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海中等專業學校 龔亞俊
做過老師的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每次考試一結束,學生都會說:“唉,這次沒考好,其實我都會做,就是計算粗心了!”家長也會說:“要是計算不粗心,就能考一個好的成績。”是啊,計算就像學生學習路上的“攔路虎”,有的學生計算的過程都正確,可是結果錯了。在數學教學中,學生計算的正確率一直影響著學生的數學成績,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迫在眉睫。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來談一些體會:
在數學教學中,很多學生都認為計算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他們對一些法則、定律、定理等知識要重視得多,也學得比較扎實,他們認為計算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在學習的時候認為掌握方法就夠了,不去反復練習。在計算的過程中也是過于自信,覺得是小菜一碟,在解題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馬馬虎虎,草草了事,結果是錯誤百出。只要學生把計算重視起來,就會提高成績,一份數學試卷,計算要占到分數的一半。有效地提高計算的正確率是提高數學成績的關鍵,我們一定要從思想上重視起來。
這幾年,我們國家對各年級的教材都進行了改革,刪除了一些難、偏、舊的知識,教學內容的難度已經降低了許多,比如代數式的運用、因式分解、方程、二次函數、不等式等內容,在要求上都降低了許多,這本來是一件好事情,但是在中職的教材中有許多內容,比如解析幾何、代數等知識都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 在教學這部分內容的時候,由于知識之間缺少銜接,老師認為很簡單的計算問題,卻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隨著現在生活條件的提高,普通的家庭都可以為孩子買一個計算器,所以人手一個計算器已是常態。學生只要遇到計算就依賴計算器,拿起來就摁,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對計算器產生依賴心理,沒有了多次反復的計算,學生的數感得不到培養,也就不能主動地、自覺地理解數和運用數。惡性循環,這樣有嚴重地影響了學生計算的準確率。
學生單純做計算題,往往是枯燥乏味的,時間長了就會覺得厭倦。中職學生都比較好動,并且與普通高中的學生相比,基礎也比較薄弱。所以要培養他們計算的興趣,我們可以采取形式多樣的練習形式,比如比賽、搶答、闖關等多種形式。這樣可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經常這樣訓練下去,會提高學生的計算準確率。
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形象地說:“良好的習慣是一個在自己的神經系統中存放的一注道德資本,這注資本不斷地增長著,一個人自己畢生都將從它那里得到利息。”習慣的好壞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非常大,良好的數學計算習慣對數學學習更是十分重要。
學生計算出錯的重要原因是學生習慣口算,口算過多就容易出錯,考試時心理緊張,運算過程中再過多運用口算,結果在腦子里一閃就寫到紙上,這樣的錯誤在復查時也較難查出。有一部分同學由于平時數學成績不太理想,在考試時心理緊張,害怕考砸,擔心做不來、做不完,結果忙中出錯。有些同學由于緊張還會出現暫時遺忘,熟悉的知識一時想不起來,或把簡單的計算,如移項、合并同類項、去括號等算錯,容易犯一些低級錯誤。 在考試過程中需要填寫答題卡,書寫范圍有限,要是第一遍寫錯了,就沒地方去修改重來了,我們在教學中要求同學們先在草稿紙上計算,然后把正確的答案謄寫到答題卡上。但是因為是草稿,為了追求速度,很多同學就胡亂書寫、口算、變換式子也是憑借感覺,只要算出答案就開心地寫答題卡去了。事后再檢查,自己都不知道原先是怎么計算得出的結果,又要重新計算一遍,浪費時間不說,還容易出錯。所以我們要讓學生養成認真打草稿的習慣。
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一定要不惜時間讓學生多練,對定理、公式、運算法則等,在理解的基礎上還要通過多練習來鞏固記憶,加深印象。必要時對一些知識點進行專題強化訓練,效果會更好。通過問卷調查,有80%的學生認為這樣的專題考查訓練效果很好。
每次考試結束,我們都要講評試卷,在講評試卷時,我們不能只滿足于把試卷中的題目講透,要善于對試題進行變式引申,舉一反三,這樣才能使學生“既見到樹木,也見到森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要求我們在講評試卷之前認真備課,看看學生在計算方面存在哪些問題,這樣進行知識積累,幫學生歸納總結,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我們還要對解題思路及知識的內在聯系進行分析,還有書寫的規范性、運算的技巧及準確性等,我們老師平時的書寫也要規范,重視自己的示范作用。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結果,需要我們持之以恒地訓練,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培養出新世紀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