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月梅



摘 要 1956-2016年,中國航天事業60年不斷取得突破,碩果累累。2016年4月24日被定為中國航天日,這對航天科普來說意味著新的契機。航天科普傳播是科學技術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航天領域關系到國家安全,具有一定特殊性。對于公眾來說,航天領域比較神秘。雖然近幾年,我國媒體對航天事件的報道在增加,但相對于航天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國的航天科普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如VR、AR、社交媒體、大數據等,公眾對科技信息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僅僅依靠科普書籍、科普文章、科普圖譜等靜態的、單一的信息傳播,已經難以滿足公眾的科普信息需求了。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優勢,新媒體在及時性、互動性、個性化等方面具有突出的特點。航天科普傳播應結合公眾需求,善用新媒體,滿足公眾個性化、多元化需求。本文將結合目前我國的科普傳播現狀,分析在新媒體語境下航天科普傳播優秀個案(航天科工海報、南航大學生微視頻),總結可以借鑒的經驗(案例:故宮淘寶、張召忠B站直播),并針對當下航天科普提出優化傳播策略。
關鍵詞 新媒體;航天科普;移動互聯;航天科工海報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6)175-0176-04
1 1956-2016:航天夢 中國夢
1956年新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制機構成立以來,中國航天事業迅猛發展,不斷取得令世界矚目的成就。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歷程中的開創性、奠基性成就。
2016年6月25日,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它將替代原來的長征2、3、4號火箭,成為長征家族的絕對主力。11月,長征五號火箭首飛,是中國目前推力最大的運載火箭。
這60年間,“東方紅一號”“神舟飛船”“玉兔號月球車”“北斗導航衛星”“天宮一號”“天宮二號”等都深深刻在中國人的記憶里,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
與航天技術的快速發展相比,公眾對航天技術的認知相對較少。航天技術是一項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體的綜合性工程技術,主要包括運載火箭技術、航天器技術和地面測控技術,因為航天技術涉及國家安全,具有涉密性質,對公眾來說,航天領域具有一定的神秘性。
近年來,大眾媒體對載人航天工程、探月計劃等事件大量報道,引起公眾對航天科學的關注。
2016年起,每年4月24日被設立為中國航天日。這對航天科普提出新的要求,更是航天科普的新機遇。
2 新媒體:公眾獲取科技信息的新寵兒
2.1 新媒體特點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信息”,即媒介形態本身意義比其所承載的內容信息更重要。新媒體的平臺包括PC互聯和移動互聯網。相較于傳統媒體,新媒體具有互動性、移動化、低門檻、開放性、共享性、數字化、網絡化和多元化的特點,它打破了時空,形成了許多亞文化社區,從而社會化媒體、自媒體應運而生。
2.1.1 信息呈現形式多元化
可視化技術、視頻直播技術、VR、AR、彈幕等技術的發展,使得信息呈現的方式更加多元,更加具有沖擊力。單純的文字、聲音、影像已經難以滿足受眾的需求,媒介融合背景之下,信息呈現方式須更加多元化、立體化呈現,打破虛擬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增強受眾的代入感,加大對各感官的刺激。
2.1.2 傳播主體多層次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公眾的傳播話語權。除主流大眾媒體傳播信息以外,普通大眾也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發出自己的聲音,現在進入到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國家、企業、組織、媒體、個人通過開設自己的社交平臺公眾賬號都可以成為傳播的平臺。
2.1.3 傳播方式散彈化
