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陽
摘 ? ?要: 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工作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師應當是思想品德和學術知識的雙重教育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佳傳播者和弘揚時代主旋律的自覺踐行者。高校在教師主流意識形態培養過程中要突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核心地位,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內涵,強化高校教師意識形態監督管理機制,保障建設工作順利開展。
關鍵詞: 意識形態 ? ?高校教師 ? ?引領作用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教育部在《意見》座談會上提出:“高校教師必須守好政治底線、法律底線和道德底線,切實發揮正能量作用。”不僅要傳授知識和答疑解惑,還要教育培養青年學生成長為德才兼備的國家棟梁,可見教師在高校意識形態建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當前高校教師意識形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某些高校注重業績考核,忽視教師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教育。
當前,國內高校將教學科研指標作為教師績效的主要評判標準,在發表論文、項目考核、獎勵評比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卻沒有過多關注教師的意識形態認同教育。在開展上級布置的教育活動時,某些高校往往強調教育的宏觀重要性,缺乏針對性措施,開展實施一些標準套路,如理論學習、專題講座、組織座談等,導致一些教師學習興趣逐漸消退,最終以應付態度對待教育活動,難以保證教育效果。同時,某些高校不關注教師的思想動態,沒有從社會因素、學校因素等方面查找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沒有解決教師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這也影響了教育效果。
2.某些人功利思想嚴重,言論自由隨意。
在市場經濟影響下,某些教師表現出功利傾向,為利益報酬選擇工作內容,借各種名義推諉公益工作,忽視國家利益和社會責任,造成群眾對教師職業的負面評價。在國際化交流進程中,某些教師追求拜金主義;教師是學生的知心朋友,其言行舉止對學生思想行為的影響更深刻,某些教師沒有發揮引領作用,影響學生價值觀形成。
二、高校意識形態建設中的教師角色定位
1.教師是思想品德和學術知識的雙重教育者。
《禮記》曰:“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但凡為師者都注重德才兼備,不僅要授學生“謀事之才”,更要傳學生“立世之德”,而傳德尤為根本,說明教師是學生的參照物,它的思想、觀點和德行對學生“三觀”形成具有強大影響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喜慶第三十個教師節之際,向全國教師發出倡議,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指出教師要成為思想品德和學術知識的雙重教育者。因此,高校教師要清醒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宣傳的必要性,將其與教學科研業績同等對待,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嚴于律己,遵守“學術研究無界限,課堂講授有紀律,個人言論要負責”的工作原則;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青年學生自覺維護國家利益,具備分辨是非的免疫力。
2.教師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最佳傳播者。
西方國家借助互聯網技術,通過電影、電視、報刊、廣告、演講、學術成果等途徑,宣揚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教師是接觸這些媒介的主要群體,容易與學生交流溝通,可通過慕課、微課、微信、微博等多媒體,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掌握思想動態,及時糾正一些錯誤的觀念和主張。國家確立了以“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言簡意賅,通俗易懂,教師需要充分理解其含義,援引充實事例,在教書育人全過程中傳播正能量,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3.教師是弘揚時代主旋律的自覺踐行者。
習近平總書記說:“老師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條件。”意指教師言行是教育成功的關鍵因素,代表著社會進步的正能量。近年來,高校教師在政治表現和道德修養方面的總體狀況是良好的,涌現出李保國等先進典型,引領青年學生積極向上,但也有某些不良事件使社會各界對高校教師產生懷疑,甚至對大學教育產生擔憂。因此,高校教師必須摒棄社會陋習,言傳身教,將高尚道德和優秀人格等正能量傳播給青年學生和社會,時刻弘揚時代主旋律。
三、高校在教師主流意識形態培養過程中應當發揮的作用
1.高度重視,突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核心地位。
