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穎
(于都縣祁祿山中心小學,江西 贛州 342305)
[摘 要] 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事關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的培養和語文素養的提升。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就變“文本作業”為“個性化作業”,變“獨立性作業”為“合作性作業”,變“被動完成”為“自主設計”,變“標準答案”為“創意作答”等,從形式到內容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進行思考與嘗試,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個性化;合作性
語文教師在作業設計上存在的種種問題直接導致了學生作業的無趣。不少教師青睞于與教材配套的統編練習冊;有的老師依賴多年一貫的同一作業設計;有些教師作業布置隨意性強,幾乎沒有設計,想到什么就做什么。鑒于此,優化作業設計則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面對的迫切需要解決的研究課題。
一、變“文本作業”為“個性化作業”
從文本作業到個性化作業,可以把學生帶到一個實踐與體驗的場景。學生可能流露出的真情與實感,都融入到了具有獨特個性的作業當中去,在個性得到張揚的同時,能力也得到培養,語文素養也會得到相當的提高。
1.設計多元化作業。開放多元的作業是現代教育的需要,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整合課內外,溝通校內外,融合多學科,將語文作業的觸角伸出多層面多平臺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形式的多樣化是教師應該多思考多實踐的。比如,利用寫寫、畫畫、唱唱、拍拍(視頻)、剪剪(報)、泡泡(網)等多種形式進行創造性作業,鼓勵學生充分調和各種感覺器官和聯系想象參與到知識的攝取與理解,完成形式豐富內容生動的語文作業。
2.設計分層作業。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而學生比樹葉還要豐富多彩。面對這些活生生的個體,面對這些千差萬別的個體,教師一定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水平的作業,讓優生吃得好,讓差生吃得飽,讓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長足的進步。教師一定要秉著面向每一個具體的個體,尊重差異,利用差異,因勢利導,平衡發展。讓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較寬松的作業氛圍,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樂意完成作業,并在作業過程中培養語文能力。一般來講,小學生都具有一定的爭強好勝的心理,他們可能會知難而進,選擇有一定難度的題,跳一跳去摘桃子吃。當然也存在部分學生安于現狀,不思進取,什么也不想做。這就需要教師采取一些正能量的激勵措施,推動這些學生往前進。
二、變“獨立性作業”為“合作性作業”
長期以來,學生作業往往卻是獨立完成,這其中的好處和弊端共存。為了揚長避短,取長補短,教師不妨在一定程度上變“獨立性作業”為“合作性作業”。設計合作性的作業,可以嘗試讓幾個人在一段時間內共同完成一項作業。
1.引導學生與同學合作。例如帶領學生開展“秋天在哪里”活動,教師給每個小組發一張白紙,在這張紙的任意一個地方事先打印上十幾個不同字體的大號字“秋天”。要求各小組的同學自行構思,自行設計,合作完成,一周后交上來。學生在這一周內忙活開了:撰稿、插畫、謄寫、排版、涂色……作業收上來之后,展開公開評比活動,并選擇優勝者的作品張貼上墻,并確定主題是“我與秋天”。在同學、老師欣賞之時,學生內心的自豪感便會油然而生。在這次作業中,學生進行了合理的分工,其實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分層,也是學生自主分層,對于提升學生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大有裨益。
2.取得家長的配合。語文學習的外延也是可以拓展到家庭的,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的不同特征,給學生布置一些實踐性的作業,并要求孩子取得家長的配合,共同完成。這類作業有利于促進學生收獲到知識,又能增進與父母的情感,可以進一步走進對方的靈魂世界,促進家庭的和諧親子的和睦。例如,學習了《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后,根據現在由于虎爸狼媽等現象導致孩子與家長之間的隔膜,孩子有啥心里話也不跟父母親講,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業:晚上回家,給父母親講一講《地震中的父與子》的故事,然后和家人討論這對父子為什么能夠重逢,并合作完成一篇習作。通過這樣的作業,學生與家長增進了相互之間的理解,增進了相互之間的情感,學生與家長之間的溝通的橋梁也更加通暢了。
三、變“被動完成”為“自主設計”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有這樣的要求:“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那么,語文教師就必須尊重學生在受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保護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
1.自主設計,自由選擇。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千差萬別的個體,所以布置作業一定要因人而異,設計出有層次有彈性的作業,為所有學生的發展提供最適合他們的的學習方式。比如,學完《獨坐敬亭山》《望洞庭》和《憶江南》三首詩詞后,教師可以把作業的布置權下放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設計作業。學生的作業可以是五花八門的:把這三首詩的意思說一說,并把其中蘊含的情感寫下來;根據這三首古詩詞的內容畫一畫;收集整理其他寫祖國大好河山的古詩詞……讓學生在完成一份自己設計的作業的基礎上,再選做其他人設計的、自己力所能及,同時也感興趣的作業。
2.多元設計,個性發展。要想在作業練習中讓每一個學生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除了自主設計之外,教師的多元設計也顯得成為重要。例如教學《七律·長征》,教師可以布置一項個性化作業。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與條件,完成一項與長征有關的綜合實踐性作業,形式與內容自選:愛好音樂的同學,可以搜集跟紅軍長征有關的革命歌曲、民歌民謠,能學唱更好;擅長畫畫的可以畫一幅跟長征有關的圖畫,或找幾幅相關的名家名畫進行介紹;傾心文學的同學,可以搜集歌頌長征的詩詞、戲曲、歌謠、小說之類,能寫一篇有關長征的文章更好……這樣的作業,學生們各揚所長,在作業中感受到了樂趣與成功的喜悅,感受到了創意作業的樂趣。
四、變“標準答案”為“創意作答”
“冰融化成了春天”,得了零分;“雞蛋里孵出里根總統”卻受到了表揚,這是中美教育的差異或說是差距。如何克服定勢思維,引導學生創意作答,是教師必須要研究的問題。
1.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的家庭教育、不同的個性稟賦,決定了學生的個性及其發展取向各不相同,個人閱讀同樣存在個性差異,對文本的感悟同樣也存在差異。如學完《唯一的聽眾》,有學生提出作者寫作中有錯漏,課文中的老太太既然不是真正的“聾子”,為什么課文中的“聾子”沒有加雙引號?這個學生的想法很有意思,而且也有理有據。所以,教師也要對他的思考作了肯定。有時候,評價學生的想法的好壞,不在乎對與錯,關鍵是考察他的思考過程,看他所說的有沒有道理,道理體現在哪里,有沒有理解的獨特性和別具一格的角度。如果與眾不同有新意,就應該肯定。
2.倡導合理的個性表達。教師要有開放性的教學思想,通過有利于個性化表達的作業設計讓學生知道:問題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比如《烏鴉喝水》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烏鴉的喝水方法進行互動:烏鴉為什么會想到這個喝水的方法呢?通過各抒己見,學生明白觀察仔細愛思考應該是烏鴉能夠喝到水的原因。書上沒有現成答案且答案指向不唯一時,學生多維發散性的思考會促進他們想象能力和組織能力的提高,語文素養也會得到提升。
語文作業是語文課堂的有益補充,語文作業的設計優化,能夠最大限度地開拓學生語文學習空間,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發展他們的獨特個性,讓學生充分享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真正達到學用語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C].2011.
[2]魏紹瑩.小議科學設計小學語文作業[A].2016年1月全國教育科學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6.
[3]田世宇.滲透“五性”,巧妙設計小學語文作業套餐[A]. 2015年教育探索與實踐學術論文集[C].2015.
責任編輯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