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 陳心憶
卷 首 語
追出精彩,問出格調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追問策略及技巧的一點思考
江蘇省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 陳心憶
《教學方法與藝術全書》是這樣給“追問”下定義的:“追問,是對某一內容或某一問題,為了使學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問之后又再次提問,窮追不舍,直到學生能正確解答為止。”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追問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用到的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種手段。教師通過追問,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培養學生全面思考的能力。下面,我就以平時課堂教學中追問策略及技巧說一點思考。
在具體教學活動中,特別是數學教學,很多時候往往解題的過程要比結果重要得多。教學中,老師提出問題后一般會有許多同學都能順利地回答正確,但是其中有部分同學可能并不知道其緣由,這時追問就至關重要了。“打破砂鍋問到底”能為同學找到思考的路徑。比如在一年級上冊《比一比》一課中,在教學比長短的時候,兩個小朋友手里分別拿著兩根繩在跳,讓學生判斷哪根繩子長,哪根繩子短。很多學生一下子就能說出正確答案,但是問其是怎么想的,他們卻說不上來。我便稍稍追問一下:“跳繩的時候繩子是彎的,能一下子比出長短嗎?”學生恍然大悟,理清思路。通過追問正確的答案,找出解題的思路,讓學生在學習中能獲得更大的快樂和收獲。
在數學教學中,有時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學卡在某一個點上,像被什么東西擋住去路,絞盡腦汁,想盡一切方法就是鉆不進去,挖不到最里面的東西;再比如,低年級小朋友剛剛入學,語言表達水平有限,比手畫腳半天,想說的也說不出,怎么也不能把心里所想表達出來,學生的回答浮于表面,缺乏深度。此時就可以通過追問表面來探求深層的想法。如在一年級下冊“20以內退位減”復習課的思考題教學中,題目給出一張9宮格圖,上面不同位置寫了3個數,要求學生填數,使橫行﹑豎行﹑斜行上3個數相加的和都為15。學生回答,首先選有4﹑2和一個未知數的橫行,算出未知數是9;也有首先選有4﹑5和一個未知數的斜行,算出未知數是6;還有首先選2﹑5和一個未知數的斜行,算出未知數是8。此時我就追問:“請同學們觀察剛才三個同學選擇先算的那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由此啟發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結合學生的回答,搭建一個跳板,引領學生走過狹隘,向更寬廣﹑更高﹑更深層的地方繼續探索發現。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指出:“錯誤本身乃是達到真理的必然環節。”恩格斯說:“要明確地懂得理論,最好的道理就是從本身的錯誤當中,從親身經歷的痛苦經驗中去學習。”在數學課堂上,教師有時就很愿意看到學生出錯,一旦出現錯誤,我們就剖析它﹑解決它,使它變成寶貴的教學資源。比如,在教學五年級《小數加減法》時,一位同學在豎式計算時把3.6+4算成了4(整數部分的“4”寫到了小數部分的“6”下面)。當時我并沒有馬上指出他的錯誤,只是問道:“題中筆記本的3.6元可以寫成什么?”學生回答:“3元6角。”師:“鉛筆盒的價錢呢?”生:“4元。”那位同學在我的追問下突然發現了什么,迅速上臺將錯誤的答案改正了過來。通過有效的追問,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又不露聲色地擊破了教學難點,讓學生在自我辨析的過程中更加深刻地認識了事物的本質。
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在教學活動中,對于教師提出的同一個問題,答案雖然都一樣,但是有時學生會有不同的更為新奇﹑簡便或是發散性的解決方式。教師通過對新奇思路的追問,鼓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進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比如在教學二年級《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我讓學生計算:1000-468,大多數學生是通過直接減得到的答案,可有一個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計算方式,他沒有直接減。我就追問:“你是怎么算的,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嗎?”學生回答:“我用999減去468,再加1。”對于這樣的計算方式,很多學生都抱有疑問,覺得并不簡便。我繼續追問:“你為什么要用999去減呢?”生答:“因為999是最大的三位數,和1000只相差1,如果是去減一個三位數,它不需要退位,計算起來反而更方便。”說完,其他學生恍然大悟,這真是個新奇又簡便的好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課堂教學最大的技巧是教師善于因時改變自己的教學計劃。”課堂上,學生總時不時地會“語出驚人”,說出讓教師意外的話來,如果熟視無睹或是隨便搪塞過去,都會讓我們和生成擦肩而過,無形中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此時教師對于意外之事的追問,能使課堂更加靈動,顯得追問更加精彩。比如,我在教學一年級上冊《比一比》時,一個坐著的小女孩和一個站著的小男孩的圖中高度一樣,要求根據圖判斷誰高誰矮。一個小男孩直接手也不舉,激動地說:“一定是小男孩高!因為在家里就是我爸爸比我媽媽高!”我便追問:“你觀察到這兩個小朋友的狀態了嗎?”小男孩看了看有些遲疑。我繼續:“讓我們請兩個同學來扮演圖上的男孩﹑女孩吧!”我請來班里比較高的女生和班級較矮的男生,按照圖中的要求,在女孩坐著,男孩站著的狀態下兩人一樣高,我追問那個小男孩:“你現在能確定一定是男孩高嗎?”男孩猶豫了:“好像不能確定……”我順勢繼續追問:“那你說,怎樣才能比出他們的高矮?”男孩答:“他們都要站起來,站在一起,才能比出來。”雖然小男孩之前的答案錯了,但通過老師一次次的追問﹑領導﹑情景再現,男孩掌握了比較高矮的方法。意外之事雖然不能預設,但是可以利用,巧妙地引導點撥,讓學生的“意外之事”生成為我們掌握知識的契機,保證生成的正確方向,讓它成為教學中畫龍點睛之彩。
實踐證明,課堂追問是門藝術,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繼續摸索和總結,爭取追出精彩,問出格調。
book=1,ebook=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