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實驗小學 黃惠英
放飛個性,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
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實驗小學 黃惠英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充分放飛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那么,怎樣讓學生的個性在數學課堂中充分放飛呢?
要放飛學生的個性,首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學習中讓學生擁有選擇的權力。
在數學學習活動過程中,選擇的內容是多樣的,包括學習內容的選擇、學習方法的選擇、學習進程的選擇等。
1.從學習內容看,學生自己或同伴選擇的內容,是他們感興趣、自主要學習的,學起來就更投入。因為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經歷,都有獨特的情感體驗,教師尊重學生的選擇,師生情感會更融洽。例如,本學期在學習“簡單統計”時,教師征求同學們的意見“現在你最想統計什么”,學生經過自主選擇,愿望得到滿足,情緒激昂,爭著說出自己所關心的統計內容。教師因勢利導,選擇了學生提出的一個內容——統計我們班的同學最喜歡哪種體育活動。同學們各顯神通,滿懷信心地統計出了結果,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2.從學習方法看,選擇學習方法也是學生的需要。容易解決的問題,學生可以獨立解決,當學生在獨立思考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他們可以選擇伙伴進行合作學習,在分工合作的過程中共同解決問題,提高合作意識和依靠集體智慧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上學期的“簡單統計——最喜歡的水果”中,如何調查班里的同學最喜歡吃什么水果?讓學生自己合作討論,選擇自己喜歡的調查方法在小組里試一試。有的學生說:“可以叫喜歡吃蘋果的同學站到一旁。”有的說:“畫個大蘋果,把喜歡吃蘋果的同學的名字寫在里面。”等等。這種合作是學生自發的,完全沒有教師的指令,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積極性。
3.學習進程的選擇也是同樣的道理,教學中沒有按部就班地“教教案”,而是時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生在課堂中出現的具體情況,靈活地調整學習進程,以適應學生學習的要求。比如,在教學“兩位數連加連減”的知識時,對于學習基礎不太好的學生,可以讓他先熟練地掌握兩位數進退位加減法的一步計算,而那些學習比較好的同學,可以自己選擇伙伴相互出題考對方。學生在自選的學習進程中,快樂學習,沒有壓力,沒有負擔。
學生的個體有差異,思維有個性。教學中讓學生暴露不同的思維,才能確保學生的學習富有個性。要暴露不同的思維,就要讓學生有奇特的想法,有新穎的做法,有不同的見解,而不能以統一的要求去框死學生的思路,或者讓少數學生的思維代替全體學生的思考。
比如:在教學二冊教材《動手做(四)》時,其中有一個教學環節是用七巧板“拼一個正方形”。記得聽過一個老師的研討課,執教老師是這樣說的:“請拿出兩個三角形,拼一個正方形。”學生在老師的要求下很快就拼出了一個正方形,可這是老師的正方形,不是學生自己的思維,學生的思維被限制了,沒有發揮的余地。而我在教這節課時是這樣處理的:“請大家用七巧板拼一個正方形。”結果學生開動自己的腦筋,動手擺一擺,發現了好幾種拼法:用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拼成、一個中三角形和兩個小三角形拼成、一個大三角形和兩個小三角形加上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用一副七巧板拼成…… 給學生思維的空間和時間,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在思考中得到碰撞,并擦出創新的火花。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潛在的個性和極大的潛能,這需要老師舍得花時間讓學生表現,才能使其充分顯露出來。比如:在教學《買鉛筆》時,學生在合作探究后找到了很多算法,課堂上我就花時間讓學生充分說算法,學生們一下子說了十多種算法,有擺小棒的、用計數器的、擺圓片的、有做減法想加法的……,這些剛入學不久的小孩子的智慧真讓人驚喜。這十多種算法雖然有些不盡完美,但卻是每個學生自己想出來的,體現了他們的個性。聽課老師在評課時提出:“是不是不要花那么多時間讓學生說算法?”我想,學生既然想說,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們就得讓他“盡興”。一年級的學生思維火花才剛剛燃起,我們不能輕易地把他澆滅,我們要保護他們的自尊,放飛他們的個性,這樣才能激起他們學習的興趣。
在課堂上經常讓學生多議一議,評一評,學生在議論中不但學會欣賞他人的優點,還會反思自己的不足,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培養、發展其創新思維。比如,在教學二冊教材練習三的第7題“媽媽有100元錢,要買一套衣服,可以怎么買?應付多少錢?”時,一生這樣回答:“媽媽可以買一件黑色的上衣46元和一件白色的上衣34元,應付80元,還能找回20元。”這個學生回答后,我笑著說:“大家來評一評。”很快就有同學站起來說:“小樂同學,你計算得很對,回答得也很完整。可是,媽媽是要買一套衣服,應該是一件上衣和一條褲子。”評價得很委婉到位,學生在自評中學到了他人的優點,又發現了自我的不足,并養成從小認真審題的好習慣。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因此,數學課堂要充分利用教具、學具讓學生動手操作,為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例如:《動手做(四)》“練一練”第3題“充分發揮你的想象力,用七巧板拼出你最喜歡的圖形”,教學時,我讓學生充分動手玩,可以一個人獨拼,也可以兩個同學合拼,甚至小組合作;可以用一副七巧板,也可以用兩副、甚至三副。這下學生可樂了,興趣十足,喜歡動畫片的同學拼了個葫蘆娃,喜歡動物的同學拼了各種各樣的動物,喜歡植物的拼植物,喜歡船的拼船……學生的個性就在活動中顯現,并在操作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