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紅梅
善于利用班級環境,培養幼兒生活常規
文 楊紅梅
環境具有隱形的教育職能,而班級環境是幼兒在幼兒園中接觸最多也是最熟悉的地方,利用班級環境培養幼兒生活常規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通過分析利用班級環境的創設激發幼兒的自主意識,以趣味性情境化、多元化的班級環境創設培養幼兒常規意識,并通過教師的鼓勵與指導鞏固幼兒生活常規習慣,使幼兒獲得良好的生活常規,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
小班幼兒;常規培養;班級環境
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指出:“怎樣的環境刺激,得到怎樣的印象。”讓環境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價值,應當是教師不斷探索與優化的重要任務。小班幼兒剛融入集體生活,難免會有很多的不適應,在家庭中自由自在,家長細心照料事事包辦,而進入了幼兒園,需要遵守必要的校園規則、學習力所能及的事情,與不同幼兒的相處都使得他們不知所措。幫助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環境是教師首先要關注的問題。教師可利用班級環境創設,幫助幼兒了解生活的常規環境,了解幼兒園中需要遵循的規則與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教師給每一位幼兒制作了“寶貝身份證”。自行選擇使用一個喜愛的卡通形象,并將卡通形象與幼兒聯系起來,教師將“寶貝身份證”貼在相應的床位、水杯位、毛巾位上,幫助小班幼兒更快地熟悉、適應幼兒園環境,并告知幼兒“小朋友們有了身份證就是幼兒園中的一員了,跟爸爸媽媽、老師一樣,可以自己做事情,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了”,鼓勵幼兒自我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引導其能夠大膽說出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教師通過給幼兒制作“身份證”讓幼兒有了歸屬感,不知不覺地關注自己的行為,很大程度地促進了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
小班幼兒生活常規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教師循序漸進地引導。在班級環境的創設中,以趣味性情境化為主,符合小班幼兒年齡特征,并通過多元化的表現形式讓幼兒可欣賞、可操作、愿參與。最大限度地提高幼兒自主意識與習慣的促成。
(一)趣味情境性的環境創設
興趣是幼兒教育中教師需要高度關注的,幼兒有了興趣,才愿意參與、學習。因此,班級環境的創設應當以幼兒為主,從幼兒興趣出發。小班幼兒規則的獲得主要是以直觀感受,模仿而來,設置具有趣味性情境化的環境,讓幼兒在“玩中學”“樂中學”“模仿中學”。如:教師在帶班過程中發現小班幼兒對于大自然的花非常感興趣。于是,教師在進行班級環境創設時使用了牽牛花,以往班級排隊拿杯子喝水的提示是腳丫圖形,在此次行為情境的創設中設計了牽牛花藤,“因為小朋友們的努力,牽牛花都開到了幼兒園中想和大家一起玩游戲”。教師引導幼兒在要喝水時,站到固定的花葉子上排隊,并到另一排牽牛花上立正喝水,表示給花澆水。情境性環境的范圍可以包括幼兒在教室中進行的所有活動的提示,如上廁所、喝水、洗手、用餐等,這些提示要具有趣味性,還需要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系性、主題性,否則容易顯得雜亂無章。行為情境的創設并不僅僅是將環境創設出來就可以了,同時還需要教師通過不同的語言情境的創設,以利于幼兒了解到行為的正確模式。
(二)多元化的表現形式
小班常規培養環境的設置都需要遵循趣味性、情境性,才能夠激發幼兒關注、參與、學習。多形式的表達形式是讓幼兒能夠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感受環境帶來的刺激與影響,教師利用平面、操作、展示的形式,大大地提高了幼兒與環境的良好互動。教師可以通過平面環境創設、操作環境創設、展示環境創設、競賽環境創設讓幼兒得到潛移默化的發展。
在以上的環境創設中,不僅有幼兒與環境的互動,也有教師與幼兒的互動,小班幼兒年齡特征與經驗缺乏,要使環境獲得“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教育、啟發作用,教師與幼兒的互動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教師要扮演好幼兒常規培養的“參與者、支持者、引導者”的角色。
在培養幼兒良好常規的環境創造中離不開幼兒自身的發展,教師要尊重每一位幼兒的能力發展情況,幼兒主體化需要教師對幼兒有充分的尊重,尊重的前提是在教師的理性、客觀的判斷之下,尊重不是無規則的,不是把幼兒奉為第一位。在引導幼兒與環境的互動的過程中,做到用平等、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幼兒,根據他們的自身發展進行環境的調節。將幼兒在與環境互動中的行為表現遷移到實際的生活中來。
環境的教育意義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討、挖掘與運用。只有擁有了良好的生活常規,才能讓幼兒更好地融入幼兒園集體生活中,而生活習慣的培養也是需要家園共同的努力,讓幼兒獲得在家庭、校園一致的教育體驗,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教師需要明確地認識到幼兒生活常規、習慣的培養不是一個月或一個學期就能夠養成的,在對幼兒進行常規行為的培養中,還需要教師長期實踐,不斷創新。讓班級環境陪伴幼兒走過分離焦慮時期,真正地走進集體、適應集體生活。
(江蘇省泰州市醫藥高新區鳳凰藝術幼兒園)
虞永平.生活化的幼兒園課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