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阜寧縣新溝實驗學校 王中華
經過多年的課改實踐,農村初中仍未走出應試的“窠臼”,原因既有學生基礎的參差不齊、數(shù)學學科的抽象,也有教師“注入式”的教學方法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教師應由教學的主動者轉變?yōu)榻虒W的促進者,實現(xiàn)角色的轉變,要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堂的討論交流,豐富學生的認知結構,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促進他們數(shù)學素養(yǎng)的提升。
在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以問題為媒介,提出明確的任務,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開展有效的課堂互動。教師在課前要精心備課,盡量設計開放性、發(fā)散性、有梯度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中來。如在蘇科版九上《圓》的教學中,教者出示東周古幣(外圓內方)的圖片,引入生活中的圓,讓學生列舉生活中圓的實例,思考它們?yōu)槭裁匆龀蓤A形的?接著,教師讓學生觀察繩子、圓規(guī)畫畫的過程,看看從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由此會得到什么結論。教師從生活中常見圓形的實例,顯示古代勞動人民的創(chuàng)造智慧,引發(fā)學生的自主思考、討論交流,學生會歸納總結出圓的定義:線段OA繞固定的一個端點O旋轉一周,另一個端點A所形成的圖形叫作圓。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圓上各點到定點(圓心O)的距離有什么共同特征?到定點(圓心)距離等于定長(半徑)的點有什么共同特征?車輪為什么做成圓形的?學生在完成探究任務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圓的集合定義,初步地感知圓。學生認同車輪是圓形的,但一時又說不出有什么好處,教者以課件分別模擬圓形、正方形、橢圓形車輪的行進過程,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圓的廣泛應用。
農村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他們偏愛直觀的思維方式,學習起來較為困難,大多數(shù)學生未能養(yǎng)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的習慣,所學知識容易被遺忘。教師根據(jù)這一特點,在導入新課環(huán)節(jié)中加入復習回顧這一互動內容,能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也為順利學習新知打下了基礎。 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配方法》的教學中,教者提出問題:“完全平方式是幾項式?若x2+ax+16是完全平方式,則a的值是多少?若4x2+12x+m是完全平方式,則m的值是多少?解方程3x2=1;(x-3)2=2;3(x+3)2=2;y2-6y+9=25。”教師復習完全平方式、開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內容,為后面讓學生嘗試運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埋下伏筆。教者讓學生觀察y2-6y-16=0的解題過程:移項得y2-6y=16,兩邊同時加上9得y2-6y+9=25,即(y-3)2=25,得到y(tǒng)-3=5或y-3=-5,解一次方程,得y1=8,y2=-2。學生觀察解法后,會產生疑惑:“為什么在第二步兩邊同時加9?”大家議論紛紛,聯(lián)系復習的內容,會發(fā)現(xiàn)是為了配成完全平方,便于利用開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師提出問題后,要適當“留白”,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時間。學生只有經過深入的思考,才能獲得理解、感悟,才會與同伴彼此分享,才樂意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回答后,教師要進行重復、補充,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參與互動的意識。當學生意識到自己的觀點被教師認可時,他們就更愿意與同學交流信息、分享觀點,從而促進知識的理解與內化。
數(shù)學知識較為抽象,如果教師的教學方法單一,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容、學生情況,采取多樣的教學模式,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采用學案導學。“導學案”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分為預習導學、課堂導學、精講點撥、拓展延伸等內容,既便于學生預習和回顧上過的課程,又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品質。在“導學案”模式下,教師要注重啟發(fā)性,誘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
如在《字母表示數(shù)》的教學中,教師設計如下的預習導學:(1)預習課本,完成練習:濱海縣城人口為a萬人,有綠地面積b萬平方米,平均每人擁有綠地多少平方米?一個長方體的長為a,寬為b、高為6,它的體積是多少?表面積是多少?(2)課堂導學。在組內助學與小組展示環(huán)節(jié),教者讓學生觀察等式:2+4=4+2,3+(-1)=(-1)+3,0+(-3)=(-3)+0……由以上各式,聯(lián)想到什么運算律?如何表示?底為a、高為h的三角形的面積是多少?用同樣大小的小正方形紙片拼成大正方形,邊長分別為1,2,3……第2個正方形比第1個正方形多幾個小正方形?第3個比第2個多幾個小正方形?第10個比第9個呢? 第100個比第99個呢?第n個比第(n-1)個呢?你從中發(fā)現(xiàn)了什么?……教師以導學案導學,讓學生經歷探索規(guī)律并用字母和代數(shù)式表示規(guī)律的過程,掌握從具體到抽象的思想方法。教師也可以運用展評學習法,讓學生、小組展示個人或合作學習的成果,讓他們相互評價、質疑,可以增加學生表達交流的機會,激發(fā)他們對問題的思考,進而探求問題的本質。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重視講授與鞏固環(huán)節(jié),以闡述、證明、演示為主,教師布置與講授相關的任務,并讓學生小結本節(jié)課的心得體會或存在困惑,往往學生還沒說完,老師就因時間等原因匆匆下課。教師要合理安排時間,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根據(jù)不同環(huán)節(jié)合理安排時間,以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的消化與吸納。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有很多學生沒有獲得發(fā)言的機會。教師要爭取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課堂互動中,實施多樣的組織形式,開展分層教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應有的發(fā)展。教師可以開展小組學習,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將不同基礎水平、興趣愛好的學生進行分組,明確各自的職責,提出具體的要求,讓他們在討論交流中分享信息、溝通情感,在思維的不斷碰撞中加深問題的理解。
總之,在農村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注重教師、學生、媒體之間的互動,優(yōu)化教學方法,激活學生的思維,增進他們的交流,讓他們在討論、質疑中主動發(fā)展。
[1]查有梁.“交流——互動”教學模式的構建(下)[J].課程·教材·教法,2001.
[2]胡明曉.課堂互動的內涵、實話原則及策略[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11.
[3]黃興豐.數(shù)學課堂活動的研究——聚焦探索實踐課,反思數(shù)學教學改革[D].華東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