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新
摘 要 通過科技報進行科技傳播,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適應了中國的國情,產生了較好的傳播效果。在科普信息化背景下,全國科技報這一支重要力量不容忽視,應高度重視并充分發揮科技報在科普信息化建設中的作用。本文在分析科技報優勢的基礎上,提出合理打造互聯網生態系統、進行頂層設計等具體對策,試圖為探究新形勢下運用科技報面向農村開展科技傳播提出思路。
關鍵詞 科技報;科普信息化;農村;科技傳播;作用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75-0089-02
2016年3月發布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中多次提出,“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強農村科普信息化建設”等內容。科普信息化已成為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工作的重要手段。中國科協大力加強科普信息化建設,在整合社會資源、動員社會力量的同時,應高度重視并充分發揮科技報在科普信息化建設中的作用。全國科技報,這一支屬于科協系統的重要力量不容忽視。
1 科技報是重要科技傳播陣地
我國著名科學家,第一、二屆科技報研究會理事長茅以升曾經說過:“科技報是中國的獨創。”通過報紙這種載體進行科技傳播,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適應了中國的國情,產生了較好的傳播效果和廣泛的社會效應。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第一張科技報——北京《科學小報》創刊,這可視作中國科技報事業的開端。1957年,隨著《湖南科學小報》的誕生,廣西、新疆、山東、河北、甘肅等10多個省、自治區紛紛創辦了科技報。1964年,科技報陸續發展到12家,總發行量達到了55萬份。20世紀80年代初,科學的春天孕育了科技報的輝煌,當時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科技報發展到160多家,占全國報紙總數近10%,全國科技報發行高峰時的期發行份數達1 200萬份。其中湖南、山東等省份的科技報最高期發行量達到近200萬份,可以說是中國報業史上一個奇跡。
半個多世紀以來,全國各地科技報堅守科普陣地,特別是面向農村的科技報內容具體、實用,宣傳了黨和政府的戰略部署和方針政策,適應了廣大農村的實際需求,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繁榮和穩定。“包產到戶”、發展鄉鎮企業、農業人口進城務工、農業稅取消、新農村建設、農民創業等都是通過科技報第一時間向廣大農民發布,甚至連享譽世界的雜交水稻等一大批優良品種及實用技術,都通過科技報實現了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轉化。一則報道常常可以使幾千人甚至幾十萬人、幾百萬人致富,這也創造了中國農村致富的“洛侖茲效應”。科技報紙在宣傳科技信息的同時,還積極倡導科學生活方式,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培養農民科學素養,帶動農民發家致富,有力地推動了農村“兩個文明”建設。
據2015年9月發布的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顯示,201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到6.20%,農民是科普工作五大重點人群之一,按目前中國城鎮化率計算,中國農村人口有6億多人,但農民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僅為1.70%,與城鎮居民的科學素質水平差距較大。2014年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科技報分會發布的《中國科技報轉型情況調查報告》顯示,在提高公眾科學素養的媒介中,傳播效率從高到低依次為:電視(87.5%)、報紙(59.1%)、與人交談(43.0%)、互聯網(26.6%)、廣播(24.6%)、一般雜志(12.2%)、圖書(11.9%)和科學期刊(10.5%)。可見報紙的作用非同小可。而眾所周知,科技類報紙在農村具有更高的傳播效率,是科普宣傳的主要陣地。因此,科技報是提高農民科學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
2 科技報在科普信息化工作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2014年11月以來,中國科協牽頭以“科普中國”為品牌的科普信息化項目,組織發動全社會共同推進科普信息化,并提出了“科學權威、互聯互通,內容為王、渠道為重,融合創新、迭代發展”的24字方針。在實施科普信息化工程中,科技類報紙在隊伍、內容、網絡、品牌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2.1 有隊伍
