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安縣仁橋中學 曹龍錦
初中數學“活動式”教學策略的探索
江蘇省海安縣仁橋中學 曹龍錦
初中數學“活動式”教學將活動作為課堂載體,通過教學素材、教學過程、教學目標等層面的轉變,有效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促進學生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初中數學;“活動式”教學
數學“活動式”教學的最大特點在于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程的主導,教師改變以往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采取問題教學法、活動教學法來充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以及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以往的數學課堂相比,數學“互動式”教學課堂將“活動”、“游戲”作為課堂載體,極大程度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在課堂的教學方面也都有所不同。
在選取初中數學“活動式”教學素材時,應選擇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素材。素材選擇時,除可從學生日常生活中選擇素材之外,更多的是對學生較為感興趣的素材進行調整、改編及整合。要想選擇較好的教學素材,數學教師需具備一定的文化底蘊,掌握較多的活動課程原材料。所以,要更好地開展初中數學“活動式”教學,數學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文化底蘊,結合生活實踐,收集學生興趣度較高的素材,隨后再以數學活動課程為依據,從中提煉具有趣味、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數學趣味活動或游戲,并將其作為數學“活動式”教學的材料。
例如,在八年級下冊初中數學活動課堂的“中點四邊形”中,數學教師可引入這樣一段話:“學校要在教學樓前選擇一塊正方形的空地種植四種不同的花,要求這四種花種植面積相同。如果學校要將這個任務分配給你,那么該如何利用四邊形的相關知識來進行面積分割,并且哪一種分割方法最美觀、實用?”于是,學生熱情高漲、暢所欲言,紛紛提出自己的設計方案,他們不僅在課堂上反復要稿紙進行測算、繪圖、推演,利用課間去操場上實地考察,而且還從經濟、美學角度對幾種方案進行比較,評比最佳方案。采取這種課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不僅能有效保障學生的參與熱情,促進同學之間的探究、合作,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發散思維的熱情,集思廣益,獲得多種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一,初中數學教學目標的變化。在初中數學“活動式”教學模式中,教學目標要結合數學活動課程的特點來制定。具體來講,對于不同年級,數學“活動式”教學課程的目標也存在一定不同:在認知方面,則主要指導學生學會自主性;而在內心情感方面,則在于引導學生學會合作、敢于質疑,并提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以七年級下冊中第六章的活動1為例,該活動要求學生能夠自行制作一個表面積為12cm2的正方體紙盒,數學教師可利用這次活動教學來實現兩個目標,其一就是幫助學生鞏固數學知識,其二就是為學生今后學習“幾何體平面展開圖”打下良好基礎。因此,教師可提前對學生進行分組,并要求每個小組都要提前備好活動工具,包括一把剪刀、一瓶膠水和多張卡紙。課堂中,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正方體的棱長、單面面積是多少,并指導學生動手制作作品。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獨立思考,不僅檢驗了所學的知識,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具體實踐中,而且促進了數學思維的發展,在實踐中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第二,教學管理方式的變化。初中數學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活動式”教學課堂時,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引導者也是參與者,教師要參與課堂活動的全部過程,并著重留心學生在活動中會采用哪種方式來完成課堂任務。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的活動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自己的選擇,為學生發揮個性提供充足的空間和時間,放手給學生去探究與實踐,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創造力。在面對不同性格特點的學生時,數學教師要“因材施教”,抓住學生的性格特點,制定對應的活動教學方案;而在面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時,數學教師要分別做不同方向的引導。如對于數學基礎較好、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數學教師可引導其在活動教學課程中鍛煉自身創新意識;對于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來講,數學教師應將重點放在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加強學生管理方面上。活動過程中教師應對活動節奏控制得當,避免過早地將活動結果告訴學生,打消學生的活動積極性,而應該在學生的活動方式上進行合理指導。如果有學生提前發現了結論,教師應向其提出難度更高的問題。
第三,對學生評價方式的變化。在數學“活動式”教學課程中,數學教師應及時更新“活動式”課程價值觀念,轉變評價功能,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責任感。初中數學“活動式”課程的評價內容包括: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創造和創新能力、學習的毅力等。評價方式則主要包括反饋性評價以及反思性評價等。
在數學“活動式”教學課程中,數學教師無需再利用“情境創設”來進行新課程、新內容的導入。在“活動式”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學的核心發生了轉移,知識的傳授方式也發生了轉變,再加上數學教學內容中,并不是所有內容都可以借助“情境創設”來進行導入,部分內容本身就帶有一定的游戲、活動性質,這時數學教師就可在活動課堂中構建教學情景,以此來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平面鑲嵌”時,數學教師可首先在課堂上提問學生:同學們有沒有注意過學校廣場是用哪一類、哪種形狀的石材鋪設的?我們常見的地面鋪設是正方形地磚,少數是長方形的(地板一般是長方形),甚至有六邊形等富有藝術性形狀的地磚。我們又應該如何計算鋪設面積與使用地磚的數量呢?其次,在布置活動課作業時,數學教師還應遵循以下幾項原則:具體與抽象相結合原則、多樣化原則、選擇性原則以及激發學生興趣原則。另外,關于活動課作業的形式,數學教師也可采用多樣化形式,如總結型作業、實踐型作業或者綜合型作業等。
綜上所述,初中數學在開展“活動式”教學模式時,數學教師應及時轉變自身教育理念,以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積極收集學生興趣度較高的生活素材融入活動課中,并合理轉變數學活動課教學過程和目標,在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性、創造性的基礎上,多樣化地設計活動課作業,從而不斷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推動學生獨立思考以及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1]賈婷婷.初中數學課堂“探究活動”問題與對策淺析[J].科技經濟導刊,2017(11):153.
[2]林春平. 初中數學活動課的探究[J].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02):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