現在的信息一經發出,就會借由傳播節點快速傳播,傳播速度成幾何倍數的增長。微信、微博的傳播就是典型的散彈化傳播,遇到突發社會事件,就會出現刷屏現象,這種傳播威力巨大,能夠引發社會熱議,引起關注。利用得好,可以對傳播起到助推作用。
2.1.4 受眾更加主動化
受媒介技術的影響,傳播模式由原來的單向傳播轉為互動傳播,受眾也從一開始的被動接受信息,轉為主動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網絡信息的定制化服務和個性化推薦越來越受到歡迎。受眾可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這些信息的推廣和質量會影響受眾的選擇。
2.2 中國網民超半數,移動端集中
2016年8月3日CNNIC發布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超過全球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僅通過手機上網的網民占比達到24.5%,網民上網設備進一步向移動端集中。
互聯網的信息海量化,公眾獲取信息越來越便捷,網民數量增加,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依賴于互聯網。由于城市化進程和人民生活節奏加快,在移動端獲取信息的需求在增大。
2.3 網絡成公眾獲取科普類信息第二渠道
傳統科普的渠道主要通過科普圖書、科普圖譜、科普專欄等,這些是我們科普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內容的載體主要是期刊報紙雜志及其數字化形式。除此之外,視頻化、社交化、游戲化和虛擬化的科普作品也越來越多地進入公眾視線,如觀看網絡科普類的視頻節目或公開課;在論壇、社交網站上交流討論科普知識;玩有關科普內容的網絡游戲。
2015年9月中國科協發布的《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超半數的公眾(53.4%)利用互聯網基移動互聯網獲取科技信息,超過了報紙(38.5%),僅次于電視(93.4%)位居第二。公眾參觀過各類科普場館的比例依次為:科技館等科技類場館(22.7%),自然博物館(22.1%)。公眾通過科普設施獲取科學知識和科技信息的機會增多,對科普設施的利用率較高。
新媒體及時、便捷、信息內容豐富;電視覆蓋范圍廣泛,對技術、教育程度、經濟要求較低。城鄉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科技傳播工作者要注意把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相結合,利用各自的優勢在不同的群體不同地區來進行傳播。
3 我國航天科普傳播現狀
3.1 開源與共享
移動互聯網時代,新知識每天都在以幾何級數量增長,不再是單純依靠個別機構就可以完成的任務了。信息社會里信息爆炸,引發了管理危機。航天科普知識也一樣,新詞匯、新技術、新文化日新月異,紛繁復雜。眾包眾籌是互聯網的一種解決方式,利用大眾的力量來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維基百科、百度百科、知乎、分答都是互聯網時代下知識的開源與共享,共同編輯,共同校對。
3.2 注重垂直化、精準化
互聯網內容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內容更加精細。精準化推送,這些信息才會被受眾所接受。在網絡上,大眾是一種族群的存在,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心理特點、興趣愛好,他們會尋找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會建立自己的論壇、貼吧,科普網站也越來越注重專業化和垂直化在某一科普領域深耕細作。在互聯網時代,航天迷開始建立貼吧、論壇,也有少量的垂直網站。
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了一定的技術手段。雖然這些詞被炒得火熱,但是科普傳播領域相對欠缺。另外大數據也不是萬能的,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要結合大數據和小數據的優勢。
3.3 航天科普傳播機制有待進一步優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科技創新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在全社會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使蘊藏在億萬人民中間的創新智慧充分釋放、創新力量充分涌流。
新媒體的傳播機制有別于傳統媒體的傳播機制,只有認識新媒體的特點,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才能達到更好的科普傳播效果。
