設計有所欠缺。例如,一些技藝高超的木匠對家具的制作材料及制作工藝了如指掌,但由于缺乏專業的設計培訓及文化素養不足,易忽略家具的“藝術特性”,設計出的家具往往缺乏情感與韻味。而在高校家具實踐教學過程中發現的不足則是:學生由于個人生活閱歷的不足,最易忽略家具設計的“技術特性”與“材料特性”,導致家具各個設計因素斷裂脫節,如設計外形的時候只考慮藝術特性與文化特性,忽略技術特性與材料特性(由于家具的外形與結構設計是以材料特點與技術特征為基礎的),導致的最直接后果是后期機器生產與制作過程中對初期設計方案不斷修改,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
在一些高校家具設計課程上課過程中,學生容易在不斷追求家具外形的創新中迷失家具設計的實際生產需求。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有學生說自己“思緒窮盡,不知外表該如何創新”。家具設計當然需要“創新”,但不能局限于“外表”。柳冠中先生在2009年“德中同行”活動期間接受訪談時道破工業設計與創新的真正關系——“設計從來都是需要創新的,不創新就不需要設計了。工業設計是解決矛盾的,而藝術總是在強調文化和創新,是講究靈感的。搞藝術的就怕矛盾,可以讓他們自己發揮。而工業設計恰恰相反,有了矛盾和問題恰恰是工業設計的機會,我們不是回避矛盾,而是對著矛盾走”[2]。由此可見,這類學生犯的錯誤就在于混淆工業設計與藝術設計的區別。家具的外表從來都不需要我們生硬地進行創新,也不應該只對外表創新,正確的家具設計過程應該是解決家具使用功能的過程,是解決家具結構結實度的過程,是解決家具制作材料機理的最終呈現過程,是尋求家具與機器、手工對話的過程,更是洞察使用者情感的過程。設計者應從這些方面出發設計家具,而不是一味研究外形的“奇”、“特”,順理成章得到優秀的家具原創作品。
三、針對問題,結合實際生產需要,對家具設計課程進行探討與合理優化
家具設計的最終目的是為居室中的人服務,因此家具設計的真正完成應以實物方式呈現,由使用者的感受評價設計的好壞。因而家具設計不應只停留在電腦預想圖創作階段,而應充分考慮后期的生產制作環節,以此作為必要的設計創作基礎,逐漸完成整體的創新過程。在實際生產加工基礎上,結合高校設計課程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要求及新時代背景下人們對家具設計的全新需求特征,可對家具設計課程做如下整體優化。
(一)課程第一階段——家具設計理論教學。
理論源自實踐,大學生實踐知識不足,課程之初對相關理論進行充分學習,可使學生快速了解家具基本概念、家具的特性、家具與室內設計的關系及家具設計的程序與方法,使學生從蒙頓狀態中快速找到課程的基本方向。教師在此階段應以已生產成實物的實際家具設計作品為案例,講解其設計靈感的產生、方案如何推敲完善、后期的生產加工、實物的完成等一系列過程,通過圖片配合講解的方式,使學生真實體會家具設計的完整過程。
(二)課程第二階段——下發課程任務書,培養學生有目的地進行家具設計的能力。
課程任務書的下發是使學生明確課程目的,應實現的目標,課程過程中各個階段應完成的具體任務及最終課程結果應用何種方式呈現,還應包含課程成績的評定標準等。該過程實際上是為了與學生未來實際設計工作接軌,培養其按既定要求進行有目的設計的能力。在企業實際設計生產過程中,設計師必須根據客戶的要求進行設計,最終超越客戶要求,得到令客戶滿意的作品。家具設計課程中的“任務書”相當于企業設計工作中的“客戶要求”。
(三)課程第三階段——設計調研階段。
