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丁 紅
從幼兒自發性戲劇游戲“扮家家酒”談教師的指導策略
文 丁 紅
作為經典的自發性戲劇游戲,“扮家家酒”使幼兒在戲劇與游戲的共性體驗中,獲得快樂且富有個性的發展。由于其具有即興生成的特點,幼兒在其中的自主、自省發展需要教師的有效指導。本文從分析誤區入手,從解決實踐問題和幼兒發展的角度出發,歸納了幾種教師的指導方法,以期獲得同業者指正。
自發性戲劇游戲;扮家家酒;教師指導
我園研究的游戲化園本戲劇課程,秉承游戲化園本課程背景下的“體驗為本,生活為源”的原則,讓幼兒參與戲劇創作體驗,在戲劇游戲中自由表達,在戲劇實踐中自省學習,全面培養幼兒的能力和素質。游戲可以看成是“即興生成”的戲劇,自發性戲劇游戲“扮家家酒”充分體現著戲劇與幼兒游戲的天然聯系。幼兒在玩“扮家家酒”時,有對角色、場景、情節等戲劇元素的自然認知,有對戲劇表演需要的合作、表達、表現等的能力錘煉,有對進行劇本創作、表演創造的經驗積累,是適合于幼兒特點的教育戲劇的良好開端。然而,教師往往在組織此類游戲中存在以下誤區:(1)演游戲痕跡明顯,教師是導演,幼兒被動地玩。(2)放任地玩,無教育行為。教師只是看顧游戲,缺少引發幼兒交流、表達、發展情節等方面的行為和策略。(3)盲目投放材料,設置區域不科學,教師對游戲中的沖突欠缺解決方法。(4)與教學或課程相脫離等等。因此,筆者從解決問題入手,從發展的角度出發,探究相應的教師指導方法。
自主、自省、想象、創造,是園本戲劇課程研究的關鍵詞。暗示法是教師間接指導戲劇游戲,從而達到研究目的的有效方法之一,指當游戲中出現問題時,教師采取潛在、間接的方法拓展幼兒思維,促使合作、啟發創造,幫助幼兒有效解決問題的一種指導方法。
(一)材料暗示
根據杜威和布魯納的論點:幼兒的專注是幼兒從對活動和材料的外在的感官的興趣到內在的理智的努力。最初的興趣是外在的誘因,也就是自主游戲對幼兒的吸引,而由教師所創設的外在、物質的誘因逐漸在幼兒的活動中變成一種內在的需要。戲劇游戲的教育性、發展性、操作性特點突出了材料暗示的重要性。
1.注意材料提供的層次性。如,幼兒玩“過家家之生日Party”時,由易到難提供三種制作蛋糕的材料,分別裝在三個小盆里:一是能二維立體造型的面泥;二是經處理過的能三維立體造型的自然泥,如紅泥等;三是自然泥和一些輔助材料。游戲中75%的幼兒選擇了后兩種,游戲的時間也很長,可見材料對幼兒有很強的吸引力。
2.注意材料的可創造性。創造是游戲的生命特征。提供半成品為主的材料才能誘發幼兒的創造行為。這里講的半成品是指那些能啟發幼兒動腦,可操作、可改變的半成品和經過處理的廢舊物品以及可替代物,與那些買來的成品、用廢舊物品制作好的成品、拼裝好的成品有著本質的區別。
案例:微微和曉曉在布置餐廳場景。忽然微微喊:“曉曉搶桌子!”教師并沒有立即介入,而是傾聽了幼兒的敘述,仔細觀察了一下。發現孩子搶桌子是因為需要的餐具多,一張桌子放不下,于是教師馬上提供了一張“桌子”,矛盾解決了。游戲講評時,教師引導幼兒討論了這件事,并想想還有什么解決的辦法,讓幼兒明白爭吵、搶奪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個案例中教師臨時提供的“桌子”,也是一種材料的暗示。之前沒有適度、適量地提供材料,造成了游戲中產生糾紛。這張桌子的出現,暗示幼兒要合理地分配餐具,從而解決了矛盾,又為幼兒發散地解決類似問題提供了線索。
(二)環境暗示
邱學青教授提出,有必要對幼兒園游戲環境的創設問題加以研究,以探討怎樣創設一個符合幼兒年齡特征及游戲發展水平,能促進幼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發展的滿足幼兒全面發展需要的游戲環境。它對幼兒的認知、情感、個性等發展都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那么怎樣在環境暗示的作用下促使幼兒自主地游戲呢?
