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 俊
(江西傳媒職業學院,江西 南昌 330224)
高校招生就業新供給思路的應對方式
龍 俊
(江西傳媒職業學院,江西 南昌 330224)
人才是企業乃至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我國高等教育中,人才的培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新供給思路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思路,在高等教育領域,則是指通過高等教育,將學生培養成為高素質、高能力,能為社會所需求的人才,新供給思路的貫徹對我國高校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主要探討如何對我國高校貫徹和落實新供給思路,從而促進我國高校的不斷發展。
高校;招生就業;新供給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絕大多數高中畢業生都能夠進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雖然高校擴招能夠提升新一代整體的受教育水平,但卻導致了普教化現象嚴重,高考失去了用來篩選人才的重要作用。高等院校數量不斷增加,開設的專業數也在不斷增加,許多高校在課程的教學方式設置上,缺乏對理論與實際應用的相關經驗,許多本該重視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課程成了理論性的課程。高校在師資隊伍薄弱、教學能力不足的情況下,肆意開設專業,導致學生在畢業后缺乏必備的專業技能。在課程方面,我國高等院校大多都是以理論知識傳授為基礎,輕視實際操作能力,導致課程的設計方面很少有涉及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課程,學生很難掌握與本專業相匹配的實踐能力。
大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過程中,缺乏實際動手能力。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理論知識有余,而工作能力不足。由于學生缺乏相關的實踐工作能力,動手能力難以令用人單位滿意,短期內也很難將學習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導致用人單位對學生缺乏認同感,學生離職現象嚴重,降低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穩定性。
高校在教學課程內容設計上,很少將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等內容穿插到各類課程中去,大多數就業指導課程流于表面,教師也往往是從大學畢業就來到另一所大學工作,缺乏對行業的了解和求職的經歷,無法在實際意義上對學生的求職和就業做出指導,學生對于就業前景、目標一片空白,導致學生的工作意愿下降,甚至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
高校開設的創新創業方面的教育培訓課程,支持大學生在畢業后進行自主創業。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在實際教育教學中,仍然以單方面的理論知識傳授為主,忽視了對學生創新思維和自主創新意識的培養。在日常學習過程中,部分開設的創新創業指導課程,大多流于形式,教師往往沒有創新創業經驗,只是“照本宣科”。偶爾有一些創業成功者舉辦創業指導講座,由于個體化的差異,缺乏實際作用,無法激發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更無法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學生往往停留在畢業后找工作的單方面路徑上,就算有學生有創業的想法,卻往往因為經驗不足、實際操作能力差而放棄。
西方國家早已開始重視學校供給側的重要意義,從西方國家的發展狀況中可以看出,這些國家的人才是最重要的發展戰略資源,也是整個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最重要部分。而我國對人才的重視程度偏低,大多數將資產、設備等方面放在首要地位,缺乏對人才的重視,也沒有將人才的作用發揮到較高的水平。因此,這對于高校新供給思路的發展也起到了相應的阻礙作用。
以新供給思路為出發點,推進招生就業改革,是要大力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突破傳統教育的常規,通過社會實踐,在實際項目學習中為學生帶來知識,也讓學生體會到創造的樂趣。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想法成為現實,既是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的鍛煉,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創新創業興趣的過程。與此同時,提升大學生的社會競爭力,讓大學生能夠自主的進行創新與創業工作,同步帶來更多的就業崗位,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減少待業、失業現象的產生。
現有的創新創業教育形式過于老套,沒有脫離傳統教育思想的制約,也沒有將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進行系統化的規劃,沒有形成創新創業教育科學系統的工作和教育機制。大多數課程本質上還是一種老套的教育進程,僅僅包含了部分創新創業教育元素,流于表面,沒有切實的課程規劃和實際操作,對于創新創業教育來說顯得過于傳統和不完善。因此,創新創業教育應該遵循趣味化、多元化、項目化的設計準則,在課程上融入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等方面,注重人與社會的有機結合,在課程評價上注重結果和成果導向。根據創業者創新程度從低到高,將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分為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創新課程三類?;A課程主要是培養創業者的創新創造能力,以趣味化的方式提升創業者學習者的興趣和邏輯思維能、自主創新能力。拓展課程是讓學生熟悉與“互聯網+”相關的信息通信技術,并嘗試用新型技術來為自己創新學習進行服務。創新課程是為了讓學生真正成為有意向、有能力、有自主創新意愿和愿望的創業者,讓其所學真正為自己服務。
互聯網由于具有海量的信息內容,對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具有重要的導向意義。在影響最為廣泛和深刻的網絡上,應有獨立的網絡空間,提供給創業者們進行資源共享,創造出別出心裁的案例。在互聯網和創新創業教育的共同協作下,既可以有個體的創業者空間,又可以有小隊或團隊的集體創業者空間。既有私人創業者空間,又有公益性的創新創業教育空間。共享和分享各種各樣的想法、社會資源、學習資源。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構筑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創業者空間。培育有共同愛好的學生社群,吸收具有專業實力和背景的導師教學,組織具有創新創業想法的創業者進行實地操作,為創業者設立其所需的各種資源整合空間。線下提供創業者們與導師、專家等面對面見面、指導,通過作品展示和相互交流學習等形式,以發布課題、任務等方法進行創新創業教育研討。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組織創業者合作協作,完成自己預想中的創造。建設以工坊等形式為中心的技術空間,為創業者提供日常學習和創造等所需的必要工具和輔助材料。與學校、政府、校外企業、協會、公益組織等進行對接和交流,全面分享各自的見解和創意。大力扶持創業者與企業等進行對接,提升創業者的操作空間。
教師對大學生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擁有良好的師資力量才能促進大學生的教學和發展。創新創業教育方面高校缺乏科學化、專業化的師資力量,雖然教師有著充足的知識含量,但沒有經過實踐檢驗,沒有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教師在教育理念、學生定位、教學方式等方面沒有經過培訓,教師能力也沒經過實際驗證,跟不上創新創業教育的高速發展。通過對師資隊伍進行革新,培養教師的專業能力,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提供重要的推動作用。無論是傳統教育還是基于互聯網所誕生的新型教育模式,教師的作用都是無可替代的。為了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的水平和質量,創新創業教育需要一大批擁有自主創新意識、創新精神以及合格的實踐操作能力,熟悉互聯網,能夠根據互聯網開展線上線下的創業教師。針對如今創新創業教育現狀,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依托社會資源組建一支實力與資格過硬的教師團隊,吸納學科領域專家,邀請行業創業成功人士開展講座,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解決在創新創業教育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從而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學質量,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提供重要的推動力,實現高校的新供給思路不斷深化和貫徹。
龍 ?。?980—),男,江西贛州人,江西傳媒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教學改革。
責任編輯吳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