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郁
我曾經說過一句很極端的話:老師,在您的書桌、辦公桌上不能只放習題集、試卷集和復習參考資料,那樣做,您的學生會看不起您的。您就是裝樣子,您也得放一些經典著作在書桌和辦公桌上,這樣,至少您在暗示學生,老師在閱讀經典著作,閱讀經典著作對老師很重要。這就是榜樣的力量,也是言傳身教的力量。
為什么?道理很簡單。就像有的經典作家說的那樣,一個人沒有經歷暗夜的哭泣,不配談苦難;一個沒有經歷磨難的生命,他的生命必然是蒼白的。依我說,一個人如果沒有閱讀幾部世界級的經典著作,他的生命也是蒼白的,甚至是缺乏力量的。作為一個教育者,更是如此,因為,他還有傳承文化和弘道的
使命。
每一個生命,在生活的道路上,其實都是一個自我塑造的過程;這一方面依賴于生活的歷練。有的人在生活的泥漿里和工作的磨刀石上摸爬滾打,就漸漸悟透生活的哲理,或許就能成為一個大寫的生命,成為一個健康的有力量的人。但在很大程度上,一個人完成自我塑造的過程,其實是依賴于閱讀的,這其中就包括經典著作的閱讀。
閱讀經典著作的意義,就好像是歷經一次長途旅行,其間要經歷怎樣的波折,能欣賞到什么樣的風景,心靈面對世界的無窮變化從而出現怎樣的強大和堅定,對生命、歷史、文化和人生的思考達到何種深度,以及生命在歷練后的硬度和潤度到底如何,都有可能在一次漫長的閱讀后交出答卷。也可以這樣說,一次經典著作的閱讀,就是人生里一級向上爬升的臺階,臺階越多,人生的經歷就越豐富,生命的色彩就越加燦爛。如果一個老師,尤其是一個語文老師,對人生和歷史的思考,所憑借的依然是中小學時的那些課文,那固然也能起到一定的啟發和作用,但那畢竟是碎片化的,是相當膚淺的,甚至是淺薄的,我覺得這是十分可悲的。一方面,您的人生厚度不夠,視野狹窄,您以這樣的人生高度去引導和教育學生,您會有無力感,時間長了,您就會不自信,甚至自卑,您會發現,原來您的學生比您懂得多,也讀得多。如果您是語文老師,您還會發現,有時候學生寫的文章,提到的人名,談到的事件,您需要去查閱資料才能搞懂,這個時候您就會感覺已經跟不上教學了,久而久之,您就會發現,自己已經不會教書了——對不起,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拜您不讀經典所賜。
我自己也常常陷入這樣的惶恐。比如我沒有系統讀過《平凡的世界》,因此與老師們一起備課時,或者聽老師們講完《平凡的世界》后,我常常沒法從作品本身去談,而只能從教學方法上去談一些意見,我因此十分懷疑那些意見和建議會不會似是而非。那一刻,我失語了。我還常常這樣設想,如果這樣的情況多了,我就一定會變成啞巴,不敢輕易說話了,到那時我就該失業了。這樣一種狀態,常常激勵我拿起書本,特別是經典著作,去讀,去天昏地黑地讀,去“摸爬滾打地讀”,因為只有這樣,我說話才有底氣,我備課才能積極地發言,我對工作才會有
信心。
沒別的,老師,就一句話,就是讀,特別是經典著作,多讀一點;當然還要思考,特別是獨立思考。
總想起剛開始教書時,老師語重心長地對我說,您要想教學生一碗水,您自己就必須是一桶水,我常常想,我是一桶水嗎?我還想,這一桶水里,應該也包括經典著作閱讀吧。現在教書的年頭長了,我更加期待自己是一片水,一片汪洋大海。南宋理學家程頤說,“讀書之味,愈久愈深”,時間長了,我覺得這話說得真是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