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紅
(高安市第五小學,江西 宜春 330800)
[摘 要] 新課程要求教師實現從“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轉變,以實現課程資源效益的最大化。因此,要先樹立教材使用的先進理念,正確認識教材的課程資源功能;其次,要理順教材的指導思想、目標要求和知識結構對學生的適應關系;再次,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創造性地處理教材,優化教材資源。
[關鍵詞] 語文教學;用教材教;資源效益
教材是教師用來教學、學生用來學習的重要載體和實現課程目標的主要途徑。教材使用的正確與否,直接關系到教育價值的取向和教學質量的高低。傳統課程中的教材本身就是課程目標,教師按照教材的體系和內容一成不變地教學,是謂“教教材”。教師根據完成課程目標的需要,創造性地利用教材中的“案例”去教學,是謂“用教材教”。實現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轉變,是新課程對我們每個一線教師最基本也最迫切的要求。
一、教材內容的理解與把握
1.了解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和教學目標
了解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和教學目標,旨在掌握教材使用的大方向。一般地借助以下問題的思考可以便捷地把握教材的指導思想和教學目標:學生應該遵循哪些學習程序;學生最有效的學習方法是什么;使用的教材是否涉及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等方面的內容;學生應該掌握哪些知識;課程結束時,學生應該具備哪些知識和能力;學生應該用所學的知識做哪些事情。以上這些問題實質上是對教材使用的指導思想和教學目標的具體追問,明確了這些問題的答案也就明確了教材使用的大方向。
2.了解教材的編寫思路和知識結構
了解教材的編寫思路和知識結構,旨在把握教材的體例和體系,認清教學的基點、重點和難點,進而為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教學設計創造條件。了解教材的思路和結構有兩個重要途徑:一是閱讀教材的前言(課本說明)和目錄;二是分析教材中代表性單元內容之間的聯系和次序。借助于前者可以把握教材外在體系的基本架構,借助于后者可以把握教材內在知識的邏輯關系,這樣就從整體上把握了教材的全貌。
3.分析教師在使用教材時的作用
教師是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的主要執行者,教師在教材使用中應發揮怎樣的作用,大致有以下一些較為典型的思路:教材是否提供了學生認識學習規律的空間;教材是否要求教師承擔了不應該承擔的角色;教材是否限制了教師的教學;教材涉及到哪些教學活動;指引學生學習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在幫助學生學習、發展智力方面,教師應該做些什么。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可以幫助教師打開教材使用的思路,從而保證教師在處理和使用教材上的作用落到實處。
4.分析學生對教材的適應狀況
確定學生現有的基礎和差異是明確學生對教材適應狀況的前提,因為只有掌握了學生的現有知識、技能、素質及其差異,才能因材施教。一般來說,教師可以通過下列問題的調查和思考來了解學生對教材的適應情況:教材與學生現有的知識和能力是否銜接;教材在何種程度上適應學生的長期學習目標;教材在何種程度上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教材以什么方式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教材中的哪些內容能讓學生感興趣或學生的生活有密切聯系;教材突出了哪些知識和技能,為發展這些知識技能提供了哪些條件;教材如何要求學生使用這些技能。明確了上述問題,教師就可以得心應手地指導學生學會利用教材來自主探究,做教材的主人,教材的“學本”功能就得以實現。
所謂“用教材教”,說到底就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如果弄清楚了上述四個方面的內容,那么“教什么”的問題就迎刃而解。
二、教材內容的處理方式
如果說深刻理解教材內容、切實把握課程目標是有效使用教材的前提和基礎,那么適當調整教材內容、合理利用課程資源則是有效使用教材的發展和升華。
1.刪減。小學語文教師在確立課堂教學目標時,必須從多角度考慮,使之體現知識、智能、情感三方面目標的整合優化。不僅要注重字、詞、句、篇知識性內容的傳授,還要重視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和品德教育、審美教育以及心理素質教育。因此,教師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對那些內容過于繁雜、超出課時容量或者與學生學習基礎不相適應、難度較大的內容盡可以刪減不用,以便凸現小學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2.增加。在學生基礎較好,對教材內容感到“吃不飽”或者教材容量不足、滿足不了課時需要的時候,教師無疑要及時補充相關的教學內容。如果教師不失時機地挖掘出教材中的隱性課程內容為課堂教學所用,不僅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的發展。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竊讀記》一文的教學中,可增加學生自身課外閱讀所帶來的快樂與享受的事例,以引導他們結合課文中有關語句概括出竊讀那種苦樂交織的復雜感受,并重點體會“我”很快樂,從具體語句中了解作者是怎樣寫出竊讀滋味的,體會作者動作和心理描寫的細膩傳神。
3.側重。如果教材內容的定位與學生的需求發生偏差,那么就應當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對教材內容實施糾偏,選擇那些與學生能力關系密切的內容來教學,這就是教材處理中的“側重”方法。在不同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往往有同一篇選文會出現在不同的年級的現象。如:人教版四年級《巨人的花園》《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分別選在語文A版二年級上冊和語文A版五年級下冊。同一篇文章選在不同的年級教材里,這樣老師教學時,側重點就應該不同。低年級一般側重于字詞的教學、感情朗讀的學習;中年級一般側重于教學生如何通過辨析達到對詞語精確的理解,如何把握重音,如何概括文章內容;高年級一般側重于從課文體裁出發,發現文章的思想價值和表達藝術。
4.拓展。如果教材中出現一些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且呈現方式過于籠統和簡略的而讓學生感到無所適從,那么教師就要對此內容進行必要的拓展。拓展的目的是為教學創設必要的臺階,讓學生憑借拓展的內容降低學習的難度,增強學習的信心,從而最終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例如,面對小學語文教材古典詩詞的教學,學生大多是“食古不化”。此時此地,教師有必要對詩詞相關的背景知識作應有的交代和提示,并進一步用現實生活中一些同質異形的事例來點化。如此一番拓展之后,學生完成古典詩詞的學習任務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5.重構。如果教材中提供的教學建議不能切合當下教學的實際,課后的練習設計不夠科學、得體,文中的注釋不夠準確、全面,那么教師就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情境、學生的學習需要和自己對教材的正確理解而對教材的相關內容進行實事求是的重構處理,以便保證教學取得應有的效益和質量。教學內容重構的價值取向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生需要;二是學生喜歡。
教師在運用上述方法創造性地使用材料時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要注意教材內容的相對完整性。因為經教育部審定的教材都是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由學科教學專家和教學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共同編寫的,自有其完整的體系,不可因為自己的拓展和取舍而破壞了教學內容的聯系性和系統性;二是要隨時注意學生對所調整的教學內容和要求的反應,留意學生是否適應教師這種處理教材的方式和方法,因為教師的任何創造性使用教材的行為都是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服務的。
總之,科學有效地“用教材教”,不是教師教學技能的單純展示,而是教師教學智慧和教學思想的有力體現,是一種“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如風云變態中”的化境。
責任編輯 敖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