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巧云
基于“問題”的閱讀相伴教師成長
文 朱巧云
鳳凰家園幼兒園是鎮江市首批《指南》實驗園,也是第三批江蘇省課程游戲化項目園。作為新園,新教師多、專業化能力弱一直是我們的短板,所以我們將教師的專業成長作為實施課程游戲化項目的突破口,以公共區域研究為抓手,我們開展了基于問題的閱讀,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的實踐研究。
閱讀;教師成長;幼兒園
結合我園公共場地大的優勢,我們申報了課題《幼兒園公共游戲區域支持性策略的實踐研究》,被成功立項為江蘇省“十二五”重點課題。研究中請老師去尋找、發現自己的困惑和存在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專業提升。
問題確定后,不再僅僅開展以前教師之間經驗的分享交流,而是開始了基于問題的全園閱讀,一學期共讀一本書,精讀、細讀某一個章節,向書本學,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1.大篩:針對我園教育教學研究的內容,選擇符合教師最近發展區的書籍,不讓理論脫離教師經驗。
2.小選:每次閱讀不是從頭開始,而是根據本階段研究內容,選擇相應章節,布置給老師們閱讀。
3.共讀:教師在規定時間自主閱讀,看懂的用標簽簡單敘述自己的實踐案例,不懂的用彩色筆重點標注,注明問題。
4.同研:閱讀后,首先互換書籍,閱讀別人的批注;然后分享案例,滲透自己的理解;最后提出問題,共解研究的不惑。
隨著研究的深入,教師專業能力弱和研究對教師專業要求高的矛盾更加凸顯,基于幼兒園的園情、師情,由三位市、區骨干教師牽頭,成立“拔尖人才”研究小組,帶領園級骨干和年輕教師,承擔幼兒園建構活動、戶外活動、項目課程三個研究項目,擔當研究的領銜人和責任人。購買與研究內容相關的書籍,由領銜人帶領各項目組進行分段精讀。查找雜志和網絡上其他姐妹園和我們的研究相關的經驗,整理園內同伴已有的研究經驗,裝訂成活頁書,讓理論的學習更接地氣。
返場即回到教育教學現場,將書本上學習到的理論運用到實踐中,解決實際的問題,實現從理念到行為的華麗轉身。
1.班際審議:以班級為單位,對照《幼兒園創造性課程》《0~8歲兒童學習環境創設》里環境材料的要求,到活動區實地觀察,發現問題,填寫審議記錄表。
2.園際審議:來到建構區現場,開展有圖有真相的教研活動,大家分別交流各自發現的問題,就某些共性的問題展開討論,確定環境及材料的調整方案。
環境調整到位了,幼兒與新環境之間會有哪些互動?審議調整后的環境和材料是否適宜?能否支持孩子的學習和發展?我們對入區的孩子進行持續的觀察,觀察記錄表由原來的一次記錄變成N次,在此過程中追蹤兒童的反應,發現存在的問題,并不斷進行調整和優化。
項目組根據研究內容進行理論閱讀和分享交流后,請教師拍攝相關的現場視頻,通過視頻教研,檢驗閱讀的成效,讓教師深刻領會理論的內涵,共同發現和解決研究中的問題。
1.設置主體:由教師變成幼兒、教師共同參與。
2.設置內容:由教師“拍腦門”變成傾聽孩子的聲音,順應孩子的興趣和需要,創設促進學習和發展的區域。
3.空間材料:幼兒的自主規劃和選擇,讓區域活動內容不再單一固定,學習內容由單一領域變成多元領域的整合。
4.彈性作息:游戲時間由統一固定變成根據活動需要可進行彈性調整,引發幼兒深度的學習和探究。
1.觀察兒童:持續觀察,對照《指南》,看見兒童行為背后的學習和發展。
2.走近兒童:走進幼兒的生活。讓教育自然地融入生活,挖掘一日生活中蘊含的學習與發展契機。
3.支持兒童:讓幼兒成為環境的規劃者、實施者,在積極互動的環境中主動學習。
1.課程設計:對原有課程進行提升、改造、完善。由教師照本宣科,照計劃執行教材、環境、材料的審議,順應孩子的興趣和需要,生成項目活動,引發深度學習,逐步建構幼兒園園本課程。
2.教育評價:幼兒評價由靜態到動態,由單一到多元,由重結果到重過程,讓幼兒的作品、成長故事、觀察記錄等成為孩子自我發展最鮮活的評價。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鳳凰家園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