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高興中心小學 方慶達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做到激趣教學
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高興中心小學 方慶達
解題抽象化是數學學習的特點之一。跟其他學科相比,數學顯得更加枯燥無味一些,沒有趣味性的語言描述,也沒有生動形象的故事情節,取而代之的是直白的數學符號,因此,許多孩子們都不愿意主動地學習數學,甚至對數學感到恐懼。但是數學又是小學教育過程中重要的一門課程,所以為了改變這樣的局面,我根據多年的數學教學經驗,結合現在的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具體問題,提出了“激趣教學”的新式理念。接下來我將圍繞“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做到激趣教學”進行方法介紹。
小學數學;激趣教學;形象化;學習熱情
在世界范圍內,中國的數學水平長期領先于世界,但是近年來有許多小學生們都向父母、老師抱怨:“數學真是太難學了,老師我能不能不學它呀?”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想必是因為如今的社會意識形態發生了轉變,孩子們生活的環境也發生了變化,因此現在孩子的思維跟上一代的孩子是有所不同的。所以,要與時俱進地更新數學的教學方式,激發孩子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因為小學期間孩子們的生理、心理并未發育完全,自我控制力和理解能力偏弱,對于直白的數學語言和數學符號,無法很好地理解和吸收。我們應該按照小學生的思維方式來進行數學教學,嘗試多運用圖形化教學,可以更好地激發孩子們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進行小學數學二年級乘法教學時,我會拿著男孩喜歡的玩具小汽車或者是女孩喜歡芭比娃娃來舉例子。我會將它們分成好幾份,于是提問:“同學們,接下來我們要學習一種新的算術方法啦,你們能算出這幾份玩具小汽車的數量嗎?”同學甲:“老師,我能,是15個小汽車。”我:“真棒!你是怎么算出來的呢?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嗎?”同學甲:“這里有5份,每份有3個,把他們相加就是15啦。”此時我就會開始切入主題,告訴他們關于乘法學習的便利性,激發孩子們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參與度。
孩子們對于數學知識很陌生,很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數學知識的構成,它的構成要素主要是數學符號、公式、硬性定理等,既枯燥、乏味,又難以記憶,大大降低了孩子們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在數學課上經常將題目設計成模擬情景,讓孩子們能夠參與進來,切實體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加深記憶。
例如:數學第二冊第三單元中《加與減》——鬧元宵,“元宵節快要到了,小熊想要請朋友們一起來過元宵節,于是向小兔子、小猴子、大象、長頸鹿發出了邀請。元宵節這天,大家紛紛帶著自己的禮物來到小熊家。但是在路途中小兔子摔了一跤,它從家里帶來了12個蘋果,現在手中的蘋果只剩下8個了,請問小兔子在途中丟了幾個蘋果?”我這時候會邀請孩子們來扮演情景劇中的小動物,調動了他們的課堂積極性,將數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讓他們切實明白在學習過程中思考的重要性。
數學學習要是僅僅依靠老師講課,是沒辦法將知識高效地傳遞給學生的。小學階段的孩子們學東西快,但是忘東西的速度也快。如果沒有學生的動手操作作為輔助,單憑耳朵聽、眼睛看是無法進行長期記憶的。同時小學生的耐心有限,很容易產生厭煩數學的心理,得不償失。因此,我會讓孩子們多多參加動手訓練的實踐活動,讓他們嘗試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例如:在小學三年級的圖形教學——對稱中,我會告訴學生明天上的課程,讓他們帶好剪刀、卡紙、膠布等材料。第二天進行教學時,先讓他們看一組關于對稱的圖形,然后讓他們動手畫圖、修剪出他們自己喜歡的對稱圖畫。激發他們對于對稱圖形的興趣,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鍛煉他們勤動手、愛動腦的好習慣,是一種激趣教學的正確運用。
小學生的自制能力較弱,無法長時間地進行學習,容易被外界事物困擾,造成分心。因此,我們教師選用練習用書時,要根據小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進行分析。要設計階段性的題目,由簡單過渡到困難,由表及里,幫助孩子們更好地掌握所學內容,形成每日鞏固數學知識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多角度的練習能夠有效地調動孩子們進行自主學習的動力。
小學時期的孩子們帶有一些爭強好勝的心理,數學老師可以周期性地開展數學趣味競賽,讓孩子們參與其中,讓他們在游戲中收獲快樂,在快樂中收獲知識,能更好地幫助他們理解數學內涵,推進數學教學的順利展開。適當的趣味競賽幫助孩子們形成一種競爭機制,在班級內相互鼓勵,相互進步,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上述教學方式是關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做到激趣教學”的具體做法,但是不可千篇一律地運用,要根據孩子們的實際情況,不同情景,具體運用,不斷更新教學方式,保持學生對數學的新鮮感。為改善小學生學習數學的不良現狀貢獻出我們的一份力量。
[1]課程教材研究所編著.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四年級上、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2(21).
[2]陳鳳偉,韓巧玲,劉穎.數學聚能:史家小學的數學教育[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2.09(17).
[3]杜娟.現代教育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