家具設計調研是為了避免學生“閉門造車”的行為。設計調研應以網絡資料搜集、家具商場的走訪、制作材料的調查、加工技術的調查、專家訪談為主[3]。通過調研,學生自主了解家具的歷史、現狀及發展基本趨勢。有些學生上課時常常不自覺拿出一些和現有產品類似的設計方案,究其原因,就是所做調研不夠,連什么樣的產品已存在于市場都不清楚,如何談創新?對家具面向的相關人群進行訪談也很有必要,這可以幫助學生走出過于“自我”的設計誤區。在上課指導過程中探討方案時,有的學生會說“我覺得……”,只要說出這句話就代表設計已經走在錯誤的方向。不是“我覺得”而是“客戶覺得”,設計者個人的想法不能完全代表客戶和使用者的想法。調研階段適當的訪談可以清楚了解潛在消費人群的想法,便于對家具產品做出人性化創新設計。設計調研階段應該做好簡明扼要的調研報告,紀錄調研結果便于調研分析,進而得到設計的出發點、創新的關鍵詞,這些“出發點”與“關鍵詞”可以是對原有家具產品功能的改進、結構的改進、材料的革新,或針對全新使用需求的外觀原創設計等。
(四)課程第四階段——設計展開階段。
家具設計課程第一、二、三階段是本階段的基礎,是順利完成本階段的關鍵。設計展開階段是結合課程任務書,解決調研環節中發現問題的過程。家具設計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順其自然發生的創新,而不是為了追求外表的不同進行生硬的改變。
家具設計展開階段可從以下六方面進行設計教學與優化:
1.創造具有全新使用功能的家具
如收納絲巾、圍巾等小件布料飾物的家具常見的是立式衣架、壁式衣掛或收納簍。既然是布料做的小物件,那么我們可以改變以往收納方式,創造全新使用體驗,如可以用“塞”的方法解決此類收納問題,設計一種可以塞下許多這類物件的家具,掛在墻上充分利用室內縱向空間豈不是更好,還能提升人們的生活情趣。如圖所示為我設計的塞圍巾、絲巾等軟物的墻壁掛式家具(見圖1)。
2.解決家具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家具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人機問題、功能問題。家具設計中人機關系的研究實則為一種設計優化的過程,如工作椅的設計就是在不斷研究使用者工作時與桌椅之間的人機關系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最終設計出能夠根據個人身高調節高度,坐面進深合理,靠背符合人體骨骼曲線特征,材質具有彈性能夠更好貼合后背的更舒適的椅子;家具使用過程中的功能問題實則是對已有功能進行優化的問題,如當我們在立式臺燈下閱讀時會想喝杯咖啡或茶,我們需要放杯子的家具,空間小的居室添置一張邊幾似乎是浪費空間。針對這類人群和這種居室特點,我們可以設計出帶有托盤的立式臺燈,一舉兩得,節省開支與空間。
3.基于材料創新與結構創新的家具設計
曾有學生問我有沒有專門的家具結構設計師,我果斷給予否定。家具設計師本身就應該負責家具結構的設計。結構設計由家具選用的制作材料決定,結構是骨,材料是肉,二者共同形成了家具的外形。對家具材料進行創新,勢必會影響家具結構的設計,對家具結構進行創新時要充分考慮材料的特性與加工難易程度。以學生設計作品“骼語”為例,它的制作材料為PLA,這種材料可以進行3D立體打印,打印的形態完全由設計的電腦模型決定,因此其結構可以設計成木材等傳統制作材料達不到的隨意的有機形態,如動物的骨骼細胞結構,這種結構設計形成了“骼語”通透的外形特征,給人一股無比現代與時尚的感覺(見圖2)。
圖1 ? ?壁式衣掛設計 ? ? ? ? 圖2 ? ?“骼語”
4.基于促進居室中成員彼此情感的家具設計
大數據時代,人們更容易沉溺網絡世界而忽略家人間面對面的溝通,尤其是兩代人的溝通更值得我們深思。家具設計若能在滿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提升家庭成員彼此的情感,可謂一舉兩得。如學生作品“倚.靠”就是針對大人與孩子之間情感的提升問題而設計的。設計分為母椅與子椅,母椅寬大舒適,椅腿為搖椅形式,椅背后有扶手設計,便于孩子與大人間的搖玩互動;子椅實則為椅子化的木馬,孩子可以在大人身邊騎坐玩耍,共度休閑時光(見圖3)。
5.基于解決當前人們生活中存在的普遍問題的家具設計
