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
摘 要 培根說:“知識的力量不僅取決于其本身價值的大小,更取決于它是否被傳播,以及傳播的深度和廣度。”當下,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信息傳播的途徑越來越多樣化,科技作為信息之一也被廣泛地傳播,且傳播手段也多種多樣。然而面對科技傳播的紛至沓來,受眾卻越來越漫不經心,更沒有積極地回應,究其原因,是因為大眾需要的高質量科技傳播很少見到,而大眾不需要甚至摒棄的科技傳播形式和內容卻隨處可見。科技傳播的傳播方和受眾方出現了嚴重的供需不均衡。科技傳播方面有太多問題亟待改革。科技傳播的“供給側改革”呼之欲出。在2015年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改革的領域已經擴展到各行各業,“供給側改革”以推進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科技傳播也亟待“供給側改革”,才能讓大眾更好地接收科學、理解科學、熱愛科學、傳播科學。
關鍵詞 供給側改革;科教節目;新媒體;科技館;科普類報紙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76-0020-02
1 什么是科技傳播的“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一詞自誕生之日起,已榮升為我國經濟名詞新寵兒。在2015年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概念:“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日前,“供給側改革”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改革的重要舉措。金融、文化、教育、工業等各個領域已經開始探索如何實施“供給側改革”,如何針對自身領域里產能過剩的問題對癥下藥,如何能夠通過改變經濟結構的方式促進消費。科技傳播領域也是一樣。
科技傳播是公眾理解和參與科學的重要途徑,它以傳播科技知識信息為基礎,通過不同的傳播方式使科技知識得到最大程度的擴展和延伸,從而激發大眾對科技的熱愛與探索。眾所周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發展決定了國家的強大與民族的進步,因此,科技的傳播尤為重要,我國近現代以來,通過廣播、紙媒、電視等很多傳播途徑對科技進行了廣泛的普及和宣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大眾的科學知識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
然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科技傳播的方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紙媒受眾驟減;廣播、電視等對科技的傳播逐漸變質;網絡在快速傳播科技的同時,也傳播了很多虛假的科技信息等,科技傳播也面臨著一系列考驗,從而使得傳播方與受眾方的供需不平衡,傳播方傳播的手段、途徑以及傳播結果均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使得受眾方不買賬,科技傳播陷入了一個瓶頸,科技傳播的“供給側改革”呼之欲出。
所以,科技傳播的“供給側改革”,就是優化科技傳播方式,從受眾的需求出發,客觀、真實地傳播科技,提高科技傳播的質量,使得科技傳播在全社會中健康、有序、高效地為大眾造福。
2 科技傳播“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
2.1 當前科技傳播的主要途徑與存在的問題
2.1.1 電視傳播部分逐漸偏離宗旨
雖然互聯網時代已經到來,但電視仍是目前我國影響力最大的媒體,其中的很多新聞節目和科教節目對于傳播科學知識、提高國民科學素質、推動社會進步具有現實而深遠的意義。然而近年來,部分科教節目漸漸偏離了科技傳播的宗旨,暴露出一系列的問題:如節目選題上題材老套,獵奇現象嚴重;拍攝、制作過程中,科技含量太低;論證缺乏科學的方法;節目的科學精神嚴重缺失等。
2.1.2 新媒體傳播對科技是把雙刃劍
新媒體的崛起是近年來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的產物。它以手機、電腦、無線電視等向大眾提供著多元化的信息和服務。它以特有的優勢不僅增強了科技傳播效果,更成為當代科技信息最重要、最便捷的傳播通道。不過這一深刻變革在促進科技傳播事業發展的同時,也伴隨著諸多的問題:如科技騙局和科技謠言層出不窮;網絡制度尚未完善,公民隱私難以維護;政府監督困難,網絡公信力有待提高等。
2.1.3 科技場館的傳播力度不夠
科技館是提升我國公民對科學技術知識認識程度的重要場館,它以科普展教為主要形式,向公眾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引導公眾了解科學成果,關注科學漫長的發展歷程,從而使他們熱愛科學,提高科學素養。然而我國很多的科技場館,卻只是將宣傳科學流于形式,沒有將自己應有的優勢和引導作用展現出來,設置的科學情境在內容上少有挑戰性、探索性和時代感,觀眾也無法在已有的認知基礎上激發起探索的欲望。
2.1.4 報紙期刊的傳播影響力日益消減
自科普類報紙誕生以來,科普報刊就是科普宣傳的中流砥柱。它宣傳國家科技政策和科技事業發展成就,宣傳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感人事跡和崇高品質,傳播科學方法,普及科技知識,幫助公民提高科學素質,大大推進了我國的科普文化建設。可是近年來,報紙期刊等紙質媒體在新媒體的沖擊下驟減了很多的發行量和受眾,其科技傳播的力量日漸消減,在傳播內容,也漸漸迷失了方向,無所適從。
2.2 當前科技傳播面臨的挑戰
科技傳播因多種問題的弊端頻頻出現,傳播科技的效果甚微,科技傳播者也因一系列原因無法更好地推進科技傳播,科技傳播已然進入了一個瓶頸,實行科技傳播“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明確地指出“加強科技供給,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好“三去一降一補”任務,必須在推動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上來一個根本性轉變,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性發展。
