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靜文+++吳鍵
摘 要: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技能比賽已連續舉辦了三屆,回顧總結這六年,在這個平臺上,一大批體育教師通過交流和展示脫穎而出,推動了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技能的提升。但在取得成效的同時,一些現象令人擔憂,一些問題需要改進,本文對此進行研究以期使這個全國性的賽事平臺能夠更好地服務于廣大中小學體育教師職業能力發展。
關鍵詞: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技能;比賽評析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7)01-0006-02
日前,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技能測評暨第三屆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技能比賽在廣州體育學院隆重舉行。十年前,在總結各級各類體育教師教學技能比賽經驗的基礎上,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確立了“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技能比賽”的定位和宗旨,即創建一個國家級的賽事平臺,展示體育教師的教學技能,提升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水平,增強體育教師的核心競爭力,引領體育教師的職業發展方向。從2011年到2016年,比賽已經連續舉辦三屆,它是否按照當初的理念在發展,它到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六年后的今天,需要進行回顧、總結,以便能更好地理清思路、看清方向。
一、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技能比賽再認識
1. 堅持方向引領,搭建中小學體育教師的交流展示平臺
六年來,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技能比賽得到了各省(區、市)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在較大范圍內為體育教師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臺。通過比賽,各地體育教師提升了教學技能,點燃了發展職業能力的熱情,一大批體育教師脫穎而出。
但在堅持初衷的同時,由比賽帶來的負效應也逐步顯現。對比三屆比賽不難發現,各省(區、市)的參賽方式,已經從各位參賽隊員的獨立作戰變成團隊作戰,各代表隊有多位指導教師,進行“一對一”甚至“多對一”的指導和訓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比賽從體現體育教師個人的教學技能水平變成了體現教學團隊的教學技能水平。這種轉變,一方面確實對于參賽教師的教學技能有較大的提升和幫助,另一方面,過度的指導、“手把手”的教授有可能抑制了參賽教師本身的創造力和主觀能動性。更令人擔憂的是,團隊作戰的背后是一些省份對于名次和獎項的追逐。針對這一現象,大賽組委會也采取了一些方法,如:在進行規定項目的微課教學時,參賽教師在參賽前10分鐘抽取教學內容。從知道教學內容到教學設計再到實施只有10分鐘,這種做法是希望盡可能地考查參賽教師“個體”的經驗積累和臨場應變能力,體現個人的真實水平。
2. 保持比賽內容的穩定性,強調體育教師教學技能的全面發展
縱觀三屆比賽,每一屆比賽的項目和內容基本保持穩定。包括基本功、運動技能(自選項目)、教學能力(規定項目)、教學設計和評課以及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展示等五個部分。相比前兩屆比賽,僅有的一些變化,是為了增加教學的真實性。如:第三屆比賽的教學能力部分由原來的模擬上課,沒有授課對象,變成本次比賽增加6名學生志愿者作為授課對象,更能考查參賽教師的教學組織和臨場應變能力。通過保持比賽內容的相對穩定,將體育教師教學技能發展的核心要求貫穿比賽始終,以此希望體育教師通過比賽明確自身職業能力發展的要求和方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體育教師的教學技能是體育教學的根本,不管教育改革如何推進和發展,過硬的基本功、運動技能、教學能力和教學理論知識是學校體育教學對體育教師一貫不變的要求。
3.構建層層開展的比賽體系,推動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技能水平的整體提升
六年來,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技能比賽構建了從學校到區、縣,到省、市,再到全國,層層開展的比賽體系,希望通過這種比賽體系讓全國更多的中小學體育教師能參與到交流和展示當中,并建立起科學有序、層層選拔的參賽隊員選拔機制。但是,據對本屆參賽隊員的了解發現,基于這種層層開展的參賽體系進行參賽隊員選拔的設想并沒有得到全面落實。由于種種原因,部分省市的參賽組隊方式由省級教研部門直接委派到某個省屬區域教研單位進行組隊參賽,甚至出現了重復報送前兩屆參賽教師的現象。筆者認為,有諸多方面的原因導致了這種現象的出現,但是,這種參賽的組隊方式,大部分一線體育教師不能得到層層參與、脫穎而出的平等參與機會,在整個活動中受益的只有極少數幾人。這種做法不利于推動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技能水平的整體提升,也與組建這個全國性賽事平臺的初衷相去甚遠。
二、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技能比賽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測評和比賽內容設計的科學性問題
