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愛華
新加坡:別具一格的中小學教育
趙愛華
2015年11月,我與湖北省優秀科學教師團隊的24位成員一起踏上了新加坡之旅。在新加坡的20多天里,我們先后聽取了十幾位教育名家、獨立學者的報告,考察了新加坡的教育。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教育之于新加坡,堪稱命脈。為了保證每個人都受到最好的教育,新加坡政府每年撥出約20%的公共開支用于教育政策項目,僅次于國防支出所占的25%。所有的政府部門里,只有教育部長是兩位,分管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作為小學科學教師代表,我更多地關注了新加坡的中小學教育,新加坡的中小學教育可謂別具一格。
新加坡擁有最成功的中英文雙語教育環境與中西方結合的教學模式,是世界上極少數積極推崇英語和華語的雙語國家,學生在中小學能同時接受到與世界接軌的英式教育和中華文化的傳統教育。
新加坡非常重視雙語學習,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同時,要求學生掌握母語,以保持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在新加坡,即便是華校,教材也是全部用英文編寫,而且華校和英校之間的英文水平差別也越來越小。由于小學英語學得很深,這里的考卷比同年級英美加澳的考卷都要難。對比國內,考過大學四級的水平,在這邊答五年級的英語卷子,也就能做到50~60分(滿分100分)。母語又分華語、馬來語及澹米爾語。在新加坡,華人約占75%,因此,以華語為母語的占了絕大多數。新加坡小學母語的學習絕不像中國的小學英語課,一星期只有兩節,這里一星期的母語課超過十節,每天都有母語課,因此母語教師與學生的關系非常緊密。母語考試也全面考查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新加坡的孩子以華文為母語的,到初中畢業時都能達到流利讀華文報紙、雜志、小說,能寫流暢和內容豐滿的作文,能口語日常溝通交流。
長期堅持雙語教學,很好地消除了種族沖突和語言障礙,使各民族在這里能和平共處。
社會需要分工,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每個人能夠得到最適合的教育,找到最合適的發展方向,獲得最恰當的職業?;诖耍录悠碌慕逃龑嵭蟹至鳈C制,分層教育的特征尤為明顯。
新加坡的小學為六年制,這六年分為四年的基礎階段(小一至小四)及兩年的定向階段(小五至小六)?;A階段所學內容完全一樣,都是語言(英語、母語)、數學、科學、人文科目等;定向階段則分為三個層級,每個層級的內容、側重點有所不同。小學四年級時,學校就會組織一次校級統考,進行第一次分流,即語言流。此次分流把學生分為三層:EM1、EM2、EM3,逐級降低對語言學習的要求。也就是說,新加坡從小學四年級開始就設置不同的課程,依據學生的能力將他們分流,以便配合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進度和傾向。分流之后在要求學生修讀基本課程的同時,還要修讀音樂、工藝、公民與道德教育、健康教育、社會科學及體育學科等,并將這些課程的成績與升學掛鉤。
當地人戲謔說新加坡有三次“高考”。第一次是小學六年級結束時,要參加全國統一會考(PSLE),它決定一個孩子進入哪種層級的哪所學校。成績極好的少數英才可進入直通車學校,即四年中學和兩年的初級學院,大致相當于國內的初中和高中,期間也會有少數人被淘汰。大多數的學生會根據成績,進入不同層級的學校接受中學教育。在經過四年或五年后,參加OLEVEL考試,即第二次高考。通過此考試可進入新加坡的理工學院或工藝教育學院,成績特別優異的進入初級學院學習。初級學院的學生以及理工學院的部分優異學生要參加第三次高考,即ALEVEL考試,據此確定就讀大學及專業等。經過這樣層層篩選,最后進入大學的人數大概只占學生總數的百分之三十,這就是真正的精英教育。
新加坡一年只有三萬多小孩出生,只有通過分流即因材施教的方式,才能夠高效率地為國家培養高級精英人才。分流教育在不浪費資源的同時使人都能各盡其職,達到社會的和諧穩定。