國外的科普傳播機制是政府、企業、大學、學術團體和社區、媒體、博物館等共同建構起來的。我國的科普傳播機制一般是以政府、事業型研究所、博物館科技館為主要機構,企業、大學、社區、媒體的力量相對較弱。雖然新媒體技術如火如荼地發展,科普工作的聯動機制相對較弱,應該聯合媒體的力量,充分運用微博、微信、社交網絡等平臺開展科學傳播,并實施定制性傳播推送,用科普視頻、科普動漫、科普微電影、科普圖片、科普文章等進行多形式化的展現,滿足公眾對科普信息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
航天科普作為科普傳播的薄弱環節,傳播機制的聯動性更為不完善。
3.4 航天科普傳播產業缺乏互聯網思維
科普傳播雖然具有公益性事業屬性,但是并不與市場存在非此即彼的關系。互聯網+思維正在變革許多傳統的企業,科普傳播產業也可以借力互聯網,把科普傳播做得有聲有色。
故宮博物館開設了故宮淘寶,開發了一系列的周邊產品,并受到了廣泛的好評,不僅引起廣泛傳播,還引起公眾對故宮文化的興趣,也樹立了自己的品牌。
以雍正系列的周邊產品為例,入選了虎嗅網“2015最受尊敬的腦洞”年終評選。傳統與時尚、嚴肅與戲謔、“高大上”與“軟萌賤”奇妙融合。同一個時點。故宮淘寶系列產品的成功,也告訴了我們航天科普傳播如果有好的創意,利用好新媒體平臺,是存在巨大的市場需求的。
4 新媒體環境下航天傳播優秀案例
4.1 “丑得驚動了團中央”的航天科普海報
2016年4月19日,“中國航天科工”在新浪微博上發布了兩幅“中國航天日”科普宣傳活動的海報。該微博一經發出,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烈評論,這不是因為這兩幅海報有多好看,而是因為它們“丑得驚動了團中央”。該微博評論截至2016年10月,轉發量高達8 534,評論數4 430條,點贊1 658條。網友的評論也非常有意思。本文截取了該微博中的熱門評論,都是用幽默搞笑的評論來表達對兩幅海報的“喜愛之情”。
隨后“中國航天科工”回應網友評論,轉發了一則“海鷹資訊”的評論希望“可以把樓扶正”,“海鷹資訊”的微博認為“航天人的艱苦樸素,體現在方方面面”。
然而,網友依舊沉浸在海報討論的狂歡之中,把這一話題推向了熱搜榜。4月20日,團中央的官方微博發布了一條自己設計的航天科普微博海報,并表示“@中國航天科工 你們只管上天,其他交給我們”。這一微博收到網友廣泛關注,中國航天科工自嘲自己的海報“丑得驚動了團中央”。
此后掀起#幫航天科工設計海報#的微博討論熱潮,網友紛紛獻出自己的創意,引發了該事件傳播的又一小高潮。

“中國航天科工”官方微博評論了“共青團中央”的海報:解釋稱其實兩張海報并非出自設計人員之手,也沒有花費一分錢,槽點雖多,但我們愿同大家一起就此創建一個有趣的話題,為即將到來的我國首個航天日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我們深知中國航天承載了許多美好的夢想,我們愿用大家喜聞樂見的方式去努力實現。
官微聯動,轉危為機。在這傳播過程中,團中央、中石化等官方微博也加入進來,形成官媒之間的相互聯動,并宣傳了世界地球日這一科普話題,產生了很好的傳播效果。現在很多政府機關、國企、官媒等官網微博形成了微博矩陣,在許多熱點事件中可以起到很好的輿論導向作用。
航天領域重大事件發生,都是航天科普傳播的一個良好契機,在這個過程中向公眾普及航天知識、激發其對航天科學的熱情。
這次“中國航天科工”的海報是發布于4月19日,在航天日的前期,這次科普傳播的前期本是一次失敗的傳播,但是通過利用微博引導,順勢而為,加強與網民的互動,巧妙地化解了危機,為“中國航天日”進行了一次成功的預熱與推廣。
4.2 南航大學生微視頻科普創意,讓你秒懂航天知識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網絡自媒體團隊提供了平臺。許多視頻制作團隊在網絡平臺上發布了內容新穎、形式多樣、創意十足的趣味化短視頻,引起眾多網民的關注。目前我國主流視頻網站有很多關于科普類的視頻,例如優酷土豆、騰訊、愛奇藝、網易等。
在眾多關于網絡航天科普微視頻傳播中,一個由南航大學生發起并建立的創意團隊引發了許多人的關注。他們自己制作簡筆漫畫、配音、剪輯,自2013年至今已有20多條航天科普微視頻應運而生,點擊量累計超過200萬。在視頻中,“玉兔號”是一個臉頰緋紅有點害羞的兔子,月球是望遠鏡中凹凸不平的臉蛋,各國是月亮熱烈的追求者,而中國在50年間也從“沒斷奶的小孩”成為“茁壯”的大漢。
形象生動活潑,萌化觀眾,創意滿滿,微視頻的形式也可以覆蓋更多的人群,便于在任何地點觀看。微視頻符合人們對信息的需求,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觀看,也可以納入許多有創意的要素,使得信息呈現方式更加豐滿。
5 新媒體語境下航天科普傳播的建議