當前人們生活的主要特征是工作壓力大,亞健康情況普遍等,因此家具設計除了滿足基本使用功能外,是否可以更具有活力?是否可以像大自然給我們帶來的愉悅感觀一樣?那么我們完全可以借鑒自然中的元素進行仿生設計,可以為單純的外形借鑒,也可以是外形與功能的借鑒。“Cloud”(見圖4)是畢業生借鑒云朵形態為兒童設計的桌椅,符合兒童天真爛漫的個性;我設計的作品“居室叢林衣托”則借鑒了食蟲草的外形與捕蟲功能特征,給人置身大自然的感受(見圖5)。
圖3 ? ?“倚.靠”
圖4 ? ?“Cloud” ? ? ? ? ? ? ? 圖5 ? ?衣托設計
6.基于當前人們居住特點與環境特點的家具設計
當前都市年輕人群的普遍居住特點是“空間小”、“常搬遷”。例如我們針對前面兩個問題設計了可以根據居室空間大小自由組合搭配的收納柜系列,模塊化的設計更方便運輸與儲存(見圖6)。
圖6 ? ?模塊化收納柜設計
當然,還有其他很多問題需要通過平時多觀察與設計前期調研發現,發現的問題越多,創新途徑越多。
(五)課程第五階段——設計結果完成階段。
目前家具設計課程的完成結果分為“電腦效果圖”、“縮小模型”、“實物”。電腦效果圖是所有設計結果展示的基礎,即使做出實物,利用電腦三維軟件進行形態推敲可使我們對設計的外形、結構提前進行評估。縮小模型的制作可以培養學生對家具立體形態的推敲能力,但由于制作材料通常選用較易加工的材質,如瓦楞紙等,學生不能正確制作與體驗家具的結構。最終設計結果以實物呈現是最能檢驗學生設計能力的做法,在家具實物制作環節學生收獲成效顯著,尤其是材料與結構、形態的關系,在實物制作過程中會一目了然。
綜合考慮課程時間與制作費用,綜合“縮小模型”制作與“實物”制作的優點,我們可以對普通家具設計課程做如下優化:課程結果采用真實材料制作,并做出設計的真實結構,但要縮小家具的大小比例,擇優挑選少量學生利用課程結束后的課余時間進行制作體驗。關于這方面,我已做過相關實踐研究,事先在家具設計課程的班級中擇優挑選8名成績優秀的學生,以其中兩套適合實驗室加工的作品為原型分兩組進行縮小模型的制作,要求做出真正的結構,并對材質進行外表的打磨與防潮處理,最終做出1:3大小的原材料模型。實驗期間,學生懂得家具結構的重要性,感受到家具制作材料的特性,體會到自己設計的作品從電腦預想圖變成縮小實物的快樂。
四、結語
以實際生產為依托的家具設計課程的優化不是完全摒棄傳統教學方法,而是在傳統教學基礎上進行更多人性化的考慮,并在實際教學各個階段增強家具創新設計與家具實際生產加工的關聯性。學生家具設計課程成果的優劣評定不再是外觀的驚艷與否,而應在實際生產基礎上對一些既存問題的解決程度、生活方式的改變、材料的大膽創新等。本文所做的家具設計課程優化研究只不過是在普遍家具設計課程的基礎上針對我在實踐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所做出的思考與優化探討,隨著生產加工技術的不斷提高,人們生活方式與習慣的改變,家具設計課程應與時俱進、不斷優化。唯此,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家具設計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克非.家具設計[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13:8-14.
[2]柳貫中.工業設計是要解決問題的.創意世界,北京:中國知識產權報社,2009(05).
[3]韓曉露.家具設計課程中設計調研的優化探討[J].文教資料,2014(8).
2016年度遼寧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名稱:突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環境設計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