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h實驗小學 徐海軍
傳統教學中,教師將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重視課堂的預設,而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預料之外的回答往往被教師所忽視。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往往會生成一些新的教學資源,教師應及時捕捉,因勢利導,調整教學預設,發揮自己的教學智慧,使教學變得靈動,也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生成性資源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失的資源,教師要以生成的眼光進行教學,對生成性資源進行合理開發與利用,以開發學生的探究思維,實現學生從“學什么”到“怎么學”的飛躍。
“生成”,有自然形成之意,它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諸多要素整合而產生新的事物。學生進入課堂不是一張白紙,而是有各自的學習與生活經驗,經過教師的引導,先前的經驗與新的知識融合起來,產生新的經驗,會對新知的學習產生不同的影響。
傳統教學強調預設教學,課前預設的優勢是使學生對書本知識的學習更直接明了,但也有忽略學生個性發展的缺點。預設是生成的基礎,沒有預設生成就缺失了方向,生成是預設的延伸,沒有生成學生就失去了天性,兩者缺一不可。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考慮教學內容,還要考慮課堂互動中的生成性資源,要釋放學生的探究與實踐能力,讓他們在互動中產生思維的碰撞,實現知識的自我建構。
很多教師仍受“注入式”教育的影響,他們對生成性教學資源的認識不足,在備課時未考慮到生成性資源,雖然絕大多數會根據教學進行一定的調整,但當課堂出現突發情況時,往往會處理不當,影響了教學成效。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合理地利用生成性資源。
數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邏輯性,學生犯錯是不可避免的,教師不能將錯誤視為“洪水猛獸”,要正確看待學生的錯誤,要了解學生產生錯誤的原因,因勢利導地轉變錯誤。如在《數的整除》的教學中,教者引入生活實例:“小華家裝修新房,客廳是長6米、寬4.8米的長方形,準備用整塊的正方形地磚鋪滿客廳的地面,市場上有邊長為30、40、60、80厘米等四種不同規格的地磚,小華家想選尺寸較大的地磚,該選哪一種尺寸呢?”學生經過思考后,有一位同學舉手發言:“既然要想尺寸大的,當然選邊長為80厘米的那一種?!贝藭r,一位男生反駁他的觀點:“我認為不會簡單到只選最大的一種地磚,應選稍小的60厘米地磚?!痹趯W生爭論時,教者并未直接下結論,而是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如果有一個過道寬1米,我們準備用整塊的正方形地磚鋪滿客廳的地面,這時應選用最大邊長為多少的正方形地磚(有10、20、30、40、50、60厘米)?”此時有學生說:“應用整數塊地磚,如果只看地磚的大小可選用邊長為60厘米的地磚,但不能正好鋪滿?!绷硪幻麑W生說:“如果用邊長為50厘米的地磚,正好能鋪滿,所以地磚的邊長應該能被過道的寬整除,在此基礎上,邊長越長越好?!苯處熢賹W生引入剛才的問題上:“既然這樣,小華家的地磚應選用哪一塊呢?”學生紛紛指出,應選邊長為60厘米的地磚。學生對尺寸較大的地磚產生認知錯誤,認為地磚越大越好,殊不知忽視了實際意義,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題意,利用生成性資源,讓學生明白了最小公倍數的含義。
由于學生的學習背景不同、分析問題的角度不同,他們對同樣的問題會產生千差萬別的想法,會產生意見的分歧。教師要善于抓住這種分歧,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以促進新概念的生成。如在《循環小數》的教學中,學生已學過循環小數和循環節,在循環節的辨析上產生了分歧。教師提出問題:“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循環小數,4.24242424……它的循環節是多少?”學生在分析循環節的時候,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有學生說循環節是24,也有學生認為循環節是42,此時教師讓學生說說:如何判定一個小數是循環小數,它的循環節是什么?通過對照定義,他改變了自己錯誤的說法,認為正確的循環節應該是24。
教師向學生呈現兩種不同的解法,讓學生通過對比,體會哪種解法更有優越性。如在《分數應用題》的教學中,教者提出問題:“現在有一只桶裝了半桶油,倒出油的后,還剩12千克油,這種桶能裝油多少千克?”教者為學生提供了兩種解法,一種是列方程解題,另一種是列算式解題?!斑@兩種解法,你們更喜歡哪一種?說說為什么?”此時有學生認為習慣用的算術方法就很好,教師提出一個新的問題:“某校男生人數占等于女生的男生人數的比女生人數的少4人,求這個學校的學生人數?!蓖瑫r讓學生用列算式的方式解決,學生頓時抓耳撓腮,露出無奈的表情。他們通過對比發現,在解決稍復雜的應用題時,列方程解題有自己的優勢。學生在解應用題時,根深蒂固的算術經驗使他們不善于列方程解應用題,教師列出兩種解題思路,讓學生通過對比體會到未知數的優勢,自然地接受了列方程解應用題的解法。
在數學解題過程中,解題思路是比較重要的,有些同學只關注正確的答案,卻忽視了解題的思路,還有一些學生不明確為什么要運用這樣的解題方法。每一道題都有不同的解法,如何面對不同的題目運用解決問題的通解,需要學生去思考、分析。如計算:(1)
同樣是計算題,題(1)利用乘法分配律較為簡單,題(2)用乘法分配律的逆運算較為簡單。而按運算法則也能完成,為什么要運用這兩種方法呢?學生經過思考、討論后得出結論:在分配律與逆運算后出現了整數。解決數學問題,既有適用面廣、推理明晰、易被大多數人掌握的“通法”,也有只適用于一些特殊情況、技巧性強的“特解”。通過兩種解法的對比,讓學生找到兩者殊途同歸的地方,能引發學生的思維火花,促進學生的深入思考。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唯分數論”扼殺學生的求知天性,要樹立生本理念,捕捉課堂的“意料之外”,智慧處理,并加以合理開發和利用,構建靈動的數學課堂。
[1]林忠.“互動生成性”數學教學的行動策略[J].江蘇教育,2006.
[2]李祎.生成性教學資源調查研究——以數學學科教學為例[J].中國教育學刊,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