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寶應開發區國際學校 仲紀生
讓“減負”不再是口號
——談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做法
江蘇省揚州市寶應開發區國際學校 仲紀生
切實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以及質量是眾多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所共同追求的重要教學目標。現在,給學生“減負”的呼聲依舊響亮,可學生的書包依舊沉重,作業負擔也依舊繁重。靠題海戰術,大量占用學生的課余時間的做法成為減負的“絆腳石”。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直接決定了教學目標的實現及所培養人才具備的素質。而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從課前準備、過程精化、反饋點評等各個環節落實到位。本文旨在為各位教學同仁一個啟示。
課程標準;過程評價;有效教學;學生主體
隨著國家教育部“減負增效”活動的層層推進,各個學校如火如荼地展開了減負活動。“減負”并不是不要課業負擔,而是把過重的負擔減為適量的學習任務,從思想上真正減輕學生的負擔。“增效”就是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獲得更大的進步或發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如何做才能真正地實現減負增效呢?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也是智力開發的原動力,“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誘發學生從新課剛開始時就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是至關重要的。愉快的游戲能喚起學生的愉悅感,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并由無意注意引導到有意注意,發展間接興趣。因此,教師導入新課時,根據教學內容,可選擇組織學生做數學游戲的方法,讓學生人人參加,能很快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在學習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時,我讓一部分學生當售貨員,一部分學生當買東西的顧客,讓他們從實際出發,從一買一賣中得到樂趣,更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了知識,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更讓學生們懂得了學習數學的重要性,何樂而不為呢?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如果教師運用賞識教育理論對學生進行鼓勵性評價,那么學生將會獲得一種再接再厲的內趨力。課堂中的評價往往影響到學生繼續學習的積極性。評價得好,學生勁頭十足,思維空間擴大,對下一個知識點掌握得好。評價不得體,學生會失去興趣,郁郁寡歡,有時不光影響一堂課的情緒,還會影響一天的情緒,甚至影響對某一教師、對某一學科的興趣。積極評價時不要吝嗇表揚,教師要避免直接否定的評價,也要避免同學間的嘲笑。總之,要調動學生積極主動思維,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回答問題時無后顧之憂。
“活”起來,課堂有效性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學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學生的智力比作種子,他說:“只關心種子而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種子喂麻雀。”因此,讓學生喜歡你并“愛”上數學,你就向高效的數學課堂邁出了一大步。
首先,教師的形象、語言態度、與學生的感情、學識基礎、授課藝術等都直接影響著學生對該學科的學習熱情,所以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水平與師德修養。其次,數學課堂教學中,一節課的最優教學時間是上課后的 3至 25分鐘。在這時間內要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有強烈的學習動力。老師適時恰當地選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以形象具體的“圖、文、聲、像”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增強教學效果,同時可以運用多種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如游戲、小組競賽、圖片、實物、投影、電腦課件等等,增強課堂氣氛的生動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孩子們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給學生多一點自我表現的機會,充分感受參與學習的樂趣,體會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的信心。
比如,在《角的初步認識》的學習中,讓學生去看看生活中的角,這一環節可以讓學生從身邊找角,并且互相說說,一方面充分體現了教學的民主性,教師給每個學生都創造了均等的學習、參與的機會,使每個學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另一方面使學生經歷了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并不神秘,數學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邊,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意識。一句“你講得好”、“謝謝你的回答”、“如果你再想一想,會說得更好”,在作業本中一個“小太陽”、一朵“小紅花”,都能刺激學生的思維。這樣,教師與學生展開了心靈的對話,師生情感得到了升華,使學生受到了愛的感染與滋潤。
課堂教學中,教師適時地對學生進行肯定、表揚,使學生體驗成功的愉悅,樹起信心的風帆,尤其是當學生智慧的火花閃現之時,教師要不惜言詞,大加贊賞,這更能震撼學生的心靈,奮發學習的激情。同時,對學生的課堂表現及時地進行客觀評價、指正,使其明確努力的方向也必不可少,成功只有在失敗的襯托下才顯得更加耀眼光彩,表揚也只有在客觀的評價指正下才更有價值和張力。只有在客觀的基礎上,堅持鼓勵為主的原則,才是富有魅力的、有價值的評價!主張對學生分層要求,從學生的自我出發,都相信自己在進步。因此,要隨時隨地注意及時鼓勵學生,承認學生,相信學生。
課堂練習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最好途徑,因此我的課堂作業緊扣當堂教學內容。課外作業是一個增效進程,應做到“精”而“少”,果斷避免重復。作業都必須做到最遲隔天反饋。重視課后的輔導,對作業中的共性題目要認真進行全班講授,個性題目單獨解決,絕不積存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題目。要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要科學控制作業量,教師要研究作業目標,確立作業訓練的方向,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既要考慮到自己所任學科的作業量,又要考慮其他學科的作業量。第二,作業布置層次化,要求作業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關注個體差異,尊重學生學習上的差異性和階梯性,給學生以選擇的機會,提倡“基本作業”=“彈性作業”,不搞“一刀切”。第三,作業形式趣味化,精心設計數學學習的探索性和開放性作業,使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走進生活,向社會收集整理各種所需數據,通過自己的實踐去獲得數據,以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的興趣。
當然,要提高課堂有效性的方法很多,這就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去積累,不斷去創新,讓我們的課堂充滿激情與活力,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讓課堂真正高效,真正拒絕卷山題海,給學生真正的自由,讓“減負”不再是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