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是人文素養由內而外的最真實、最自然的表現。為師者有了這種美的基因,方能成就學生之美,方能育人成人。
【關鍵詞】成人之美;成己之美;美育
【中圖分類號】G40-0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45-0011-02
【作者簡介】張進榮,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教育局(江蘇南通,226353)局長、黨委書記。
成語“成人之美”出自《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意為成全別人的好事,幫助別人實現其美好的愿望。我在這里想說的是,教育是助人成才的事業,成才先要成人,成人必成于美。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詩使人振奮,禮助人立身,樂成就美好人格,只有具有美好人格,方可真正成人。這里的“樂”,我的理解,就是美育和人文素養。可見,美是成人的關鍵要素,缺少美,人會變得平庸低俗,社會將變得勢利冷漠。如果美被輕視,我們怠慢的不僅是人的素養,喪失的也不僅是人文精神,而是撼動了一個民族的基礎。
作為教育部門,應主動承擔責任,反思教育的終極目標到底是什么,是培養考生,還是合格公民?是培養高分低能的自然人,還是培養有社會責任感的接班人和世界公民?答案是肯定的。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學業好,僅是一個技能而已,要成人,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具有美的內涵,美的意境,美的靈魂。懂得美,憐惜美,追求美,創造美。有美的思維,美的視野,美的情懷。面對小草翠竹,有美的遐想;面對崇山峻嶺,有美的豪壯;面對浩瀚大海,有美的寬闊;面對絲絲小鳥,有美的憐憫;面對大千世界,有美的敬畏;面對他人,有美的尊重;面對茫茫眾生,有美的體恤……可當今教育卻偏偏忽視或誤讀了美育,荒廢了美育,或把美育等同于藝術教育,過于偏向追求藝術教育的專業化,自然帶來功利化的傾向。藝術教育可以作為課程,而美育,是以人為本的情感教育,是人內化于心的自覺,是態度的脫俗,心靈的升華,價值觀的純潔,這就需要為師者先成己之美,然后成人之美。
成己之美要錘煉忠誠。黨的教育方針明確提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對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而言,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最具體的行動體現是立德樹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和平時代,需要在生與死的抉擇中考驗一個人的忠誠的時點不多,而面對是與非、名與利、得與失、少與多的考驗卻與日俱增。錘煉忠誠,就是要始終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忠誠于人民教師的光榮職責。“不忘初心”就是要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以人為本,為學生未來奠基。為師者,只有初心永不改變,忠誠永不動搖,才能不辱使命,不負眾望。否則,失去“忠誠”,背離黨的教育方針,就會誤人子弟,褻瀆教育。
成己之美要干凈從教。一個人如果沒有敬畏之心,內心沒有“慮于微,防于小”的自我約束,墮落思想就會乘虛而入,終將滑向墮落的深淵。為師者只有堅守思想上的純凈,干干凈凈教書,清清白白做人,才能守得住清貧,經得起誘惑,在名利榮辱上不污不染,在教育事業上盡心盡力,將“德高為師,身正為范”視為行走教育的準則;才能在現實社會里堅守在教書育人的崗位,安靜從教,擔當起育人的重任、民族振興的使命、文化傳承的重擔,用自己的堅守,譜寫著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才不會跌破有償家教、收受家長紅包、推銷教輔用書等各種有損教師美好形象的“底線”。
成己之美要敢于擔當。一名優秀的教師,應該是“經師”和“人師”的統一。既要精于“授業”“解惑”,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面對通州區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問題、新挑戰,要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高尚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教師;就要自覺意識到肩負的國家使命和社會責任,兢兢業業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上好每堂課,批好每本作業,愛護每個學生。一名有擔當的教師,他一定愛崗敬業,把學生未來的發展和學生“成人”的重擔壓在肩上,成為學生未來成長的引路人。