科技報歷經50多年,培育了一支敬業愛崗的團隊。全國綜合類科技報目前共有近40家,從業人員約2 000人。全國科技報90%隸屬于科協系統,是科協的直屬事業單位或企業,有機構,有編制,有人員,是各省不可忽視的一支專業化科普主力軍,也是科普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力量。
2.2 有內容
全國科技報有多年的編輯出版經驗,有最權威、最全面的信息數據庫,能及時服務基層干部和農民。同時,科技報的內容資源針對性強,且適于本地特色,針對本地產業,實際解決了當地農民生產生活中的問題。內容資源更是其他機構無法比擬的,具有信息化工作的基礎。
2.3 有網絡
農村類科技報以農村為市場,以農民為服務對象,在農村建立起了相對固定且具有一定數量的服務網點。如《農業科技報》在陜西、河南、甘肅等地農村擁有460余個服務站點,山西科技傳媒集團在山西各地鄉村建立1 000余個科普惠農服務站點,《江蘇農業科技報》在江蘇及周邊省份建立800余個農技服務網點。這些遍布鄉村的服務站點,既是科技報的報刊發行點、信息采集點,也是科技報技物結合產品銷售點,這些點一定是農村科普信息化落地應用站點。
2.4 有用戶
經過多年發展,科技報與各省的高校、科研院所、農技推廣單位及遍布鄉村的農合組織、農業技術協會及種養大戶都建立起了廣泛聯系,這些用戶較為穩定,在農業科技傳播中,作用也比較顯著,通過他們可以帶動周圍一大批農戶。
2.5 有品牌
科技報長期服務三農,服務本地的農民,在當地農民中具有極強的公信力和良好的口碑,是農村老百姓信賴的品牌。因此由科技報建設、推出的科普信息化產品老百姓也易于接受。
2.6 有基礎
在當前傳統媒體與新型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各科技報適應形勢,不斷開發數字化科普產品,逐步形成全媒體科普體系,科技報已成為中國農村當前農技推廣和科技致富的信息傳播中心,其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視,是農村科普主陣地,是提高公眾科學素養的主力軍。
3 合力打造中科云媒互聯網生態系統
建議在中國科協的支持下,全國科技報聯合起來共同打造跨媒介科普云服務平臺,這是一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互聯網生態系統,也是一個基于全國科技報系統豐富的內容資源優勢及強大的采編隊伍和專家團隊而構建的一個開放共享的互動平臺。這個平臺按照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的不同人群,開發建設了若干子平臺、子系統。
中科云媒可以包括四大e站信息云平臺:即鄉村e站(科普惠農)、社區e站(科普益民)、創新e站(科普強企)和校園e站(科普助教)。
比如:中科云媒鄉村e站互聯網生態系統是利用互聯網+科普惠農思維,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即線上有e站云服務平臺,線下有實體服務站),整合全國農業科普資源,最終形成由農技協、農民、農業專家、涉農機構、鄉村e站和農村金融服務組織合力打造的農村科普信息化大生態。
4 發揮科技報在科普信息化建設中的作用
4.1 將科技報列為公益類事業單位,為開展信息化工作提供基礎
科普工作開展首先要有載體,有抓手,有渠道,有隊伍。科技館已被歸為公益類事業單位,科技館是科普的“硬陣地”;而不容忽視的是,科技報是科普的“軟陣地”,它擁有和科技館一樣的高效傳播科普的作用、優勢及效率,在讀者中被稱為“流動科技館”。此外,從報紙行業橫向來看,中華全國總工會曾建議將工人報列為公益一類,科技報也有著同樣的公益性作用,因此視具體情況也應將科技報納入到一類或二類事業單位范圍之內,為科技報實現數字化轉型、實施科普信息化工作提供條件和基礎。
4.2 將科技報納入中國科學文化傳媒集團
中央關于科協系統深化改革方案中提出,要組建中國科學文化傳媒集團,建議將各省科技報納入中國科學文化傳媒集團,可以以不同形式加入、加盟,搞好頂層設計,上下一盤棋,為科普信息化建設搞好服務。
4.3 對科技報中科云媒互聯網生態系統建設給予專項經費支持
這些經費主要用于內容建設、平臺整合、數據庫建設、站點建設等工作。
總之,科技報是面向農村開展科技傳播的有效載體,是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的重要陣地,在科普信息化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高度重視并充分發揮科技報的作用,通過建立有效的機制,制定切實可行的扶持政策,讓科技報在科普信息化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倪偉波,李時夫.信息化≠科技報寒冬[J].科學新聞,2015(24).
[2]郭姜寧,溫品琳.我國地方科技報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其突破口[J].甘肅科技,2010,26(24):6-8.
[3]朱東.地方科技報發展障礙和創新思路[J].中國記者,2008(10):96.
[4]于萍,李曉東.科技報發展的思考[J].記者搖籃,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