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丁學
讓反思彌補教師發展的短板
呂丁學
幾乎每一所學校,都會有一部分這樣的教師:已有多年的教學經歷,也不缺乏敬業精神和進取心,但他們總是不受學生歡迎,教學成績也經常處于下游,業務水平提高緩慢。如果將他們淘汰或停課轉崗,不免顯得草率和武斷,有悖于管理的倫理。
我非常贊成葉瀾教授的一句話:“一個人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人堅持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
我們的做法是將這些老師“掛號”管理,“重點”培養。減少他們的教學工作量,增加學習總結時間,堅持寫教學反思日記。每節課后要靜心沉思:這節課我遵循了哪些教學規律;教學目標設計是否合理、明確、具體,是否有可操作性;知識點上有無錯誤、遺漏;選擇的教法是否恰當,能否再創新;問題設計是否恰當,啟迪是否得當;組織教學方面有無失誤;解題方法是否有突破;訓練是否到位等,并考慮今后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教學反思不求大求全,抓住自己體會最深的一點去分析原因,并尋求改進的方法。
我們給這些老師提供反思的多種載體。我會跟業務校長、教務處人員和六名骨干教師組成一個聽課指導團,對他們跟蹤聽課,指導他們反思。并且檢查、評比他們的教學反思。
我們發現兩位語文老師,教學非常傳統:給學生講注釋、講寫作背景、講作者、講結構、講考點……學生們一直在被動地聽。我對他們說:“你們講得很投入,看到學生們都在做什么了嗎?考慮到學生們的思維特點了嗎?課后問過他們的感受嗎?他們在課堂上能學會多少呢?學生的眼神、表情、行為、態度等,是講課時的晴雨表,你們應該敏銳地觀察,并以此來感知、判斷、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是否恰當。”
我們設計了一張簡單的課后調查表,讓學生填寫每節課沒有聽明白的知識點,隨作業一塊交,然后,讓老師據此反思自己教學的不足之處。
我們每周讓他們觀看一節與自己所教學科相同或相近的名師課堂教學實錄,找出自己的差距,寫出深刻的教學反思。
一位數學教師,課堂總是單調死板、枯燥無味。他看了一位名家的教學視頻后,在教學反思中寫道:“這位老師講函數f(x)=x(1-x),當 x等什么時,才有最大值,提出了陰陽平衡的規律。由此,他告訴同學們要想實現自己的人生最大值,就要保持得失平衡;要想使自己的身心保持在最佳狀態,就要保持休息和學習的平衡等,學生聽得有滋有味。啊,原來數學課還可以這樣講!這位老師博學多識、善于聯系生活實際,才達到這樣一種高度和境界。我要向他學習,提高自己的哲學、人文等方面素養。”慢慢地,這位老師的課發生了改變,成績也逐漸提高上來。
我們還倡導這些老師提前一天聽同學科組優秀教師的課,之后,對照自己的教案進行修改,寫反思日記。同時,讓他們主動邀請其他老師去聽自己的課,虛心聽取意見。
有一位老師在聽一位女地理老師的課時,發現她板書的字很少,圖倒是畫得很多。一開始,還以為她是因為字寫得不好,所以“藏拙”。當期中測試時發現,自己班的平均成績比她班少了5分。經過全面對比和深刻分析后,發現了問題所在。他在教學反思中寫道: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把文字圖像化,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重難點知識,加深學生的印象,促進知識體系的構建。“以圖導學”不僅是板書的理想方式,也是非常好的教學方法,怪不得她的教學成績這么好,我在教學中要應用這種方法。
在此,我想對那些成績不理想、專業能力提高慢的老師說:“到你最熟悉、最能做主、經常勞作的地方——課堂,去找找原因吧。那是一塊神秘的田野,你播種了稻谷,灑下了汗水,不一定收獲糧米,還需要你經常捉蟲、驅鳥、理荒穢。”
其實,每一位老師的成長都離不開教學反思這一環節。這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路徑。只有不斷反思,才會不斷發現問題,不斷進步,不斷達到新境界。■
(作者單位:山東莘縣實驗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