從內容來看,自選項目和規定項目的測試都包括了田徑、球類、體操、武術和韻律操舞蹈五大類10個項目,規定項目又分為小學和中學,五大類10個項目各有三項內容可供抽取,因此小學和中學各有30個教材內容。這些內容是依據《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及《高中體育課程標準》,參照經國家審定的義務教育和高中體育教材中的共性內容選定的。仔細分析可以發現,這些項目的內容以個人技術為主。筆者認為,對于教學技能的測評應該包括個人的運動技術和技能,目前這些項目和內容安排確實是考查了個人的運動技術水平,且具有可操作性,但是對于球類(足球、籃球、排球)這種團隊項目而言,協作配合以及戰術運用等方面的內容也是運動技能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今后的測評和比賽是否可以考慮在個人運動技術測評的基礎上,適當增加一些環節,如籃球比賽等,能充分考查參賽教師的運動技能。
2.測評和比賽的評價體系有待完善
對比三屆比賽,測評和比賽評價體系的有待完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評分體系尚缺乏完善的可操作的評價標準和評分辦法。通讀第三屆測試和比賽的競賽規程和細則,筆者發現,在每一比賽項目中規定了比賽辦法,但是對于評分辦法和評價標準沒有進行具體描述。而在實際操作中,尤其是第三屆測評和比賽的評委們反映,比賽項目缺乏可操作的評價標準和評分辦法,使得評委們只能更多地依靠自己在本項目上的評分經驗和判斷來進行評分,也因此出現了項目之間評分視角大不相同的現象。如:在排球自選項目當中,每位參賽教師在同一動作展示中有兩次機會,取最好成績的一次計算得分。在評分時,評委A第一次動作評分90分,第二次動作評分87分,評委B第一次動作評分85分,第二次動作評分90分。在選取計算得分的成績時,評委A計入的是第一次動作的評分,而評委B計入的是第二次動作的評分。可以推測,評委A和B評分出入的原因,有可能是評委所處觀察位置的不同導致的,但更有可能是因為缺乏具體的、可操作的評價標準和評分辦法,使得評委評價標準不一致導致的。另外,將不同輪次動作的評分計入最后成績進行計算的方法也缺乏科學性。
第二,成績計算方法沒有明確告知。測評和比賽活動采取的是多環節綜合評分,除了計算個人成績之外,還計算團隊成績。第一屆比賽采用的是平均分計算方法,為了更科學合理,第二、三屆比賽采取的是標準分和T分相結合的計算方法。但在比賽規程和細則當中對于綜合評分的方法沒有進行具體說明,也沒有明確告知各代表隊,因此,由于不了解,在活動過程中引起了一些不必要的誤解。
評價無疑是測評和比賽活動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完善的評價體系對于測評和比賽活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這樣的全國性賽事活動中對比賽各項目的評分標準和評分辦法進行具體的可操作的說明,建立一套完善的、相對穩定的評價體系是非常必要的。
3.組織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
第三屆測評和比賽活動的過程中暴露了一些組織工作方面的問題。第一,測評和比賽通知下發時間較晚,給各代表隊的組織工作帶來了困難,經費的籌措、隊員的選拔、指導和訓練等要在40多天中很好地完成,的確時間緊、任務重。第二,一些省(區、市)對此次測評和比賽活動的重視程度不夠。第三屆測評和比賽活動共22支代表隊,還有約10個省(區、市)沒能組隊參加。第三,比賽環境需要標準化設計。第三屆測評和比賽過程中出現了場地、器材以及評委調配等組織工作的不足。測評和比賽已經成功舉辦了三屆,為了精益求精,筆者建議,今后的測評和比賽,要對比賽場地、器材、環境的設計和評委配置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對場地大小、器材規格、評委位置等進行標準化設計。
同時也建議,要將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技能比賽作為一項長期的工作開展下去,主辦單位應將其列入部門長期工作計劃當中,定期開展,以便各省(區、市)能據此將這項工作列入年度經費預算,提前開展基層的比賽和選拔。另外,比賽的舉辦方式可以多樣化,目的是盡量減少中間環節,提高工作效率。
三、對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技能比賽的審視和展望
通過對參賽選手情況的了解發現,各省(區、市)的參賽教師均為專職體育教師。比賽規程也要求,參加測評和比賽的教師資格是從事體育教學工作滿4周年及4周年以上的中小學(包括職業學校)專任體育教師。而從我國體育教師隊伍的組成現狀來看,部分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的中小學體育教學工作是由非專職體育教師擔任的。那么,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技能比賽平臺能否更開放?是否應該考慮這些非專職體育教師?如何讓他們也能在這個平臺上提高體育教學技能?
本次教學技能比賽還有一個特殊的名稱是“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技能測評”。從名稱的變化來看,本次比賽的另一目的是要進行能力測試。然而,測評和比賽畢竟不是一回事。從測評的角度看,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那么能否在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不同階段有一個可參照的標準來進行自我評價?這個評價標準能否是一個階梯性的成長型標準,以適應體育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另外,在對體育教師教學能力進行評價時,是否應該要求體育教師面面俱到,所有體育項目都“會做會教”?筆者認為,這種標準的建立才是對體育教師成長和發展的最好引導,才是測評活動的最終意義所在。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技能比賽是一個全國性的賽事平臺,這個平臺的建設和維護不能僅靠主辦單位的努力,更需要各省(區、市)的大力支持和協同配合。在回顧總結時,所有參與者都應該反思,應該培養怎樣的體育教師?如何培養?進行教學技能比賽的目的是什么?是要獲取名次,還是要讓體育教師在活動中得到提升?追求過程和追求結果如何保持平衡?如何切實地讓這個全國性的平臺更好地服務于全國中小學體育教師的職業能力發展?這些是需要共同探索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