新加坡的中小學教育同中國有著很大的不同。首先,他們的課程安排非常緊湊。在新加坡,學生只上半天課,下午1:30就放學了。學生每天上午7:20到校,到HALL集合,唱國歌和校歌,然后回教室,7:30開始上課。每天10節課,每30分鐘一節課,通常英文、數學和母語都是兩節課連著上。課與課之間沒有課間休息,教師自覺候課,學生需要上廁所則舉手戴牌出去。母語有單獨的教室,科學課有時候在實驗室上,音樂、美術有單獨的教室,于是,孩子們就利用兩門課之間轉換教室的空當來稍微放松一下。每天上午10:00至10:30之間有半小時的茶點時間,這也是10節課中間唯一的休息時間,很多孩子利用這個寶貴的30分鐘時間吃東西、去操場玩,或者去圖書館看書。雖然只上半天課,但由于安排緊湊,教學時間并不比中國少。而學生在校時間相對較短,玩的時間、參加課程輔助活動的時間反而增加了。
其次,非常重視科學教育。新加坡將科學與英語、母語、數學并列為四大考試科目,科學教育不流于形式,重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技能。新加坡小學階段的科學課,包含了國內在初中、高中才學的生物學、物理學、化學的一些基礎知識,學習并聯電路、磁的原理和應用、物理的一些基本理論、植物、動物、遺傳、進化、循環等很多知識,學得非常細,部分環節甚至比國內高中的生物書更深更細,內容非常有用和有趣。新加坡實施“智慧國”計劃,力圖以科技發展帶動新加坡的整體發展。為了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新加坡還將編程“從娃娃抓起”,所有的小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要學習“編碼樂”課程,而且要用平板電腦來學習。正因為新加坡高度重視科學教育,其科學教育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據1995年第三屆國際數學與科學研究會調查表明,新加坡小學三、四年級學生的科學素養在全球名列前10名。
再次,培養素質的課程輔助活動(CCA)。新加坡的教育體制同時吸收了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它的教育非常成功的地方在于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動手能力、看待事物的角度、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等,每個學生都能循序漸進地發展自己獨特的天賦和興趣。CCA課程輔助活動相當于國內的“課外活動”,不過它納入了學分管理。新加坡課程輔助活動有一套非常完善的考評系統。CCA學分直接進入到個人檔案里,在各級學校畢業時加入總分數。上大學的時候,CCA分數甚至會影響到你是否可以入住學生公寓,能否申請獎學金。這個CCA就如同你的品德分數,記載著你參加社會活動的多少,你奉獻社會的時間和內容有多少。
CCA課程輔助活動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成為必修課程。CCA課程輔助活動大致可分為體育活動、藝術表演活動、制服團體活動和拓展訓練。每項活動都有具體而明確的培養目標,體育活動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健康和諧力、公平競爭和團隊精神;藝術表演活動則要培養學生的優雅品位,對多元種族文化的欣賞能力;制服團體活動著重訓練學生自立、自強、自律、適應力和服務精神等;拓展訓練注重吃苦耐勞、團隊合作、增強意志、強健體魄、增長智慧、求生體驗等。從事教育的我們都明白,孩子的堅毅、勇敢、協作、領導力等品質只有在一次次的活動中得以持續鍛煉才能形成。在所有課程輔助活動中,最讓人佩服的是新加坡教育部堅持進行的學生野外生存訓練。從小學三年級時的兩晚市內露營,到小學高年級遠處島嶼深度游,再到國外的叢林冒險,學生的自理能力、生存技能、領導力等也就逐步形成了。以叢林冒險為例,六七個學生為一個小組,要求選出一位組長、一位先鋒,他們的職責是帶領整個團隊找對方向,成功突圍;他們可以不背行李,但不能抱怨。剩下的學生擔當駱駝角色,負責背行李,可以隨時抱怨。每個組帶的食物和水是肯定不夠的,要求組長和先鋒能夠尋覓食物和水源,以最快的速度帶領團隊走出叢林。在一次次類似的活動中來完成社會角色的分配和認可。
新加坡學生不僅閱讀水平在國際上享有盛譽,學生的科學素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都名列前茅,其教材還被歐美等國所采用,新加坡的教育自有其獨到之處。短短的20多天,我看到的也許還只是冰山一角,但其別具一格的教育還是給了我很大的觸動。■
(作者單位:湖北長陽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