1.在墻飾上做文章。游戲中有很多活動是由幼兒生發而成的,我們啟發幼兒根據有價值的內容尋找資源,布置在各種區角。例如,玩“扮家家之娶新娘”游戲前,將收集到的古今中外關于婚俗的圖片貼在娃娃家;將新房、典禮臺的照片、拼搭圖示貼在建構區;游戲中制作需要的材料,如糖紙、燈籠等或貼或掛在生活游戲區;敲敲打打的樂器掛在音樂區等。這樣一來,幼兒有了墻上標志的指引,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玩什么,自主分工,自選角色,動靜區域自然分開,游戲情節自然展開,更重要的是給幼兒創造了合作交流的機會,這對下一步劇本創作和合作表演尤為重要。
2.要利于幼兒取用和擺放。例如,將所有的工具、材料大致分類,放在推拉方便的“百寶”箱里,貼上分類標簽,固定放在方便幼兒取放的地方,使幼兒熟悉后便于取用、擺放、增添及整理,增加了幼兒選擇的自由度。
3.提供暗示性的游戲氛圍。利用音樂、美術作品等既可以渲染氣氛,達到審美的效果,也可以控制游戲時間,引導情節發展,強化游戲規則,催化戲劇游戲價值的升華。
(三)語言暗示
啟發式的語言是最好的語言暗示。所謂啟發式,必須有啟有發,啟迪思維,誘發行為。最好的語言暗示應該體現小步遞進,隨意自然,點到為止。(1)小步遞進地發問:什么?怎么?為什么?一步步地打開游戲思路。(2)隨意地談話,讓幼兒輕松、不設防地表現自己的行為,使幼兒的創造行為更深化,讓新的創意火花被點燃。(3)打開思路,點到為止,給幼兒自由發揮的空間。就好像蜻蜓點水般,使幼兒的游戲漾起創意的波紋,一圈圈地擴展,恰到好處地引起有益的游戲行為。
(四)動作暗示
案例:在“過家家之去旅游”中,彤彤和幾個小朋友在搭建火車站場景。剛搭了個大門,彤彤不耐煩地拿起一根長積木,把積木柜里的積木“嘩啦啦”全撥了出來,同伴們大聲指責的聲音引來了老師。彤彤撓著頭,有些羞愧,有些不服地看著老師。老師搖搖頭,拉著他來到積木柜前,蹲下來,把撒了一地的積木收進柜子里,彤彤看了一會兒,也蹲了下來一起收。旁邊同伴要拿積木,他順手遞了一塊,并偷看了老師一下,老師點頭笑了笑,他“呼”地站起來跑過去問同伴:“你們還要什么?”
這是一個典型的游戲中破壞性行為的案例。能看出來,這位老師平時很了解彤彤,他性子急、倔強、要面子,喜歡別人的肯定,指責或語言暗示容易使其產生逆反心理。老師采用了動作暗示的方法,正確地以身示范,給彤彤留了面子,化解了糾紛,既糾正了彤彤不當的做法,又誘發了他合作的行為,有利于他形成戲劇表演所需的良好品質。
指當幼兒中出現問題時,教師不急于介入或馬上解決,而是給幼兒留有一定的探索空間或思考余地,允許幼兒根據自己的速度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許多問題的解決不可能是迅速而自然的,即使是成人也需要時間進行思考。幼兒按照自己內部需要發展的速度和節奏進行游戲,就會長時間地專注游戲而不厭倦,并在活動中表現出驚人的智慧。
指幼兒游戲時,教師通過扮演游戲中的角色,參與到游戲中,和幼兒打成一片,進行適時、適當、適度指導的方法。這種指導方法有利于幼兒盡快理解角色,投入到情節的創意發展中。教師以角色的身份和幼兒一起游戲,并不等于一頭扎進游戲里,成為幼兒純粹的游戲伙伴,而應該以“玩伴”和觀察者的雙重身份,仔細觀察幼兒,研究幼兒,在游戲的第一現場、第一時間獲取第一手資料,作為指導幼兒的依據。
邱教授提倡應創設開放性的游戲環境,一是開放性的物理環境。游戲的空間、時間及玩具材料對幼兒來說是開放的,可以共享的。幼兒可以自由選擇、取放玩具材料,按照需要和愿望調整、布置游戲的場地等。二是開放性的心理環境,即游戲中的同伴關系、師幼關系是平等的、互動的、和諧的,所有的幼兒都是伙伴,所有的教師都是幼兒的朋友,人際關系是開放的。
因此,我們針對幼兒不同的年齡特點,嘗試大帶小混齡游戲或平行班聯合的方法。通過不同年齡段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班級之間的聯合游戲,將各班的區角、環境、材料、教師指導等綜合使用。幼兒不受空間限制,自由選擇搭配,能力提升的空間更大,發生、發展游戲情節的機會也更多更大。從安全和發展的角度考慮,有其相應的組織方式:(1)固定的教師,流動的幼兒;(2)固定的區角,流動的角色;(3)固定的內容,流動的情節。同時賦予大幼兒保護小幼兒安全及照顧其生活的責任和任務。在這種指導形式下,幼兒享受到充分自主游戲的快樂,幼兒的諸多能力在快樂游戲中得到了富有個性的發展。
“最大的耐心、最深的觀察、最有效的點撥、最有益的支持。”是我們對自主戲劇游戲的指導要點概括,只有在此基礎上的指導,才能給予幼兒更多的自主權。讓他們有權選擇自己的方式進行游戲創造,有權通過自己的思維方式發展情節,從而積累豐富的戲劇表達和表現的經驗及能力。生活即戲劇,人生即舞臺,希望我們的研究賦予幼兒積極、主動、自省、創造的發展,讓他們真正體驗并獲得快樂而有益的童年生活。
(江蘇省徐州市八一中心幼兒園)
[1]邱學青.學前兒童游戲[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
[2]劉晶波.師幼互動行為研究[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