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紅
和學生一起發現世界之美
范曉紅
2015年4月,一封辭職信風靡網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一位教師瀟灑地轉身,贏得無數喝彩,她的這封辭職信甚至被評為“史上最具情懷的辭職信”。選擇無可厚非,但這句話卻并不應該作為和學生的告別語。“世界那么大,我們一起看。”——換成這樣說,該多么好啊!
和學生在一起的世界,小么?如果一個教師覺得教育能提供的世界小,或者一個教師讓他的學生覺得學習的日子天地狹窄,“只看見四角高墻上的天空”,只有試卷和分數,那么,不是教師出了問題,就是教育出了問題。
宋真宗趙恒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一定有人覺得他的話太功利,但是他說的并沒有錯,只不過他的視野比較狹窄,表述也不夠詩意。如果把“書”看作是“教育”的象征,這個“書”確實會像魔法師一樣變出無數東西。教育不是狹隘、單調、機械、枯燥和殘酷的,如果只看見試卷和分數充其量只不過是買櫝還珠。好的教育,能帶給學生的一定是無限的世界——豐富的、多樣的、精彩的、滿足人各種愿望的。偉大的教師,沉浸其中,樂而忘返,絕不會覺得天地狹小。書籍和課堂都是發現世界的門和窗。做教師的,所做的工作就是和學生一起推開一扇一扇的門窗,發現一個一個美妙境地。好的教育,是教師和學生一起發現無窮無盡的美與“財富”。這個發現的過程,是成就教師和學生的過程,是獲得幸福和榮耀的過程。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云。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當教師把目光從向外的艷羨,轉回教育本身,就會發現學科之美、學習之美、學生之美、生活之美,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一花一世界,是屬于花的完整世界,也是屬于你的學科世界。每一朵花,既可以是語文,也可以是數學、是物理……“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生物老師以屬種分辨桃李梅櫻,地理老師用緯度解釋江南春早,物理老師在落英繽紛之時談談重力,數學老師用概率預測金秋時樹上的果實,語文老師從“東風來了”那一刻起,與學生每天吟詠一篇關于春天的詩文,整個春天應該都不夠用吧。而一個孩子,在與你相處的時空中,身體發育,人格成長,智慧豐盈,能力增加,又何嘗不是一個奇妙而美好的變化過程?
立足當下,在教育這個世界里做一個不倦的發現者吧!帶著學生一起去不倦地發現吧!以自己所學所能度人度己,迎接我們的將是無限驚喜。多年以后,當我們和學生都老了,回憶起校園,想起窗外的風雨都曾是饒有興趣的學習內容,是一條曲線、一段軌跡、一串音符,是一首詩、一幅畫,也是一段快樂的時光,我們的人生是不是更幸福呢?
美是這個世界的永恒的光,它永遠與教育同在,需要我們用慧心和慧眼識別,需要我們用勤奮和耐心求索。不要猶疑,和我們親愛的學生一起去追尋它吧!
(作者為江蘇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泗洪縣教育局教研室初中語文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