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佳
【摘要】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毫無疑問是當今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作為一門人文語英語課程蘊含豐富的人文資源,肩負拓寬知識的使命。本文提出,大學英語教學應該成為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平臺,通過改進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整合教學資源、發揮課程和教材優勢,以適應時代的要求和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人文素質 大學英語 課堂教學
“人文”一詞,在拉丁語中為“human-nitas”,意思是人性、文化、教養。英語中的“humanitics”則是人文科學,是關于“人類認識自己”的學問,主要體現在人類對精神世界的認識上。就個人而言是一個人在人文領域的各種知識內化而成的個人素質,通過氣質、人格、修養得以顯現,“學會做人”是它的核心概念。。這種素質的形成過程較慢,但形成后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具體到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它是當前中國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實質是將人類文化成果通過知識傳授、環境感染以及自身實踐感悟等途徑,對人格、氣質、修養產生影響,并內化成人相對穩定的品質,培養具有積極的人生態度、高尚的道德品質、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堅強的意志和創新能力等優秀品質的人才。
一、高職英語教學中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
我國著名作家莫言認為:對于人文知識的功用,表現在可以加強當代大學生對社會的認識。2007年《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指出大學階段的必修課——英語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高校的英語課程在設立時就“應當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边@些規定根本上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看成是積極的語言使用者。大學英語教育應該是多元目標的通才教育, 教學目標除了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掌握還應包括對學生的自我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世界意識的培養, 最終全面提高學生人文素質。可以說,大學生人文素養的高低, 影響著我國未來的建設者的綜合素質, 更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因素。
通過調查, 我們發現許多高職院校的學生專業基本功較好, 但在社會常識、文化素質,美學鑒賞等綜合能力方面表現薄弱, 尤其是對英美歷史、藝術欣賞等方面知識相當匱乏,如問及“能否列舉出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和四大喜劇時”時, 60%的學生選“只能列舉一二”;75%的學生只是“偶爾”研讀英文報刊、雜志或小說。而在心態方面,大部分學生面對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80%的學生談到“學業及就業”感到有心理壓力。
這些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高校人文教育存在著一定問題。許多院校教育功利性色彩濃重,其專業設置都以學生就業為標準,把培養單一的專業技能與狹窄的專業技術理論知識看作是教學的主要內容,學校幾乎成了某種技術培訓班,其基本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表現往往不是很令人滿意,慣常性遲到、缺乏責任感和團隊協作精神等問題較突出。
二、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可行性
人文素質和大學英語教學內容之間存在既明顯又深刻的內在聯系。任何一種語言都不是孤立的符號,它總是和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或國家的歷史、社會文化等因素密不可分。首先,英語是人文學科的一個分支,其基本要素是英語語言、文學和文化,它本身具有鮮明的人文特性,也體現了一種人文精神。高校英語教學是實施和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一個重要教學工具,其教學中還應強化用語言表現出的文化的內容,使學生在應與語言習得之外,還能獲得到人文素質方面的教育熏陶。
其次,大學英語課程是所有專業的的必修課,與其他課程相比,它面向全校,課時較長,這就為人文素質教育的普及提供了堅實的人群基礎,使其在培養學生人文素質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最后,道德素質教育作為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通過與語言教育的良好結合,在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學而樂觀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方面能取得顯著效果。
三、實施人文化的教學途徑
1.充分利用教材,找準人文教育與教材的結合點。教材不僅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更是科研成果的結晶,為學生個體素質的發展奠定了較高的起點,并有助于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目前的大學英語課本選材和編寫科學、實用性強、人文知識涵蓋面廣、人文精神汲取的切入點恰當。在教學中, 只要善于捕捉、挖掘教材中人文的因素,使其與英語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巧妙聯系, 就能提供給大學生以實例思考和分析借鑒的機會,從而引導他們樹立科學的三觀。
2.傳統和現代緊密結合,采用人文教學方法和手段。有效的人文教學方法應包含討論、對話、啟發、實踐和反思等環節。這就要求教師采用靈活多樣的現代化教學方式,注重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 以計算機網絡為特點的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能選擇喜愛的、適合自己的內容,為學生營造了更理性的個性化學習環境。教師還可利用幻燈片、視頻等信息技術手段,把一些反映異國文化、歷史、藝術,人物等方面的視頻引進課堂,因勢利導,在進行語言輸入的同時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在提高的同時,學生對世界文化的了解和自身的人文素質隨之提高。
3.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實施交際教學法,利用對話、討論、角色扮演、情景模擬等形式,使學生真正成為交際性語言活動的參與者和實踐者。教師在分配任務時,要有明確的目的和分工,要求小組中的每位同學都有鍛煉的機會,強化學生的時間觀念和責任意識,引導學生建立并保持和諧的合作關系。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精神束縛減少,敢于主動提問,思維就會特別活躍,能激發其創造力,更能培養學生寬容的心態與團隊合作的意識。
4.改革評價方式,探索以人為本的測驗體系??荚噷虒W的影響力不言而喻。 目前我國各類英語教學都非常重視對語言知識的學習。容易偏向只看重結果而忽視過程,學生人文素質的發展受限。需要采用新穎的、多樣化的學習質量評估體系,具體地實施多元化評價模式,包括教師評價、學生互評和自我評價,采取將過程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結合起來的評估方式。 評估的內容除了語言知識理論和交際技能以外,還可加入學生對文章主題的領悟,以及對學生思想品德、態度紀律等方面的考察。此外,在考卷的內容設計上,適當降低客觀題比例,增加開放式題型,為學生保留充分發揮主體性的空間,才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5.開展和豐富課外實踐活動,促進學生人文素質可持續發展。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是英語人文素質教學的重要途徑。也是對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和擴展。個性化的學習實踐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課外實踐的形式能靈活多樣,內容也更加豐富。例如,選擇一個與本期英語教材所學主題一致的話題,組織英語角、英語演講比賽,英語微博互動、英語話劇表演及賞析等活動。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掌握語言知識,鍛煉語交際技能,了解國外的風俗人情,并受到歷史、藝術和文化等方面的熏陶,達到提升學生文化修養,進一步提高人文素質的目的。
四、結論
以上從英語人文素質教學現狀、可行性和實施途徑等方面闡述了對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一些看法。英語是一門持續發展中的世界通用語言,學好它離不開人的活動和參與。充分重視英語教學的人文性,將會使學生受益匪淺,也必然會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發展潛力,對他們今后的人生發展也會起到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蔡基剛.全球化背景下外語教學工具與素質之爭的意義[J].外國語,2010(11):9-1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8).
[3]張麗君.淺議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1(8).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