成人之美要有感恩之心。有位哲人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悲劇或不幸,就是有人大言不慚地說沒有人給我任何東西。”現在部分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父母長輩、教師同伴為他們所做的一切,在他們眼中都成了理所當然,缺少一顆感恩的心。
感恩是人類美好的優良傳統,是兒童心靈的燈塔。學校要寓感恩思想于德育之中,熏染感恩氛圍。要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述說感恩話題;要讓學校的每一個班級彌漫著感恩的氣息,每一個活動充滿著感恩的情懷。從每一個細節做起,讓學生們常常有感恩之念和感恩之行。要充分挖掘各學科感恩教育的元素,在學科教學的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進而懂得尊重,懂得負責,與人為善,知恩圖報。要圍繞“感恩”開展形式多樣的班會活動,讓學生認識到“孝心”“愛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仁德之源。要加強家校聯系,引導學生走進鄉村,步入社區,接觸勞動者,讓他們知道一粥一飯來之不易,半絲半縷物力維艱,懂得敬重勞動,學會回報社會。
成人之美要有敬畏之心。敬畏,是人類對待事物的一種應有的態度。除了“彬彬有禮”“恭恭敬敬”外,還指做事嚴肅認真,警惕自己。要做到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道德。懂得敬畏,就會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懂得敬畏,其行必中規中矩,其言就發自肺腑,其欲亦適可而止。古人說:“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遇有逾規,亦不出大格”。人一旦沒有敬畏之心,就會肆無忌憚,為所欲為。要教育學生常懷敬畏之心,才會行為有度,才會正德修身,內心才會生養出慈悲與浩氣、莊嚴與崇高。
要學生敬重教師,教師先要敬畏課堂。師者唯有對課堂產生敬畏之心,才會將課堂視作神圣之地,將學生視為活生生的人;才會用情由心生、舍我其誰的使命感和“先生歸來”、古道熱腸的教育情懷去感染學生,探索知識的海洋,構筑精神的家園。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嚴謹的治學態度、高度的責任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是師者影響學生的關鍵。師者唯有課前研究學生,課上吸引學生,課后善待學生,才能得到學生尊重。一個得不到學生尊重的師者,無論是教書,還是育人,終究是失敗的。愛是教育永恒的底色。對待生之缺點,要耐心幫助;對待生之錯誤,要及時糾正;對待生之進步,要不吝表揚。師者唯有以愛為前提,才能成為學生心中的好教師。
成人之美要有惻隱之心。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一個人有了惻隱之心,就具人之善也,就知要守住什么,懂得應擔當什么。有了羞惡之心,就具人之懼也,就知道不能做什么,就知道還有比名利更重要的東西。為師者成人之美,就要培育學生心懷惻隱之心,對遭遇不幸的萬物心懷同情,對陷入困境的生靈心存憐意。這種惻隱之心是人類善良仁義的萌芽和發端,是人類社會區別動物的人性底線。有惻隱之心的人,內心一定充滿陽光,周身一定洋溢正能量。一個有惻隱之心的人,必然會對自己的言行舉止有強大的規范自覺,所踐行的世界觀一定不會利己,奉行的人生觀一定不會迷茫,堅守在心底的價值觀一定歸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惻隱之心是與生俱來的,更是后天養成的。所以,師者要用心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惻隱之心。師者要善待身邊的人和事,同情弱者和身處困境的人,以良好的表現激發學生的惻隱心。學生無助時,給予一個擁抱;傷心時,給予一個微笑;遇上困難時,給予一個鼓勵……惻隱心的產生是自然而然的模仿、潛移默化的滲透,是由外而內的感染,進而由內而外的自然表現。毫無疑問,一個富有惻隱之心的師者,一定能教會學生擁有同情心,讓學生更容易感知他人苦痛,更愿意幫助他人。生活是最好的教師,對于學生來講,教“做人”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師者要結合日常生活中的真實故事,引領學生相信“性本善”,讓其擁有一顆向上崇善之心、羞恥之心、禮讓之心、是非之心,讓學生學會諒解他人,幫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