3 科技傳播如何進行“供給側改革”
3.1 電視科教節目亟待改革
3.1.1 首先是要不斷更新科教片的題材
如今的電視科教片選題老套、更新較慢,使公眾對其興趣較小,想要吸引公眾,就必須選擇好的題材、新的題材,讓公眾能夠看到一個不一樣的節目形式和內容,鎖定這個電視頻道也就容易的多了。
3.1.2 提高科教片的技術含量
科教片的技術含量卻是一項硬指標,容不得一點敷衍。科教片應當熟練各種望遠攝影、顯微攝影、紅外攝影、內窺攝影、水下攝影、高速攝影等,可以使得我們能夠看到肉眼看不見東西,而三維動畫特技、數字影像合成、虛擬電子手段也可以為我們創造出各種世間并不存在的畫面,幫助我們理解抽象的科學。
3.1.3 采用雙向互動的形式來與觀眾交流
在節目表現手法方面,可以聘請科技專家、學者等參與電視節目活動。將科教紀錄片與專家講解相結合,根據科教節目內容,適當增加外景互動,也可以挑選與之相融合的樂曲等,調動一切視聽手段,使節目豐富多彩、好看有趣、錯落有致、渾然一體。
3.1.4 體現人文精神和價值取向
在科教片拍攝過程中,體現人文精神和價值取向能夠更好地表達節目的宗旨。在傳播科技知識的同時,也可以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讓觀眾對節目的科學知識容易接受、理解,深入人心。
3.2 改進新媒體的科技傳播
3.2.1 加強政府對新媒體的監管
面對日益蓬勃發展的新媒體,政府要引起足夠的重視,積極建立適應新媒體環境的現代信息公開理念,建立網絡發言人制度,建立預警和應急信息服務系統,針對網絡上的科技詐騙和科技謠言進行監管和過濾,幫助民眾認識真偽科學。
3.2.2 確保科技傳播內容通俗易懂
傳統媒體對于很多信息的傳播都讓受眾不容易理解,特別是對于科技的傳播,很多科技名詞和用語難免晦澀難懂,新媒體在科技傳播方面也有這種情況,因此新媒體應該在傳播內容和手段方面加以改進,將一些受眾難以理解的科技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話語加以闡述,努力遵守“三貼近”原則在傳播內容上,以受眾的偏好、受眾的接受能力作為選擇科技信息的標準;更好地服務大眾。
3.2.3 豐富科技創新的形式
新媒體對于科技的傳播不僅僅只是停留在互聯網上,也可以適當地把網絡的虛擬和現實相結合,一方面可以避免虛假信息的擴散,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傳播科技。新媒體可以在現實生活中將各種傳播方式相互配合,實現真正的媒體跨界融合。
3.3 科技館互動功能有待加強
3.3.1 因人而異設置場館展區
科技館面對的受眾是多樣的,年齡不一、經驗不一、價值觀也不同,在設置場館的展區時要全面地考慮這些因素,分門別類地劃分展區的位置、參觀的路線、以及展品的設計等,工作人員也應該適時為不同觀眾解說展區的科學形態,以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
3.3.2 鼓勵觀眾共同探討學習科學知識
科技館里觀眾除了組團參觀以外,大部分觀眾都比較分散,參觀者之間的溝通、學習機會甚少,科技館可以充分鼓勵參觀者相互討論、聯合動手操作或實驗,讓大家對知識的理解趨于更豐富、更全面。人們在相互學習、相互討論以至相互爭論、斗爭的過程中可以相互都有進益。
3.3.3 擴展科技館的科普活動
科技館大部分都建立在大城市,無法輻射到很多農村或是小城鎮的受眾,為更好地傳播科技,科技館可以在農村或是小城鎮設立科技宣傳點,定期向當地的民眾宣傳科技知識,或是帶去一些淺顯易懂的視頻影片,經常開展科技活動。讓他們也來感受科技的力量,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從而擴大科技館的科普活動和民眾的受益范圍。
3.4 科普類報刊亟須改革創新
3.4.1 要加強科普類報刊與全媒體的融合
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獲得信息的途徑多種多樣,這必然使得科普類報刊后續乏力,發行創收受到很大影響。但科普類報刊以其獨有的信息原創性等優勢,地位依然無可取代,若能夠與各媒體通力合作,發展才會越來越好。如建立報刊的電子網站;做好報刊的微信公眾平臺,及時為公眾第一時間發布采訪信息;制作掛圖、科普視頻、線下宣傳等豐富報刊的內容等。
3.4.2 要有成功的新聞策劃
成功的新聞策劃,不僅能夠合理開發出新聞資源并實現新聞資源的最佳配置,而且還能突出新聞主題,增強報紙在社會的反響效力。科普類報刊因報道領域的限制,新聞報道的效力和影響力往往遜色于時政類報刊。注重新聞策劃,提高報道質量,提升影響力,應該成為科普類報刊追求的目標。
3.4.3 提高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職業素質
報刊的科技工作能否順利推進、科技成果能否圓滿完成、科技傳播能否改革創新,都與科技工作者的素質息息相關。科技工作者要不斷加強自己的職業修養,提高自己的職業素質,堅持“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堅持“三貼近”原則,改進創新方式方法,更好地服務群眾。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科技傳播的“供給側改革”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及時進行科技傳播的“供給側改革”,才能緊緊把握科技傳播的節奏和脈搏;才能更好地改進科技傳播中的弊端和負面因素;才能讓傳播方和受眾方積極互動;才能使科技傳播得以進行最大效率的擴散與弘揚。
參考文獻
[1]何蘇六.科技與傳播[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2]匡文波.網絡媒體的經營管理[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3]王宏,陳小申.數字技術與新媒體傳播[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4]吳敬璉,厲以寧,鄭永年.讀懂供給側改革[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5]林毅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