新媒體有諸多優點,如信息海量化、去中心化、即時、移動化等。在這種大背景下,互聯網+科普是一種趨勢。航天科普從業人員須結合自己的工作內容,巧用不同媒體平臺,了解公眾的需求,發出自己的聲音,變革傳統的傳播機制,提高航天科普的效果。
5.1 創意傳播,變革傳統科普傳播方式
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日漸融合,內容形式更加多樣化。航天科普傳播需要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媒體為自己的內容服務。由于我國公眾獲取科普信息的方式主要集中在電視和互聯網,并且呈現往移動互聯網集中的趨勢,傳播人員對不同平臺要有深刻的認知,選擇最優的表現形式。科普傳播不僅僅要注重內容的科學性,也要注重內容的生動性。
網民之前對張召忠的一些觀點頗有微詞,如“海帶纏潛艇”“霧霾防激光”等,戲謔稱他為“戰略忽悠局長”。但本次直播以后,許多網友黑變粉。2016年7月13日8時,海軍少將張召忠在B站進行直播,與網民互動。而黑張召忠,B站是出了名的,黑他的視頻層出不窮,還有各種系列惡搞表情包。張召忠本人并沒有因此介意,還表示希望認識更多B站的小伙伴。
在直播中,張召忠談論了英國脫歐、南海局勢、無人機等問題,語言風趣幽默,很符合網絡語言娛樂化特征。本次直播,在線觀看人數一度達到75萬,直到直播結束后2個多小時,直播間里依然有4 000多人。
在關于直播的構想中,張召忠想用直播“帶孩子們看看坦克,看看軍營,如果孩子們想當兵的話,得讓他看看當兵是怎樣一回事,把真實的情況告訴他們”,想用娛樂化的方式接近年輕人。
這是一個很好的個案。目前直播技術、VR技術、微視頻技術蓬勃發展,航天科普人員可以利用這些技術,在傳播過程中增強在場感和互動性,提升航天科普的傳播效果。
5.2 把握契機,巧借熱點事件傳播之勢
傳播事件可以做議程設置,主動引導公眾的注意力。例如“中國航天日”的設立就是一種主動設置公眾話題的一種表現。傳播人員可以通過議程設置,掌握傳播的主動權,引導公眾對科普信息的注意和討論。
但是,當我們遇見一些突發性的社會熱點事件的時候,要學會利用這些熱點事件來進行科學知識的傳播。一般這些熱點事件本身就引起了很多的注意力,輿論熱度比較高,公眾關注度較為集中,具有很好的傳播條件。
本次航天科工的海報事件一開始是屬于議程設置,當輿論發生偏向的時候,可以利用新媒體的傳播規律,主動利用網民對海報的討論,促進對航天日活動的宣傳,轉危為機。
另外分析微博的時候,中石化的官方微博“石化實說”也對自己進行了宣傳,團中央的官方微博“共青團中央”借此又對地球日活動進行了宣傳。
巧妙借勢,可以擴大影響力,航天科普傳播從業人員要善于發現這些跟航天相關的熱點事件,及時與公眾互動,航天科普工作可以更加接地氣。
5.3 體制創新,聯動各界優勢資源
目前國內的科普主體相對單一,主要集中在政府、科技館、媒體等部門,企業、社區、大學、學術團體等相對較少。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科普傳播在這些薄弱領域的發展,例如互聯網上果殼網、飛碟說等都是優秀個案。但是這種優質內容相對較少。我國的科技報道與學者之間的聯動也相對較少,而且層次較淺。
如果能夠把科學團隊引進互聯網產品之中,科普傳播內容會更科學,互聯網企業對互聯網規律的深刻把握,也可以使得這些優質內容傳播范圍更廣、效果更好。
相較于其他科普體系,航天科普傳播的體系相對不健全,內容、平臺、專業人員、技術等都相對欠缺,在體制創新方面以及對優勢資源的配置上,航天科普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傳播從業人員也需要對自身的媒介素養加以提升。
參考文獻
[1]侯米蘭.航天科普的發展建議[J].科技傳播,2015(6):143-145.
[2]余舟.科普微視頻傳播現狀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7):43-44.
[3]張加春.新媒體背景下科普的路徑依賴與突破[J].科普研究,2016(4):19-94.
[4]邵喜梅.微信傳播對科普工作的助推作用研究[J],2015(6):49-53.
[5]王敏.科普型熱點事件的科學傳播理論與實踐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5.
[6]王艷明.中國航天新聞報道的歷史演變及轉型突圍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7]羅佳.我國科普網站傳播效果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3.
[8]羅真.朕給你講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故宮變萌記[EB/ OL].中歐商業評論,2016(1).http://www.anyv.net/ index.php/article-152434.