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東陽市江北小學教育集團茗田校區 張 瑤
“小學具”如何撬動“大課堂”
——《認識角》教學引發的思考
浙江省東陽市江北小學教育集團茗田校區 張 瑤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經常會使用學具。有些學具來自配套的學具袋,有些學具來自上課老師的改進。在這么多的學具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學具,如何將學具用活用透很考驗執教者水平。本文就由認識角一課引出了學具對于數學課堂的作用,看小學具如何撬動大課堂。
學具;數學教學;作用
《新課程標準》指出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全面、現實地認識數學學具的價值。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由此可見,兒童的思維是離不開實踐活動的。數學的本質在于化繁為簡,在于用簡單明了的方式表征復雜的自然和社會現象。在課改的春風下,一線老師都認識到要改變數學課的繁雜、臃腫。如何讓一節課變得簡約,讓孩子們徜徉其中,學得輕松,學得扎實,學得靈動,我們不妨以《認識角》這節課為例看“小學具”如何靈活地穿梭于課堂。
在這次教學中我使用了圓形紙、三角尺和活動角。三個小學具帶我們的孩子靈活地撬動了大課堂。
本節課中出現的第一個學具是圓形紙。圓形紙的第一次出現是為了尋找學生的學習起點。在這次使用學具的過程中,學生展示了他們認知中的角。
教學片段一:用圓紙片折角。教學過程中老師讓孩子在沒有角的圓片中折出一個角來,同時問孩子:“你的角在哪里?請你舉高,指出你的角在哪里?”學生踴躍的舉手發言,說出了學生們心目中的角。
與以往上課不同的是圓紙片不是用了一次就放著不用了。在認識數學上的角后,我再讓孩子們拿出剛剛的圓形紙,比較了生活中的角和數學中的角的區別。通過這次圓形紙的使用讓孩子們建立起了角的數學模型。
教學片段二:改角。老師讓學生拿出教學開始的時候折的角,讓學生自己重新思考看看哪些不是數學上的角,如果不是把它改成數學上的角。跟同桌指指它的頂點和邊。
三角尺是本節課出現的第二個學具。在這個學具的利用上,我采用摸摸角的頂點感覺尖尖的,摸邊感覺直直的,再摸整體。讓學生從點到線,以小見大,一步步完善對數學上角的認識,為下一步辨角做了充分的鋪墊。
教學片段三:摸一摸,直觀感知角特征。老師讓孩子拿起三角尺一起摸頂點,從直觀上感受頂點的特點,尖尖的。摸邊,感受邊的特點,平平的,直直的。然后摸整體,讓孩子對角有一個整體的認知。
通過玩角、比角。通過玩角讓學生認識了張口。通過一次次的比角,剪短角的邊,讓學生從非本質的干擾項中抽離出來認識到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沒有關系,和角的張口大小有關。
教學片段四:教師讓學生一起來玩一玩角。通過第一次玩角引出張口以及張口是有大小的,接下去教師和學生一起聽指令第二次玩角,初步感知角的大小和張口的大小有關
教學片段五:同學之間比角,通過比角引出兩個角相差很大時,用觀察法觀察。兩個角相差不大時,用重疊法比較(把頂點對齊,一條邊對齊,再看看另一條邊,哪個在外面,哪個角就大。如果重合,這兩個角就一樣大了。)意在讓孩子明白在邊長相同的情況下感知,角的大小和張口的大小有關)
教學片段六:和老師比角。1.尋找比老師的大的角(老師的自制角,邊要比學生的長)此時設疑:我的邊都比你長這么多啊,怎么就你這個大一些了呢?讓學生形成認知沖突在辨析。2.再找出比老師小的角(老師的自制角邊比學生的短),再設疑:那我把我的兩邊剪的比你的邊還短,現在你的角還比我小嗎?形成認知沖突在辨析。3.尋找和老師的一樣大的角,再設疑:把老師的角的一邊剪短,現在還和你一樣大嗎?最后設疑:把兩條邊都剪短一點,但是比孩子的要長一點,現在呢?為什么?從而引出角的大小和張口的大小有關,和邊的長短無關。
小學數學教學中,靈活地使用學具能幫助孩子們準確、完整的掌握和運用概念。在本節課中孩子們折角再折角就有效地突破了孩子們的元認知,即生活中的角和數學中的角是有區別的。三角板的三個層次的摸,讓學生感受到了整體與部分的關系。而教師所帶來的“自制的角”更是突破了角的大小和邊的長短沒有關系,只和張口大小有關系這一難點。看,小小的學具,只要精心使用也能撬起大大的課堂,作為一線的教師我們要多點巧思,讓孩子在學具操作中快樂地提升自己的數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