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陰師范學院附屬小學 許 珂
小學數學課堂資源的生成與合理利用
江蘇省淮陰師范學院附屬小學 許 珂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小學數學教學活動是師生相互交流、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與教師預設不太相關的教學信息。如何轉化并利用這樣的信息,使之成為一種有益的教學資源?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堂中善于捕捉并篩選出這樣的信息,巧妙地使之成為有價值的課堂教學資源。這樣,課堂中的生成性信息變成了有益的教學資源,從而讓課堂教學充滿了生機與活力。所以,我們應該在課堂中采取有效的調控策略,努力使課堂中的生成性信息變成一種資源,并為課堂教學服務。
我們知道,教材是一種重要的靜態課程資源,然而,靜態的教學資源不能滿足教學活動的需要,往往要通過由靜態到動態的轉換。動態資源是稍縱即逝的,需要我們及時抓住并妥善利用。課堂教學中,質疑并不是教師的專利,很多愛動腦筋的學生也會不經意地提出質疑,只要我們及時抓住這些質疑,也能讓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例如:在學習“圓錐的體積”時,學生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自己動手操作。學生們在經歷了觀察、操作、比較、概括的基礎上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圓柱的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學生很容易推導出計算圓錐體積的公式。然而,此時卻有學生提出了這樣的質疑:“這只能說明圓錐的容積是等底等高圓柱的容積的三分之一,與體積是沒有關系的,求物體的體積還需要其他辦法。”此時,我們應該利用這樣的質疑開展探究活動:如果這樣的物體看成是實心的呢?如何來求圓錐的體積?這樣的質疑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進而開展探究活動。正是這樣的質疑,使課堂生成了新的教學資源。而這樣的資源需要教師及時把握,并且能夠機智利用,從而讓學生的思維向更加縱深處發展。
課堂是動態的課堂。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雖然我們面對的是十幾歲的兒童,但兒童的思維常常使我們感到“意外”。這些意外是教師課前沒有預設的,那么如何處理這樣的“意外”?如何讓學生沿著教師預設的程序進行呢?如果教師只是牽著學生的思路走,就會扼殺學生的思維創造力,而且這樣的動態生成資源也會與我們擦肩而過,從而造成課堂資源的浪費。例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時,給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我們學過長方形、正方形與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誰知道梯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呢?”此時,立即有學生答:“梯形的面積是底乘高再除以2。”“你怎么知道這樣就能求出梯形的面積呢?”本來以為這樣的問題學生沒有學過,會等待教師的講解,然而,這個學生直接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使教師預定的教學流程止步。面對課堂中的意外生成,怎樣處理比較合適呢?此時,不妨嘗試再問:全班有多少同學了解怎樣求解梯形的面積呢?用什么辦法才能計算梯形的面積呢?此時,學生們變得沉默了。于是引導學生就梯形上底的兩個端點向下作垂線,這樣得出了兩個小三角形與一個長方形,分別計算他們的面積,加在一起即可得出梯形的面積。
心理學家蓋耶說過:“課堂教學中如果不考慮嘗試著利用學生的錯誤,甚至不允許學生犯錯,那么就一定會錯過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錯誤常常出現。此時,教師應該正確地對待學生的錯誤,并把它利用到教學過程中。這樣,就使錯誤巧妙地變成教學資源而服務于課堂。例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就要求學生觀察圓錐,討論圓錐的體積計算方法。經過交流后有的學生認為:圓錐的高可以畫很多,并且他們是相等的。面對學生這樣錯誤的理解,教師不是立即給予否定,而是開展辨析活動。首先,讓學生談談什么是圓錐的高。接著,動手操作,從頂點沿側面到底面圓周上的邊上畫線。此時,有學生認為圓錐的高應該是從頂點與底面垂直的線,其中的距離是圓錐的高。因此,一個圓錐的高應該只有一條。這樣,通過大家共同的辨析明確了圓錐高的定義。此時,繼續追問學生:那我們如何測量圓錐的高呢?通過這樣的引導,巧妙地把學生的錯誤理解轉化成一種教學資源,從而進入新課的學習之中。因此,學生在課堂中的錯誤我們并不能一味否定,而是應該利用這樣的錯誤來糾正學生思維的判斷。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指出:“個體不是空著腦袋在學習情境中盲目地碰撞,而是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開展學習活動的。”實踐證明,學生在面對學習材料時,首先總是與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系到一起。所以,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重視實際生活資源的利用。我們知道,數學知識來源于人類的實際生活中。生活中的教學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是十分密切的。利用生活資源開展數學教學,既拓寬了學生的數學視野,也加強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例如:在教學“千克的認識”時,就開展了“掂一掂”的活動,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掂量,使學生建立量感。接著,讓學生回憶平時去菜場買菜時菜場的商販是用什么作單位的,學生立即說菜場的商販都是用斤或公斤,而有的學生立即站起來說:“那是用桿秤稱的,使用電子秤的都使用千克作單位的。”最后,還給學生講述有關“斤”與“兩”的使用。原來,這兩個計量單位是我國民間使用的單位,現在已經使用國際單位制了。生活中的教學資源無處不在,只要我們充分挖掘,就可以為教學服務。同時,利用生活資源可以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總會不斷有動態的生成資源出現。只要我們抓住時機,就能有效利用動態生成資源。教學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的聰明智慧,而教育的智慧必須融入各種教學實踐中去,通過教師的不斷實踐,使之成為教學的亮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課堂中出現的動態生成轉化成一種資源,從而被課堂教學所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