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水西鎮石甫小學 鐘行時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
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水西鎮石甫小學 鐘行時
善教者,必善問。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是溝通師生教學活動和思想共鳴的紐帶,也是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方法之一。有的教師提問一個接一個,問得學生云里霧里,效果可想而知;有的教師提問三言兩語,言簡意賅,但效果卻很好,這就是有效提問。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可以使課堂教學順利開展,達成教學目標,更能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提問呢?
在恰當的時候提出正確的問題,才能抓住關鍵問出水平,才能為學生指明方向。提問的內容過于簡單,激發不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不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問的內容過于深奧,學生就會有畏難情緒,放棄思考;提問得過早,學生的思維跟不上,難以解答;提問得過晚,那就是“馬后炮”,不僅起不到應有的作用,還會擾亂學生的思考。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多方面、多角度,整體考慮。例如大正方體切成小正方體的涂色問題,三面涂色的小正方體都是8個,學生很容易看出,但兩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個數就有點難度了。筆者及時提問:“兩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在什么位置上?它的個數是幾的倍數?”學生頓時恍然大悟,推導出字母式。此時筆者趁熱打鐵:“你能用類似的方法求出一面涂色的小正方體個數嗎?”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很快推導出了字母式。
問題先提什么后提什么,幾個問題按怎樣的關系組合才能前后貫通助推學生思考,提問的語句怎樣組織,如何使用簡明易懂、準確、符合學生的理解水平的語言,這些都是教師設計問題時重點考慮的內容。筆者在和學生探討三角形三邊關系時,要求學生選擇三根小棒圍成三角形,一系列的問題由此展開:怎么選?能不能圍?為什么不能圍?能圍的原因?……最后及時總結:你發現了什么規律?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很快發現: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整個提問過程循序漸進,抽絲剝繭,每一個問題設計都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由表及里,層層深入,讓學生經歷由不懂到懂、由不會到會的過程,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快樂。
教師在利用一般性問題教會學生分析,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同時,注重問題難度的提升和擴散,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去靈活解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通過問題逐步啟發,誘導學生直達問題的核心。在教學中,筆者經常利用“一題多變”來發散學生的思維。例如教學分數應用題時展開以下提問:
在此基礎上,筆者及時總結,然后趁熱打鐵:甲數是40,乙數比甲數少乙數是多少?甲數是40,比乙數多乙數是多少?學生只要掌握了單位“1”的量和另一個量之間的關系,就能很快列出算式。利用“一題多變”,逐步提升問題的難度,使學生不僅能復習、回顧、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而且把所學的知識、技能、方法、技巧學牢、學活,培養了思維的靈活性,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應變能力。
教師不要讓學生因為答錯而產生恐懼心理,產生內心的自我約束,從而沉默寡言,怕教師提問。在設計問題時,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以及教學內容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筆者經常利用“一題多解”來進行分層教學,例如:甲地到乙地全長360千米,一輛貨車從甲地開往乙地,2小時行了全程的照這樣的速度,行完全程一共需要多少小時?大部分學生都是這樣解答的:120÷2=60(千米),360÷60=6(小時),步驟比較煩瑣。之后筆者給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提出要求:根據分數的意義,你能不能一步解出呢?很快有學生發現:2小時行的路程是全程的速度不變,那么2小時也是總時間的所以直接用通過分層設問,激發每個層次的學生發現和創造的強烈欲望,鍛煉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和靈活性,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提問是互動的,不能只有教師的聲音。“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提問的過程,也是自我總結、自我反思的過程。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想方設法為學生創設提問的機會,并在方法和語言組織上加以引導。在每次講解完例題后,筆者都留出時間讓學生提問,剛開始時學生普遍不敢提問,不會提問,此時教師就要創設和諧的問題環境,培養學生提問的膽識和勇氣,樹立學生提問的自信心,同時逐步向學生滲透提問的技巧,教給學生觀察提問、聯想提問、猜測提問、歸納提問等方法,在學生有所掌握后,向教學的其他環節擴展。日積月累,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好習慣自然形成,從而真正體會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進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課堂提問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教學方式,做到問得好、問得精、問得巧是一門藝術。課堂教學環境變化莫測,有諸多即時生成的不可預測因素,使得實際的課堂提問活動表現出更多的獨特性和難預料性,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地探索、實踐、反思、總結。
book=35,ebook=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