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祥英
摘 要:新課改的實施對不同學科在不同階段提出培養計劃。傳統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以“片追”為根本目標,局限了孩子思維的發展,結合實踐教學總結,談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對策。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設計;對策
課堂教學設計首先要求教師對教材有深入的了解,明確教學的重點,然后通過組織有效的方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使學生能夠理解,同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對數學這一學科產生興趣,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因此,需要教師在掌握本班學生特點的基礎上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學質量。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
(一)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是課堂的主人,“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被動的學習,在應試教育下這種教學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使教師忽略了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培養,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很少考慮學生的理解接受程度,這種課堂教學的局限性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二)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式單一
數學學科本身邏輯抽象性強,學生理解起來較困難。社會在不斷地發展進步,老師也應該更多地吸收新鮮的事物,不斷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比如,信息技術的普及,老師不能很好地將先進的教學設備有效地與自己的教學內容結合,不敢大膽嘗試改變教學方式,不能向學生滲透更新的知識,使自己的知識面相對狹窄,有時學生知道得比老師還多。
(三)教學內容設計不合理
實踐中有時存在老師對教材的把握不夠,沒能了解本班學生現階段接受能力和知識的掌握情況,教學內容過多或難度過大使問題出現累計的情況,在后來不斷地學習中發現越教越吃力,學生的學習壓力也越來越大,教學效果差使教學計劃多次改變,不利于教學的有序進行和學生的教學培養。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對策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小學數學課堂設計時,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自己的主導地位,首先,改變傳統教學理念,將課堂真正地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學習中的疑惑,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其次,當學生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或得出正確結果時,教師應及時給予鼓勵與肯定,使其獲得學習的成就感,激發其主動學習的欲望。最后,教師除了在學習上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外,還應關心學生每節課學到的東西。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二)加強老師對課堂教學設計效果的重視
教師的任務不只是將教案上的知識講給學生,還應注意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對數學有全面的了解。利用好教學輔助工具,由淺入深地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數學理論。給學生一定的接受和練習的時間,比如,在學習“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時,創設情境,老師以顧客的身份進入“教學超市”,學生將自己的商品虛擬化出售,同時結合生活實際使學生學會將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相結合。“水杯5元,我給你20元,你找多少錢?”學生自己報價進行核算,“1個蘋果2塊錢,2個蘋果4塊,有沒有簡單的方法快速地計算出15個蘋果多少錢呢?”引起學生的思考,為之后的乘法學習奠定基礎。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在班級中走動,學生還叫價,活躍課堂氣氛,同時拉近師生間的距離,突出教學的重點,讓學生感覺每節課都有所學,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三)有效利用多種教學模式,突出教學重點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老師應利用好已有的教學輔助工具,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學生易于接受的模式。比如,在學習圖形時,根據學生對各圖形特點的記憶,分小組利用七巧板進行圖形的拼接,在這個過程中小組同學相互溝通交流,獻計獻策,也使學生學會多方面地考慮問題,包括對角、邊的結合考慮。在學習統計這一章節時,通過組織學生對不同時間點進教室的人數進行統計,不同時間段男生人數和女生人數進行比較,從而得出結論,結論并沒有定性的要求,通過小組間的討論開闊學生的思路,學會靈活地看待問題,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結合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及相關知識的理解,筆者通過組織班級數學趣味競賽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營造一種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比賽以小組為單位,小組的綜合成績為比賽結果,有效利用學生的這種集體榮譽感,從而提升自身的學習。前期準備階段課間學生也在相互解答疑問,學習氣氛濃厚。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設計的有效性首先需要教師掌握本班的實際學習情況,對教材本章節重點有深入的理解和對知識的連貫性處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靈活應用知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積極寬松的學習環境,師生共同努力,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馮昊.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1):211.
[2]宋雪.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中的若干問題及對策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21):72.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