高校教師群體具有思想活躍、閱歷豐富、見多識廣等特點,會發表一些言論,在高校中產生重要輿論影響,所以高校要高度重視,耐心聽取他們對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工作的建議和看法,堅持“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工作原則,逐步統一思想,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核心地位;第二,高校要注重教育實效,避免形式主義,密切關注教師的政治傾向和思想變化,積極回應提出的質疑與問題,及時糾正錯誤認識,增強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感;第三,高校要加強工作督導力度,確保意識形態建設工作有效落實,要求各級黨組織認真傳達和消化上級部門的文件精神,將意識形態建設列入重點工作,創新工作方式,保障教育成效。
2.多管齊下,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內涵。
中央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明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中的重要地位。高校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學習指南,不斷創新教育方式,重點建設一批融思想性、知識性、生動性為一體的網絡宣傳陣地,通過通俗化的語言、大眾化的內容、趣味化的方式,將抽象的理論授課變得更具吸引力,全方位開展思想宣傳工作,弘揚時代主旋律,牢牢占領輿論陣地,為教師持續提供積極健康的知識產品。第二,高校要積極開始社會實踐和調查研究活動,帶領教師親自感受社會變化和民生百態,通過親身經歷尋找正確答案,美國一直鼓吹“新聞自由”,通過調查了解“斯諾登事件”的全過程,就可以得出理性的判斷;關于民生問題,可以通過走訪社區,親身體驗到百姓安居樂業、幸福美滿的生活狀態,自然得出正確結論。第三,高校要發揮先進典型的引導作用,樹立一批政治立場堅定、道德素養高尚、思想境界高遠的專家學者,通過多媒體渠道宣傳先進事跡,帶動周圍同志爭相學習效仿,營造教書育人、嚴謹治學的校園文化氛圍。
3.完善制度,強化高校教師意識形態監督管理機制。
高校要改變“重績效,輕思想”的教師評價標準,將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表現納入考核體系,在人才引進、職稱評審、職務晉級、年終考核等環節實施“一票否決制”,以教育引導為主,批評懲罰為輔,對存在錯誤思想傾向并能及時糾正的教師進行教育幫扶,體現組織關懷;對道德敗壞、違反紀律的教師進行懲罰,嚴重者解除聘用合同,保證教師隊伍的純潔性。第二,高校要加強教師思想動態變化的調查研究,人性化實施考核管理辦法,從關心教師個人發展和家庭生活的角度開展工作,如出國留學、子女入學等方面,面對需求解決問題,有效緩解教師的焦慮情緒。第三,高校要加強課堂教學檢查工作,禁止將不良情緒傳導給青年學生,一旦發現就要加以制止。
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教師是高校辦學主體,只有不斷加強高校教師主流意識形態培養,才能確保我國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準確,才能培養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嚴書翰.我國意識形態工作的綱領性文獻——深入學習和全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8.19重要講話”的要點[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3(10):38-43.
[2]袁貴仁.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做好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J].求是,2015(3):17-19.
[3]鄭又賢.高校教師必須守好“三條底線”——基于意識形態建設的視角[J].福建理論學習,2015(6):19-23.
[4]宋吉玲.當前高校青年教師意識形態工作中的問題與對策[J].江蘇高教,2016(1):85-87.
[5]黃如松.高校意識形態教育的現狀及其對策[J].江蘇高教,2012(4):128-129.
[6]李麗,葛彥東.高校青年教師主流意識形態認同教育問題探賾[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2):77-78.
[7]梅榮政.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抵制錯誤思潮[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1):7-10.
[8]魏曉文,邵芳強.論網絡背景下的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J].思想教育研究,2014(6):29-33.
[9]楚國清.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統領加強和改進高校意識形態工作[J].北京教育,2013(9):15-18.
[10]董海浪.當代大學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
[11]錢景霞.淺談校外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有效銜接[J].中國教師,2011(5):19-20.
[12]馮慧.高校意識形態建設面臨的挑戰及應對[J].紅旗文稿,2014(12):27-28.
[13]張志輝.略論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高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9):60-63.
基金項目:本文是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認同調查及教育導向研究”(B-b/2015/01/03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