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市長江中學 李春琳
數學語言,讓數學課堂“亮”起來
江蘇省啟東市長江中學 李春琳
教師的教學語言是教師傳授知識,幫助學生解惑的主要工具,可以說教學語言直接影響到教學效率與質量。本文通過分析如何應用數學語言讓數學課堂“亮”起來,旨在提升初中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有效增強初中學生的數學素養。
數學語言;數學課堂;應用策略
縱觀初中數學教學的現狀,很多經驗型教師沒有及時改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依然實施“灌輸式”教學模式,教學語言非常枯燥,而且缺少趣味性與激勵性。而很多新手教師忙于教學工作,很少會對自身的教學語言進行鍛煉,很多新人教師的教學語言還處于模仿階段,語言重復啰嗦、用語不夠規范的現象普遍存在,教學語言的實際使用情況讓人感到擔憂。為了讓初中數學課堂“亮”起來,可以從提高自身教學語言的藝術性入手,讓教師的教學語言成為課堂上的亮點,從而吸引學生,讓他們積極地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因此,探究如何利用數學語言讓數學課堂“亮”起來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啟發性是教學語言藝術中的核心,教學用語如果具有一定的啟發性,將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教師要善于利用這種啟發性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語言要含蓄而不直接,讓學生能夠在富有啟發性與引導性的教學環境中學習數學知識。
例如:在學習“一次函數”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將新課引入這樣設計:
1.一盤蚊香長105cm,點燃時每小時縮短10cm,寫出蚊香點燃后的長度y(cm)與點燃時間t(h)之間的函數關系式;
2.在彈性限度內,彈簧的長度y(厘米)是所掛物體的質量x(千克)的一次函數。當所掛物體的質量為1千克時,彈簧長15厘米;當所掛物體的質量為3千克時,彈簧長16厘米。寫出y與x之間的關系式,并求出所掛物體的質量為4千克時彈簧的長度。
通過采用啟發性的數學語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的啟發思維,讓學生能夠聯系舊知識來解決新的知識,為后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整個教學過程就是師生之間的情感教育與溝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滿懷真誠的情感,在教學環節中融入對學生的關愛、信任以及期待,對每一個學生都應該給予鼓勵與關懷。
例如,在教學“圖形的旋轉”的相關知識時,教師出示鐘表盤并說:“我們就從最熟悉的鐘表開始吧。”“拿出表盤,動手玩一玩、轉一轉吧,看看你能發現什么?”學生交流總結:一是指針都是繞一個中心點旋轉的,這個中心點就是旋轉點;二是包括順時針和逆時針兩個方向。這一環節從學生最熟悉的鐘表入手,引導學生探索鐘表上指針的旋轉過程,把復雜的圖形的旋轉轉變為線的旋轉,降低了學習的難度。隨后,老師出示大風車,讓學生思考:“這是用哪個基本圖形做出來的?”“一個半圓,怎樣旋轉才能得到大風車圖案呢?”這時,一些學生則說道:“這些和我們今天所學習的內容關系大嗎?”雖然聲音很小,但是也被教師聽見了,實際教學中這樣的情況并不少,很多學生認為老師的課堂導入內容與教材知識聯系不大,所以需要老師增強數學語言的情感性,促使學生主動投身到課堂學習過程中。因此,老師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只要學生講出自己的看法,無論對與錯都要鼓勵,這是情感交流的一種主要方式,也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教學語言,能夠讓整個初中數學課堂“亮”起來。
課堂提問是教師在講解知識點過程中,根據知識性質與課程的實際需求,引發學生思考所提出與講授內容有關的問話語言。解決問題就是一種技能,但是提出問題則需要更多的想象力。一般初中數學教師都是采用教材上的例子來給學生提出問題,但是這些教材中的例子往往都會受到空間與時間上的限制,而且一般不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語也應該講究藝術性。
例如:在學習《銳角三角函數的簡單應用》的相關知識時,首先老師提出:“五一”節,小明和同學一起到游樂場游玩,游樂場的大型摩天輪的半徑為20m,旋轉1周需要12min。小明乘坐最底部的車廂(離地面約0.5m)開始1周的觀光,2min后小明離地面的高度是多少(精確到0.1m)?隨后,又提出:“摩天輪啟動多長時間后,小明離地面的高度將首次到達10m?”“小明將有多長時間連續保持在離地面20m以上的空中?”通過一步一步地深化提問內容,讓學生逐步融入教學活動中來,也能夠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掌握銳角三角函數的知識點,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始終保持著高昂的學習情緒,從而全面提升初中學生的數學素養。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新課程標準對初中數學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基于這個背景,初中數學教師要改善自己的教學觀念,要認識到傳統教學中存在的不足,要將新課程標準中的理念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來,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利用課堂語言教學的藝術性,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魅力,讓學生感受到全新的初中數學課堂,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1]李欣.新課標下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語言新要求[J].考試周刊,2008(31):83-84.
[2]焦德政.初中數學符號語言學習與教學探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14):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